王方 谭娟 张岭芝 李冬梅 王婧
【摘 要】目的:分析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行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74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奇偶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7例/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子宫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小时出血量和术后出院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行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置入
【中图分类号】R71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3--01
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是常见产科疾病,该疾病具有很高的子宫切除率,严重情况下回危及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1]。研究为了评价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的临床效果,选择我院接诊的74例患者展开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接诊的74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患者收治时间在2018.5-2019.5,使用奇偶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传统子宫切除术治疗)和观察组(采用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治疗),每组37例。对照组,年龄25岁至39岁,平均年龄(30.14±3.29)岁;孕周30周-38周,平均孕周(34.23±3.11)周;产次1-3次,平均(1.54±0.43)次。观察组,年龄24岁至38岁,平均年龄(30.45±3.12)岁;孕周31周-39周,平均孕周(34.39±3.51)周;产次1-3次,平均(1.63±0.36)次。2组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患者经过超声、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自愿入组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患者;合并血液疾病患者;精神类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传统子宫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治疗,常规处理子宫韧带和福建,打开阔韧带前叶子宫。将子宫向耻骨韧带切断,结扎远端,使用食指沿着子宫骶韧带朝着宫断端裂口分开,在子宫下段前壁后汇合,将子宫旁组织推出,防治对输尿管造成损伤[2]。将子宫膀胱腹膜反折翻转下推,后分离显露子宫下段。处理子宫下段,在子宫峡部紧贴子宫侧壁前段子宫动静脉和宫旁组织。使用纱布围绕患者宫颈,切除子宫后缝合,重建盆腔腹膜[3]。
1.3 评价标准
比较2组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小时出血量和术后出院时间。(2)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肠道损伤、膀胱损伤、输尿管损伤、DIC。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74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数据资料,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表示,差异性以卡方检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小时出血量和术后出血时间(均数±标注差),差异性以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小时出血量和术后出血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肠道损伤、膀胱損伤、输尿管损伤、DIC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置入危险性较高,治疗难度大,临床上常使用传统子宫切除术治疗,但是在下推膀胱中容易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引发不可控性出血。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沿着子宫下段分离子宫浆膜,不需要分离子宫下段前壁胎盘黏连膀胱后壁,可以有效降低创面渗血情况,还可以避免对患者膀胱造成损伤,以此降低机体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其安全性优于传统子宫切除术治疗[4]。根据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4小时出血量和术后出血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表示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采用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治疗中可以取得显著成效,值得予以使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付泽霞.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的临床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7,38(3):115-116.
洪磊.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2):2181-2182.
钟柳英,钟梅,苏春宏,等.经子宫后路子宫切除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8):609-612.
钟柳英,陈敦金,苏春宏,等.复杂性胎盘植入的临床特点和围术期管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7):2837-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