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涉及的家庭群体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农业等方面影响逐渐加剧,一些农村养老存在的产业弱化等问题显现,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
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影响,使得以自主独立式的家庭养老为主产业方式影响深远,抑制了农村养老产业发展。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目前的养老方式,仍然主要通过自己以及家庭的劳动、收入所得,来维持自身养老需求。这样的养儿防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使得农村养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抗风险能力低,养老资金缺乏有力的保障。并且传统的养老观念缺乏对诸如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补充养老方式的认识,从而缺乏对其他养老资金的投资,降低了养老组合模式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这样传统的发展模式,伴随着老龄人口年龄的增大,养老风险逐渐增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医疗、看护、营养等方方面面的事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需要维持这种模式的平衡机制容易打破,抵抗大病等意外风险能力弱,这就导致了前后资源难以持续。这种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端,也是导致农村养老容易发生,“一病毁一家”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民逐渐转化身份,进入城市生活,催生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远离家乡的父母,奔赴遥远的城市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并且获取自己父母的养老资金,但是大量的农村老龄化人口,无法跟随子女进入城市生活,造成空巢老人的现象。一方面,大批来自农村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求生活与发展,势必造成空巢家庭。并且在长时间的过程中,留守老人会逐渐面临土地劳作、情感交流等困难,传统的邻里的帮助,伴随着青壮年的离去,老弱之间的互助潜力被迅速削弱,这种传统简单的邻里的互助模式,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村养老存在的双向矛盾,仅仅是短时间的应急方法。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带来的变化,是一个长久的变化,不仅仅对农村养老造成初步影响,并且会长久影响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冲击给整个养老模式的平衡造成重大影响,也不断地挑战着中青年人对农村养老的承受力以及心理感受,从源头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会造成长期性并且影响巨大的养老问题,不仅仅使老人缺失精神上的陪伴,并且对于农村老龄人口的良性养老造成长期的影响。
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是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老龄化的问题逐渐增大,市场化的力量逐步走入这个广阔的大市场,但是作为我国新兴的养老服务的补充力量,利润的追求是市场化投入的重要动力,城市养老市场的潜力仍需要发掘的前提下,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因为需要更长的投入周期,和更长的利润回收周期,以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对社会资本的吸引性弱。在农村市场中,公共服务机制往往存在着滞后性,在目前城市养老仍旧是一片创业的蓝海的基础上,农村养老市场,仍旧难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滞后于城市建设。中国农村具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巨大的人口基数,如果没有巨大的公共资源的指引和社会化的养老服务资本的自发性投入,进行相互的有机补充,是难以真正的使目前农村养老市场发生真正改观,扭转现有的局势。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完善我们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于老龄化人口的关怀,以及对乡村振兴的重视。但是由于长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向,在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对城市发展的倾向性。使得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在投入的方向指引上,更是明显的体现在农村养老的基础设施投入上。将农村养老这一重要的短板,要逐渐纳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虽然我国政府在面对城乡养老这一重要的问题上,逐步推行城乡养老保险的试点和推广,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但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政策的推行,在不同地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的地方,养老保险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城乡老人,甚至是孤寡老人、经济困难难以支付保险费用的老人。有的贫困地方,因为地方财政存在巨大困难,对农村养老的财政支出存在着巨大的短缺。因此,加强投入,并在全局上进行动态的调整,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