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堃
四横排,十纵列。一群身着黑色戏服的青年和几位面目慈祥的老人庄严地站立在一个戏台前,这一幕永远地定格在一张黑白照片里。这张照片没有什么特色可言,没有装裱,再简单不过了,可细细想想,它的内涵却并不简单。
我常来敬老院看望姥爷,不久我就发现,和姥爷住一个房间的那位老人很特别。他的床收拾得一尘不染,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他常常步履蹒跚地扶着轮椅来到窗前欣赏窗外的美景。我们熟悉后,他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亲戚,和我们又说又笑,还给我们送这送那。
一天,他同往常一样来到窗前看风景。不一会儿,他转过身,看着我神秘地说:“来,给你看样东西。”
说着,老人弯下腰,从床下艰难地拖出一个皮箱子,然后颤颤巍巍地直起腰,哆哆嗦嗦地掏钥匙。
我瞪大眼睛看着,猜测着箱子里是什么。
打开箱子,里面全是照片,最上边的一张最大,是黑白的,上面有很多人。老人哆哆嗦嗦地拿出这张照片,用袖子擦了擦。其实上面没有灰。照片确实很旧了,已经泛黄,黑的部分近似于灰色,白的部分则变成土黄,隐约看出照片上几排年轻人和几位老人庄严肃穆地站在一个戏台前。
我看看照片,看看老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老人脸上微微泛红,笑意写在脸上,他的语调变得轻柔起来。他说:“那时我二十岁,拍话剧……《龙须沟》,《龙须沟》你知道吗?”
我点点头。
他继续说:“老舍先生……是个好人呢……好人。”他指着中间那个穿西服的人说。
说着,老人的眼圈红了,声音有些哽咽。稍微平复了情绪,老人说:“我唱几句你听听——‘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老人平时说话有气无力的,唱起来当然有些中气不足。
他唱着唱着咳嗽起来,脸憋得通红,他摆手示意不唱了。一阵长时间的咳嗽后,他瞅着我一字一句地说:“话剧,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好剧!”
站在我面前的原来是位艺术界的老前辈!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他虽已到了风烛残年,但仍然深深地爱着话剧艺术。
岁月斑驳了照片的质地,淡化了原来的颜色,却沉淀了老前辈对艺术的执着。
(指导老师 贾春枝)
简 评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敬老院被一位虽已风烛残年仍执着于艺术的老前輩深深感动的小故事。本文的亮点是故事开头的悬念设置很成功。作者在开头细致地描述了一张看似简单的黑白照片,迅速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往下阅读一探究竟。另外,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到位,例如对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付认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