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摆脱的贫穷

2020-01-17 08:47王臣
看天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穷人

王臣

当你每个月花十几块钱买下手里这本制作精良的杂志时,以大众标准来看,你不是个“贫穷”的人。这个时候从心理层面上,我们与“穷人”划清了界限。

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到底是什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埃丝特·杜弗洛(Esther Duflo)两位教授合著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中说,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所幸,我们的优势在于有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获得了。

不信?不妨诚实地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吧。

1.你准备如何花掉上个月的奖金?囤积更多的大米鸡蛋,买一瓶好酒,还是为万圣节舞会置办一身行头?

2.每年在医疗方面开销哪笔更多?是急性短期病的就诊,还是长期慢性病的预防,抑或是定期、优质的体检和保健?

3.如果没有社保养老金,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会为自己储蓄更多的钱养老,还是“投资”在孩子教育上?

4.如果你的公司突然降薪,你怎么做?在本職岗位上多干活,找更多兼职,还是联络亲友以防有一天需要借钱?

5.今年2万块的年终奖你打算怎么花?攒下来,“有朝一日买一套500万的房子”,还是“去欧洲玩一趟花了吧”?

面对这些问题,你是不是皱了皱眉,要好好想一想?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这本书的两个作者,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两位作者通过对全球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多个方面,尝试着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与此同时,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

贫穷是什么?是吃不饱吗?是看不起病吗?是上不起学吗?……因为目前各国扶贫的措施基本是从吃得饱饭、看得起病、上得起学等方面入手的,但为什么还是有10亿的穷人呢?(按照平均贫穷线为每天每人支出99美分的标准划分。)

让我们看看,为什么人会贫穷,如何摆脱贫穷?当然,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场反思。

贫穷是因为吃不饱吗?

一种强大的直觉告诉我们,穷人买不起足够的食物,使得他们生产低下,生活贫困。因此,政府对穷人的救助也基于解决“缺粮问题”。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帕克住在印尼万隆省的一个小村庄,年过40岁的他大多数体力活儿都干不了,而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他又缺乏经验,由于吃不饱,他整个人都虚弱沮丧,贫困潦倒。

然而,这并非我们所看到的真实全貌。书中对18个国家的穷人生活的调查数据显示,食品消费只占农村极度贫困人口总消费的36%-79%,占城市贫困人口消费的53%-74%。

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那些穷人并没有在挨饿。

而我们,甚至是政策制定者们,常常停留在一个美好的设想里:穷人有更多的钱买粮食,以干更多的农活,创造更多价值,未来生活会更好……

里约Rocinha贫民窟。(海洛创意 图)

然而,对于这种充满机遇的想象,穷人是存疑的。

像帕克这样的穷人只要有了多余可支配的钱财,他们会购买那些没有营养的糖果、油乎乎的面包,或者是升级家里仅有的电视机,甚至在村里办一场铺张的葬礼。

在穷人的生活中,显然很多东西比食物更重要——让自己的生活少点乏味,在当下要把日子过得愉快,才能排解生活中太多的压力和欲望。

贫穷是因为没钱看病吗?

恰恰相反,他们不但关心健康,而且还为此投入大量的资源,只是把钱花在了别的地方。

书中提到,在疟疾高发的非洲贫困地区,从疫苗到蚊帐,都是一些低成本却可以挽救生命的东西,救援组织甚至会为当地人免费发放,但很少有人会采取这样的预防性措施。

在赞比亚,由于国际人口服务组织的努力,氯的价格很便宜。一个6口之家能够买到足够的氯漂用于净化水源,这样他们就不会因水传播而患上痢疾。不过,只有10%的家庭使用氯漂。在印度,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在5岁以下的儿童痢疾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服用了口服补液。

这些方法简单、廉价,如果恰当地利用,就能够节省大量资源。但穷人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为什么穷人对健康很重视,却对预防性的服务,尤其是医学为之发明的那些便宜有效的成果置之不理?

首先,单纯的经济理性表明,费用一旦支付或“沉没”,将不会对使用产生任何影响。恰恰是由于某物品是廉价的,人们便有可能认为它没有价值。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几乎没什么信息来源的穷人来说,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如果大多数人连基本的高中生理知识都不具备,他们就没理由去相信医生的能力与专长,因而他们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无的放 矢。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作者称为“时间矛盾”带来的拖延行为。贫穷的家长可能完全相信接种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只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实现,而费用却需要今天来支付。如果人们不真正了解接种的好处,那么“时间矛盾”就足以让他们无限期地延迟决定。

正如作者所言,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即使在预防性措施十分廉价的情况下,如果关于其好处的信息不完善,再加上人们当前的习惯,他们愿意为之付出多少努力、投入多少钱都会受到限制。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在想:我们剛出生就被接种了疫苗,但有没有获得一个清晰解释:为什么接种疫苗如此重要,为什么需要完成整个接种疗程?

贫穷是因为追求老有所依?

