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沥青作为沥青路面混合料的重要胶结材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及沥青路面的使用耐久性。公路建设项目的沥青质量控制通常会经过沥青招标采购、沥青炼厂发货、炼厂至中转库(改性加工厂)运输、中转库入库检测、中转库存储、改性沥青加工、中转库(改性加工厂)出库运输、拌合站入场检测等重要环节。近年来,甘肃省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发布了多项沥青材料质量管控要求。按照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不同的建设项目也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沥青质量管控办法,将沥青质量监控关头前移至炼厂,重点对沥青运输过程、中转库存储、改性沥青加工生产、入场检测等环节进行质量监控。
为便于沥青质量过程监控工作的开展,以项目为单元成立项目沥青质量监控小组,开展具体的沥青质量控制工作,小组成员包括项目办、咨询单位、中心试验室、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信息化单位、沥青供应商等,各小组成员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施工单位作为沥青招标的责任主体,开展沥青材料的公开招标工作,相关的监督机构对其招标过程进行监督。招标中除了要求投标人的业绩、供应能力等基本条件外,还重点对沥青品牌、沥青油源、沥青生产厂家(炼厂)、沥青质量稳定性、产量及供应量等信息进行明确,改性加工厂还应明确改性沥青加工厂位置、规模及生产能力等信息。
沥青产品供应前,项目沥青质量监控小组须对拟采用的道路石油沥青炼厂进行考察,从炼厂的生产资质、进出口监督、原料储备、生产规模、供应数量和运输情况进行考察,综合评价沥青炼厂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及运输保障能力。同时,项目沥青质量监控小组与沥青炼厂之间建立起互动机制,使后期沥青供应过程透明化。
公路建设项目往往沥青需求量大,通常须在项目周边沥青库中转或存储,同时进行工厂化改性沥青生产加工。项目沥青质量监控小组需对拟采用的中转库(改性加工厂)进行考察,从资质资格、环保要求、原料储备与生产规模、生产设备与工艺、试验室设备和人员及运输保障等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择优选择沥青中转库和改性加工厂。
沥青产品从炼厂至施工现场须通过两种途径:①炼厂(港口)→中转库→施工现场;②炼厂(港口)→改性加工厂→施工现场。道路石油沥青从沥青炼厂运输至中转库(改性加工厂)应采用铁路专线运输,不具备铁路专线运输条件的应采用集装箱运输。铁路专线运输安装GPS监控系统,全程记录运输轨迹。每批次火车运输发货时,项目沥青质量监控小组对每个油罐或集装箱进出口铅封。道路石油沥青到达中转库(改性加工厂)后,驻厂人员核对铁路运输原始单据(铁路大票)、铅封、运输轨迹等相关信息,核对信息无误后对沥青进行升温取样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卸入中转库(改性加工厂)沥青罐。
沥青存储过程中,须对沥青储罐采用铁链加锁和铅封方式上锁,在罐体上注明“XX高速路面X标专用沥青罐”,并在罐体上张贴“已检合格”标识。中转库(改性加工厂)基质沥青储存罐进料口和出料口须安装视频监控,存储罐安装温度、激光液位计监控。同时,项目沥青质量监控小组应做好中转库(改性加工厂)各沥青储罐的沥青入库登记台账。
改性沥青生产工艺须经过前期溶胀、中期研磨或剪切、后期发育三个过程,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时间须进行明示(采用在改性现场挂牌的方式),包括沥青加工温度、改性剂种类、改性剂添加量、研磨时间、研磨遍数、研磨细度、溶胀时间、发育罐储存温度和时间等进行明示,确保整个工艺符合技术要求。对产品的生产工艺、检验方法、技术指标、储存条件、储存期注意事项、储存时间等进行详细说明。项目沥青质量监控小组应对试验检测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对每次生产的基质沥青、改性剂消耗总量进行比例核对,改性沥青生产商须如实向沥青质量监控管理组提供当日改性车间控制室材料消耗和电脑打印清单,同时建立材料消耗台帐。
改性沥青加工厂应安装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监控影响改性沥青质量的各技术参数,如改性剂掺量、加工温度和发育温度时间等。
道路石油沥青(改性沥青)出库拟运输至工地前,施工单位根据中转库(改性加工厂)距沥青拌合厂的距离确定运输方案,测定合理的车辆在途时间。供应单位通知沥青库驻厂人员现场旁站,核对拟启罐沥青是否经检验合格、进岀口铅封和铁链是否完好,严禁启用未经检验合格或进出口封条及铁链已破损的沥青罐。装车完成后,沥青库驻厂人员共同对运输车沥青罐进出油口采用铅封和封条同时进行封口。运输车辆须配备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输过程,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道路石油沥青、改性沥青从中转站(改性加工厂)运输至沥青拌合站进场时,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中心试验室三方共同核对驻场人员发回的运输车辆车牌号、封条和铅封,并对GPS轨迹图进行确认,同时检查加盖沥青供应商公章的沥青出库单、质量检验报告单及过磅单等随车资料,确认上述条件均满足要求后允许接货。允许接货后,项目三级试验室共同见证取样,取样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中心试验室三级试验室独立进行100%频率的检测,检测时首先进行红外光谱比对,比对无误后再进行常规指标检测,检测合格后由运输车驾驶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督沥青入灌,同时建立好沥青进场台账登记。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作面准备情况、天气情况等做好沥青进场计划,保证用多少进多少,避免沥青长时间储存在拌合站沥青罐中。道路石油沥青宜随到随用,特殊情况须储存时,须进行降温保存,温度控制在100-110℃,复工时由监理单位监督施工单位对罐内沥青进行常规指标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改性沥青应随到随用,在拌合站储存时间严禁超过7d,在储罐中储存的温度应不低于120℃且不高于150℃,储存期间应不间断搅拌或在罐内泵送循环,避免改性剂发生离析。
每批次道路石油沥青从沥青炼厂出厂进入中转库(改性加工厂)前,须对炼厂生产的沥青进行标准样取样送检和留样保存。现场至少取10个样品,并将其中2份样品送往具有综合甲级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沥青性能的全套试验、光谱分析和PG分级试验(1份样品供检测用,1份样品供留样用),其余样品由中心试验室、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供应商各自自检并留样。
沥青到达中转库时,对仅在中转库存储中转、无须改性加工的道路石油沥青,每批次至少取8个样品,其中2份样品送往具有综合甲级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沥青性能的全套试验、光谱分析试验(1份样品供检测用,1份样品供留样用),其余样品由中心试验室、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自自检并留样。对须在中转库加工生产改性沥青用的道路石油沥青,按每罐(或每节集装箱)取2份样,由中心试验室、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按20%、30%、50%比例对所有沥青进行检测并留样,并至少取2份样品送往具有综合甲级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沥青性能的全套试验、光谱分析试验。
改性加工厂生产的每批次改性沥青出场前,须由改性沥青加工商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场,项目沥青质量监控小组驻厂人员监督其试验检测过程。
每车道路石油沥青或改性沥青进场后,均由项目三级试验室共同见证取样,取样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中心试验室三级试验室独立进行100%频率的检测,检测时首先进行红外光谱比对,比对无误后再进行常规指标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入罐。
项目沥青质量监控小组须及时对比各检测环节的技术指标变化,对技术指标异常的沥青及时查明原因,查明原因前严禁将存在异议的沥青用于工程实体。
本文以工程项目为例,对公路建设项目沥青材料实行了“全过程监控、全覆盖检测”的质量监控体系。实际应用表明,该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实现对沥青供应全过程进行有效掌控,沥青材料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可为其他公路建设项目沥青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