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社会需求与就业导向联系仍不够紧密。就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言,当代高职生在入职后实习期愈来愈长,其能力和适应性存在明显不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专业实践活动事项还不够熟悉,相关课程发展时间短,课程改革和创新经验缺乏,而且在课程安排方面,只是简单的将本科课程进行压缩教学,严重阻碍了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从各地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效率来看,普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社会需求与高校就业导向严重脱节的现象发生。
第二,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财会理论,成本会计理论、基础会计理论等是会计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要使学生高效吸收课程核心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但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形式主义上,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不够明确和坚定,对行业风险发生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使其在面临岗位实际问题是只能束手无策,无计可施。
第三,会计技能实践应用训练不足。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已经开启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但在细节安排方面仍然不够完善,课程内容调整不利反而事倍功半。另外,考核方式不能跟上校企联合手段落地实施的步伐也是导致实践培训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职会计教育从属于以就业为视角的高等教育,而就业视角即社会市场需求。因此,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时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是体现高校办学特色和职业特点的重要载体,牢牢掌握会计课程专业体系的中心思想对于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育教学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就业导向下,高职会计课程将“市场需求,能力本位,明确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与职业结构”作为课程体系指导思想,旨在进一步提升课程体系核心力,从而满足各领域会计人才需求。
综合培育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会计专业素养、会计专业方法应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就业率的中坚手段。根据以上职责能力要求可将课程设计为三大模块。其一为素质教育模块,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模块内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职业生涯规划、数学英语、经济法律、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工作。另外,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现状,书法茶艺、公共礼仪等课程也要进行一定比例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为专业理论模块,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模块内以经济法,应用统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类课程为主,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形成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其三为专业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方法应用能力。模块以课程实践为主要引导,设置在每个单元后,目的在于趁热打铁,学以致用。而集中实践作为课程总结的重要部分也不容忽视,其主要安排在每学期后,通过综合技能训练、社会现状调研和毕业设计结合以实现毕业到上岗的“零过渡”。
课程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决定着模块化教学实施的最终效果。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特点,会计课程规范标准内容大致可分为九项:一为会计课程基本说明;二为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三为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要求体系;四为教学资源库建设;五为教学改革;六为教学方法创新;七为实践教学安排;八为考核方式拟定;九为参考文献。在会计专业课程规范明确过程中,高校应坚持以就业为根本导向,以当代大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守高职教学的现代发展规律,将课程内外专业理论有机结合,脱去繁复褥节,高效保障会计专业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务必要将会计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效融合,保障会计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完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