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探析

2020-01-17 09:07刘艳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格文明思政

刘艳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习近平同志高屋建瓴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1].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且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保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更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如今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已经迈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呼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呼吁,更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呼吁.

1 生态人格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人格?生态人格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型人格,正如罗尔斯顿所强调的:生态人格就是“一种自在的善,是自然在向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所结出的一个重要的果实”[2].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必须先了解“生态人”.“生态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相对于工业社会“经济人”的工具理性,“生态人”是指善于处理与自然、人及其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3].“生态人”具有浓烈的生态情怀,诗意的生态审美,感受得到怡心的生态幸福.从“经济人”转向“生态人”,是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不是理论逻辑的演进,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人、自然、社会相互统一的基础上的”[4].

生态人格与“生态人”不是相同概念,生态人格是“生态人”的内在品质的规定性.生态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与农业文明时代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时代占有型人格相对,是一种新型的道德人格样态.生态人格折射了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全人类对生态精神、生态价值的渴求和重视,包含了生态认知(知)、生态情感(情)、生态意志(意)和生态行为(行)四个方面,体现了“求真”的理性、“择善”的追求、“臻美”的体悟.

2 大学生生态人格缺失的表现

2.1 生态知识“浅表化”

生态知识是生态人格形成的基础要素.据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还是知晓一些,比如“生态”、“生态足迹”、“生态赤字”和“生态消费特征”等概念,但部分大学生了解得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浅层上.因而他们所获得的生态知识仅仅是一些生态常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知识体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浅表化”特征.

2.2 生态情感淡漠

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生态情感淡漠.恣意践踏草坪开辟出来的校园“捷径”随处可见,信手摘花折枝屡禁不止,虐待动物也不少见,他们缺乏敬畏生命的生态情感.也有一些大学生对身边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置之不理,生态情感淡漠.

2.3 生态意志不坚定

生态意志是将生态认知、生态情感转化为生态行为的催化剂.如果生态意志不坚定,大学生只能停留在生态认知情感层面,无法向更高层次迈进,就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行为社会意义的深刻认识,出于从众心理,即使明知自身行为将破坏生态环境,也选择放弃积极保护,而是采取随大流,与群体保持一致的行为,更不愿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转变别人的行为.因而他们缺乏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坚定性与自觉性.

2.4 生态行为缺乏

生态行为,即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绿色生产方式、低碳生活方式与生态消费方式.然而部分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生态认知转化为生态行为,导致知行脱节,生态认知与生态行为不对称.大学生一般都认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品质崇高伟大,但生态文明自觉践行度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校园非生态价值观流行,追求享乐、过度消费、相互攀比,而废物利用、重复使用物品的习惯缺失[5];(2)只有少数大学生积极自主参与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鲜有大学生向环保组织建言献策或者监督清洁生产等.

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生态人格缺失现状令人堪忧,甚至发生著名高校学子硫酸伤熊这样的生态人格退化、人格扭曲悲剧.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时不我待.

3 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路径

生态人格培育,是主体对生态思想、生态道德的认知、认同,并内化为生态价值观,外化为生态自觉行动的过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具体路径可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和加强生态体验三方面作出有效探索.

3.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主阵地

如今,我国高校除了环保等专业,其他专业学生接受的生态教育主要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因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是高校生态文明主干课程,也是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主阵地.

然而长期以来,思政课程教学在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7年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不足、不深,缺总体规划、缺教师、缺教材的问题还很突出”[6].主要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高校生态教育的内容零散、陈旧,且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二是当前我国高校的生态课程教师基本没受过系统的生态理论培训,部分教师的生态情怀不深、生态道德意识不强,因此,在生态实践上,不能很好地为人师表.鉴于此,首先,改革更新生态课程教材.可以有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并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赋时代气息的生态德育内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添加生态道德和环保法律法规等内容,带领学生梳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形成生态知识网络;《形势与政策》课可追踪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时事热点,让学生生态认知与时代接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讲深讲透“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7]等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学生实践.如果学校条件许可,可以增设《生态美学》等Mooc线上课程.其次,努力提升教师的生态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生态素养和生态德育水平是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因此,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生态素养的提升: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思政课程相关教师进行生态道德思想和生态德育理论的培训,帮助从教教师形成完整的生态德育体系;二是教师养成平时多关注生态时事热点新闻的习惯,并将最前沿的生态理念寓于教学之中.当思政课程教师的生态德育水平真正提升了,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的理想局面就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达成了塑造大学生生态人格的课程育人目标.

与思政课程一样,“课程思政”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人格培育也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开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行的协同育人之路.“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课程“元素”有效融入到其他课程中或者从其他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之间尽量耦合,将价值引领融入到知识学习中[8].每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都蕴含丰富且实用的生态内容,所有课程都应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整合分析课程中的生态元素,并且教师应深刻思考生态文明知识与思想政治知识之间的关系,抓住学生生态人格的培养目标,从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审美、生态责任、生态行为等方面因势利导进行生态教育,构建“+生态”的课程生态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注重结合专业,因而更凸显针对性与实效性,更接地气.比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在为学生传授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生态经济理论的传授更是不可或缺.经济管理类人才是否形成生态认知、生态思维并在工作岗位上自觉践行生态行为,必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会产生示范效应连锁反应,影响其他行业人员的生态行为.但在长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其独特的生态育人功能.我们现已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探讨切实有效的生态教育方法.

