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6月,我国的个人网络用户规模已高达8.02亿,全球的网络用户则高达40亿。在这一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得到了蓬勃发展,甚至有逐渐成为国际消费贸易中的主流方式之态。面对这一全新的经济形态,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必须要对当前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调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满足跨境电商时代下的人才需求。
就目前而言,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现状仍然不甚理想,主要受制于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目标定位落后、不科学。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营销人才培养的时候,对当前的跨境电商发展趋势缺乏精准的感知、思考。同时,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大众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盲目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致使专业设置与普通高校存在高度的相似性,但对行业的敏感度却非常低,以至于所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个性和特色等。
第二,师资队伍薄弱、专业匹配性较低。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突出表现为“双师型”教师、尤其是适应跨境电商时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另外,鉴于跨境电商是一个新型的经济产业,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渠道等尚未健全,有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成为教师的可能性比较小,且现有教师的相关培训意识比较淡薄。
第三,专业实践性教学薄弱、效果不甚理想。由于营销专业的特殊性,其校内实践性教学很难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营销环境,以至于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效果不甚理想,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企业培训意愿不强,也不愿意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1]。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市场人才需求。
鉴于跨境电商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不科学、不合理的现状,高职院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定位,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进行更新,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考核要求;另外,高职院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对行业需求、家长的需求等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调研,以保障人才培养定位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师资队伍是课程教学的承载者,只有师资队伍得到了保障,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当下最紧迫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匹配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拓展教师的人才培养视野[2];聘请企业内部专业的兼职讲师、客座教授等,到学校进行讲座,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改进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使得教师乐意、有效的到企业中进行学习,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性教学能力。
学校必须要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对学校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升级,给实训课程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同时,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硬性规定集中性顶岗实习学生的比例,加强实习指导,学生得以在跨境电商的营销推广策略、网站运营、物流、支付以及相关的法律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体验,提高实习的针对性、有效性,让顶岗实习成为真正的的教育教学环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时候,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双创”时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并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
综上所述,跨境电商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