在生孩子与教育方面,穷人父母面临的抉择更像是赌注:我要把哪个更有潜质的孩子送去读书,培养成才,混得不错之后给自己养老送终?剩下的孩子如何尽早地干活,解决家用?

如果被孤注一掷的那个孩子生病了,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生育更多的孩子会让自己更穷,但似乎可以抵抗“风险”——多一个能给自己养老的人选。

对于很多贫穷的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一种保障政策、一款存储产品,也是某种福利彩票,这些东西被统统装进了一个袋子。

而富裕国家的很多父母并不需要考虑这些,他们有可以安度晚年的社会保险、退休金……

回到开头的那些问题,面临同样的境遇,我们很可能做出“贫穷”的选择。物质生活富足和精神生活丰富的追求是共通的,每个人会优先为当下买单,既然这样,缺乏“默认选项”的穷人又怎么会从长计议?

贫穷可以摆脱吗?

储蓄、创业、保险、贷款,这些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穷人摆脱境遇呢?书中也给了一套分析路径。不妨继续对照着自己来看一看。

农户遭遇天灾,零工失业,建筑工被拖欠工资……穷人的生活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但在抵御风险时,穷人们所能做的选择往往都不够好。

工资降低了,多抢活只会增加竞争,工资进一步下降。多找各种兼职,但这样往往缺乏效率,又没有专业积累,错失更好的工作机会。

紧要关头向亲友伸出援手,但这种方法往往在“挨饿时”还能奏效,一旦需要“一大笔医疗费用”,就会吃个闭门羹。

那穷人为什么不买就业、医疗保险?对保险机构来说,管理和监督这些客户的信誉问题成本高,收益又小。

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和慈善机构的救助往往破坏了这一市场,穷人在遭遇天灾时,会默认“总会有善良的灵魂伸出援手”。

储蓄有用吗?

一砖一瓦地存钱的确有用,然而事实是,穷人并不愿意多存钱。一个客观因素是银行不喜欢小额账户,行政成本过高。但真正作祟的是存款心理。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肯尼亚的农民深信今年多用化肥,可以增加明年的收益,然而如果没有免费化肥,他们根本没有钱买化肥用于下一个种植周期。这里作者再次提到了“时间矛盾”:人们更愿意用今天的钱先买下想要的东西(糖、酒、小饰品),明天的钱再花在更合理的地方(学费、蚊帐、化肥)。

钱总是被优先花在了更有心理诱惑的地方,缺乏自控力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事实上,经不住诱惑对穷人和富人都是一样的,但后果对穷人明显更严重。富人更容易满足“受到诱惑的自己”,无需担心一笔在高级餐厅的消费就花掉了自己辛苦挣来的工资。

但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关于存多少钱的决定都是艰难的,这些决定需要考虑未来。而对穷人来说,未来的想象大多并不愉快,“你永远买不起那台冰箱,还是吃顿好的吧”。

存款的行为关键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这在心理层面上是个解决办法。摆脱贫穷,首要步骤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习惯为此做出短期牺牲。

不妨做个小调节,当你想要的一切都太过遥远时候,很难感受到压力,就把这个目标设置得近一些,或许是个有效方式。

阿比吉特·班纳吉

埃丝特·杜弗洛

创业是条出路吗?

事实上,穷人并不是没有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他们精力充沛、勤奋,愿意白手起家。但一切似乎对他们不利,没有足够的资金,很难获取正式的保险、银行服务,和廉价的金融渠道。

但有了这些真能解决吗?并非如此。穷人的生意都是小生意,小卖部店主、裁缝店师傅、菜摊老板……这种生意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没法获得更高的利润,没法飞速发展。

做大买卖,摆脱贫穷,需要的是站在某种新产品的前沿地带,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小买卖业主不会投入更多的钱,客观上他们很难贷到款,主观上也不会冒风险,全力以赴赚取每一分钱,收益会优先花在当下的生活上。

好的选择是什么?

一份好工作。

书中提到在印度乌代布尔,绝大多数地区的家庭贫困潦倒,但只有一处村庄,屋顶是铁的,村民骑着摩托,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

原来,村子附近有一个锌工厂,每个家庭都有成员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拿着稳定、收入可观的工资。这座厂开启了一个人力资本投入的良性循环——引领村民就业,村民投入更多医疗和教育成本,让下一代找更好的工作。

这种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对未来支出的配置,让贷款变得更容易,更重要的是,也赋予了足够的心理空间——稳定、踏实。

然而,这座村庄是幸运的,现实中大多数好工作在城市,所以搬家成为改变生活水平的首要步骤,农村人迁徙进城市。但发展中国家没法为穷人制定住房规划。

所以,为了实现更多稳定就业的机会,城市与村镇的工业基础都需要作出实质性改善——城市有居所,工作进入村镇。

书中最后,两位经济学家给了一些改善贫困状态的方向。而我们每个社会成员主观上能为自己“摆脱贫困”做些什么改变?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猜你喜欢
穷人
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穷人的理想
穷人的理想
我该怎样谢你
穷人与富人
穷人的理想
穷人和有钱人
穷人的高消费
富人与穷人
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