总之,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完善现有知识结构,从而树立生态人格.

3.2 建设校园生态文化,是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进入21世纪,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克服生存危机,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选择.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建设绿色校园、美丽校园其实质就是在弘扬校园生态文化,那么,何谓校园生态文化呢?它是指生态文化在校园中的显现,即全体师生树立生态价值观,营造以人与校园环境和谐互动发展为特点的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其包含两个层面:物质生态文化与精神生态文化.校园生态文化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导向、熏陶和辐射的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陶冶大学生的心智,塑造生态人格方面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创建绿色校园、生态文化,无疑是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高校可依据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征,紧扣生态德育这一主题,从以下两个方面建设校园生态文化.

1)优化校园生态环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既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加以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9].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生态认知、生态情感,养成生态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自然环境是渗透生态教育鲜活的自然教材.校园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校园环境清幽整洁、主题雕塑巍然挺立、教室布置儒雅规范、校园小路曲径通幽、草坪绿篱错落有致、围墙走廊雅致美观,所有这些生态内涵丰富的校园环境,都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态认知与生态审美,激发了大学生的生态情感,从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爱绿护绿、净化美化等生态行动中来,促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生态价值观.因此,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建设“绿色校园”,优化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校园生态环境,使校园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皆发挥生态育人功能.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所产生的文化磁场、文化氛围,都蕴涵着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起着鲜明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环境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选择.高校要充分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育大学生的生态人格.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定期邀请著名生态专家学者来校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题讲座,以此来唤醒大学生沉睡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思维能力;二是利用新媒体,在知乎、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平台中,将国际国内生态最新前沿动态、先进的生态环保信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发布于生态道德专栏或网页头条,激发大学生的生态环保兴趣;三是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粮食日”、“植树节”和“无烟日”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比如编排具有生态环保教育意义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公益广告和宿舍文化大赛等,塑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让生态文明理念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让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达到生态情感认同;四是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自主组建生态环保社团,比如“碳汇志愿者”等.而大学生投身生态环保实践活动的过程,即他们的生态认知外显为生态行为的过程,从而达成知行合一,形成生态人格.例如组织“美丽中国行动者”志愿活动,在志愿者内容的设置上,可以组织大学生为市民传递绿色生活方式、清理城市小广告、保护母亲河、宣传垃圾分类等等;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工厂与企业中,参与实地调研,了解“三废”的排放现状与处理方案.从身边的小事着手,行动起来,肩负其国家赋予的重任,让“美丽中国”理念能够深入每一个大学生心中,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人格,并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宣传者、引导者.实践证明,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激发了大学生自觉自主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最关键是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技能,这必将为助推生态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大学生生态环保社团业已成为目前高校开展生态环保活动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也成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五是要健全校园生态管理制度,制定生态道德规范,并充分发挥制度规范的强制性与他律性,通过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的生态环境行为进行奖罚,以此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进而强化其生态道德信念,并慢慢养成向好向善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为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生态体验,是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关键一环

生态体验不但是一种接近圆熟的道德境界,而且是一种接近美善境界的生态德育模式.生态体验的理想道德境界“对个体人来说就是一种内外和谐的境界,一种万物和谐的人格境界,它是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和谐统一”[10].生态体验作为一种美善境界的生态德育模式,不是由教师将抽象枯燥的生态伦理理论填鸭给学生,而是让大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境和生态关系中,并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生态体验中不断反思领悟生态关系的内涵与真谛,并在这种反思领悟中不断内构自己的人格.

生态体验形式主要有两种:生态旅游和野外考察.生态体验“旨在形成对自然以及自然界生物的感激之情,热爱环境、关爱动物、尊重自然、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赞同国家和社会为防治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11].生态旅游是一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生态体验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大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的时间自费参观一些自然名胜风景区.大学生通过参观游览走近自然、欣赏自然和感受自然,在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中真切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天然的密切关联性,自觉产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感.比如当大学生亲身游览了险峻瑰丽的黄山、观赏了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等大自然绝美风景后,他们必将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定会产生乐山乐水的的审美情怀,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育人功效.生态考察是一种教育目的明确的生态体验活动,主要针对一些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当大学生实地勘测调查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出行方式等,他们会觉得辣眼睛,进而严厉谴责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并产生深深的生态忧患意识,进而磨炼生态意志,强化生态责任与生态担当.

总而言之,21世纪是生态文明价值高扬的世纪,生态人格是人类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正确而合理的存在方式,构建生态人格,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证.而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培育大学生的生态人格,这是生态文明时代赋予高校新的崇高使命,责无旁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猜你喜欢
人格文明思政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