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语
哥本哈根五颜六色的建筑
郭沫若曾著诗“北欧风物今观遍,民情最美数丹京”,把“北欧最美”的称号给了哥本哈根。
可要从风物民情上赏玩哥本哈根,实在是埋没了这座城市的个性。从2018年的“全球最佳设计城市”,到近期被联合国p i c k成为“2023年世界建筑之都”,在把冰冷的城市元素玩出温度这方面,哥本哈根绝对是课代表级别的。
哥本哈根的建筑设计有多绝呢?
管风琴教堂
即便是墙面色彩不一、窗户凹凸不平、阳台错落无序,依旧能让强迫症备感舒适的,也就只有哥哈的新式楼宇了。无论是浅海边眉眼里结着忧郁的小美人鱼铜像,还是安徒生曾居住过、左右林立着有如乐高积木般彩虹老房子的新港,无一不为这座城市埋下了丹麦童话式的梦幻底色。
在市中心转角就能遇到的各色宫殿古堡或许和中欧其他国家的别无二致,但哥本哈根的教堂,却建成了管风琴的样子。这座为纪念丹麦神学家和赞美诗作者格伦特维,于1921年动工,历时19年才完工的教堂,正立面用一块块小小的耐火黄砖,手工堆砌出了形似琴管高低排列的管风琴轮廓,教堂内部还装置了一架号称北欧最大的管风琴。化繁为简、极尽冷淡风格的装潢陈设,借管风琴的形状,处处输出着比肩《布达佩斯大饭店》、治愈处女座的对称构图。
因外墙受涂鸦困扰而装上镜面秒变哈哈镜的M i r r o rH o u s e , 可重复利用、随季节变化移动的公园式岛屿CPH-?1悬浮群岛……时至今日,在“除教堂与钟楼外,市中心的建筑基本都低于六层楼”的哥本哈根,仍然可以看到媲美童话故事的天马行空和创造力。
在建房子上,哥本哈根是大胆的。因为冬季和黑夜实在过于漫长,这里的建筑会更大面积地运用玻璃外墙进行采光。所以在中心火车站附近,你可以看到有棱有角、外墙全部由几何玻璃构成、宛如一颗透亮水晶漂浮于广场喷泉之上的水晶大楼。
在哥本哈根,公园也可以是彩色的。铺满红色系橡胶色块的红色广场,因地势开阔平坦,成了露天电影、卖货练摊以及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好去处;黑色柏油路和不规则的线条组成的黑色广场,设置有形状各异的长椅和高低起伏的坡道,可供发呆,也可供发汗。种满绿植的山丘组成的绿色广场,则由学生党和遛娃族们承包。用不同颜色进行功能分区,从源头上化解了广场舞大妈和篮球少年抢场地的纠纷,设计智慧可见一斑。
哥本山垃圾场
造形奇特的VM House
Mirror House
Urban Rigger
超线性公园
由红黑绿三色拼接而成的超线性公园Su p e r k i l en,则位于哥本哈根民族多元化程度最高的Norrebrohall区。公园间还装点有英国的垃圾箱、美国的霓虹灯牌、亚美尼亚的野餐桌等人造景观,可谓把世博会开到了家门口。
然而哥本哈根最不缺的,还是童心。由五枚大小不一的圆形连接而成的大圆桥,近看就像米老鼠的耳朵;立柱之上会发光的圆环,借着夜色打量,则像是鱼群吐出来的气泡。
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美。哪怕是焚烧垃圾这样一件毫无美感的事,在哥本哈根也会被玩出花样。哥本山垃圾场集垃圾发电厂、滑雪场和攀岩墙于一体,内部是用来焚烧垃圾以发电的超高温焚烧炉,外侧最长的立面外则是由不锈钢玻璃纤维组成的、高达85米的人造攀岩墙。最神奇的是,顶楼斜面被改造成了面积过万平方米、长度约为1500米、最大坡度可达33度的滑雪场。
同样玩的是钢筋水泥混凝土,为什么偏偏哥本哈根可以这么优秀?这就不得不提到从约翰·伍重时期就延续至今的哥本哈根设计基因。这位创作了悉尼歌剧院的大师级建筑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如何舒服地行立坐卧,享受阳光、阴影、淋到身上的水、土地和所有难以清晰定义的感受。”
在哥本哈根,建筑设计从来不是服务于一个轻飘飘的想法,而是顺应环境,扎进土里,以人为本,观照现实的。撕开其颇富创意的外观,你会发现绿色、宜居和可持续几乎写进了哥本哈根建筑的一砖一瓦里。
三分之二的空间用来停车,三分之一的空间用于居住的山形公寓,通过层层交错堆叠的阶梯和错层设计,让每间公寓都能拥有开门见车库、开窗见花园的别墅配套;而种满绿植的阳台,将公寓整体包装成了一座绿色的山墙,在城市景观上又弥补了哥本哈根无山的遗憾。
而8字住宅,则是建立在莫比乌斯环构想之上的建筑。这座东北高西南低、融汇了购物中心、写字楼和住宅多功能的八字形楼,中空的天井提供了近千平方米的公共活动空间;斜坡式的楼顶种满绿植,这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智慧体现;而联通楼内楼外的环形通道,让自行车能从一楼骑上顶楼,对于爱骑车出门的哥本哈根人来说,算得上是救命的存在了。
哥本哈根不仅有“别人家的房子”,还有很多“别人家的宿舍”。从福建土楼得到灵感建造而成的哥本哈根大学宿舍就以错落有致、凹凸不平的落地窗,解决了日照不足的居住痛点。
若是无力支付学生宿舍的高昂费用,漂浮在哥本哈根港的集装箱公寓Urban Rigger或许也是一种选择。集装箱围成一圈,交错上叠两层,9个集装箱就这样变成了12间单身公寓。顶层的平台分别放置太阳能板和可供日光浴的躺椅,中间的天井则是公共活动区域。
身处人和自然融合度极高的北欧,哥本哈根擅长推陈出新,更擅长旧物改造。它拥有由存放种子的仓库改造而来的筒仓式住宅楼,也有由存放水泥的筒仓变化而来的Portland Towers,就连1981年的啤酒廠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现代极简风的律师事务所。
从最初寄情于核能,到受制于能源进口而不得不寄情于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汽车为主导,发展至超过62%的居民都以自行车出行通勤……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方面,哥本哈根称第二,怕是没有城市敢称第一了。作为即将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大都市,哥本哈根之路或许就是人类自救的最好捷径。
//摘自九行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