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1-17 21:00谢丽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环球首映 2020年10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谢丽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对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和问题所做出的情绪或言论反映,这些情绪或言论反映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引发一定量网民的共同关注和议论,并且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就构成了网络舆情。[1]当前大学生在网民中占有一定量的比例,而且大学生网民由于教育程度以及时间较为富裕等原因,较一般网民来说,上网时间较长,从当下来说,大学生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各种网络APP 等,针对当前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热点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某些现象和问题发表意见和评论。大学生网民的这些建议和意见经过扩散会使更多的人去关注评论这些现象,从而形成某种带有倾向性的情绪、意见和观点,这就形成了高校网络舆情。

由于网络虚拟、开放、交互的特点,很容易在网络空间就某一社会热点引发热议并达成规模性共识,比如微博的热搜功能,根据网民的搜索次数以及发表意见的频率在热搜榜上排列出当时搜索次数的前五十,这样网民在浏览微博时,就会得知今天的热点问题,对哪一个感兴趣就可以点进去,带上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网络时代观察社会动向的晴雨表,而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平台发表的意见就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从而成为高校把握大学生思想情况的风向标,这已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的特征

1.内容上真假相掺性

网络空间鱼龙混杂,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多元,使人们在聚焦热点的同时,又充斥着各种谣言、谎言以及各种八卦。“标题党”是当下网络平台的一个常见现象,通过夸大的甚至颠倒黑白的词汇博人眼球,用来炒作。比如疫情期间,谣言满天飞,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疫情暴发初始,人心惶惶之时,网传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将在1 月26 日21时30 分播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专题节目,钟南山将和白岩松对话来介绍疫情,这则消息在学生群内广泛传播,转发的大都是辅导员以及班主任老师,这则谣言竟然能做到让各地区的部学校以及公检法信以为真。在当时的情况下,利用人们急于了解疫情情况的迫切心情散发这种谣言来吸睛,无疑是增加了人们的恐慌心理。更有甚者,在武汉疫情正吃紧,医疗资源、检测情况等正紧迫之时,一些“网络大V”,和所谓的“公知”将武汉一些视频发到网上,散布不利于社会安定的谣言,企图在这种时候动摇国家统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国内,一些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千方百计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炒作,煽动基层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不满,挑动党群干群对立情绪,企图把人心搞乱。”[2]在疫情刚刚爆发阶段,由于对疫情的不了解,研究不够,事发紧急,开始确实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真的,但是利用这件事,加重国民恐慌,煽动民众情绪,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一种虚构,这是利用当前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炒作。

在当前网络时代,网络上的舆论呈现“半真半假”的样态,即信息内容介于真实与虚假之间,不完全客观也不完全虚构,是一种情绪化的现实。[3]信息发布者根据当下发生的某一热点问题,抓住最能使公众产生心理波动的点,对事实进行重塑、夸大甚至颠倒,让发出来的信息“有理有据”,短时间蒙蔽公众的眼睛,以假乱真,这就使得内容上呈现真假互掺性,这种信息的发布一般会呈现出一种“有图有真相”的形式,再加上信息发布者逻辑性较强的论述,从而吸引网友的关注,甚至让一些网友深信不疑,成为这则消息的传播者,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2.判断上情理倒序性

在当前的网络时代,网络空间是信息发布与共享的平台,但是很多时候,信息接收者会借助这一平台,通过自己接收的信息来主观加上自己的情绪进行再一次传播,所以在信息判断上呈现个人情感优先,客观事实居后的特点。在网络中,情绪宣泄者居多,理智判断者相对较少,当一件事情在网络上爆出来的时候,大部分网民首先是对这件事情加注主观情感进行评论以及谈论,很少有人会理智的去质疑去求证这件事情的真假,网民的传播谈论使事件热度增加,但却导致事件的客观真相被各种主观臆测以及添油加醋所掩盖,人们的判断呈现出情理倒序性的特点,情感占据上风,理智被情感拖着走。

比如近期发生的广州市老师体罚学生致学生吐血经查证系家长造谣,而在查证之前,发帖人在微博上所发的消息中宣称女儿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因遭体罚吐血、凌晨2 时被老师威胁殴打、送老师6 万元等,并配上沾染血迹的校服,这则消息一发出,广大网友抱着同情和愤怒的心态纷纷转发,并要求有关部门查处这件事,惩罚班主任等,在这期间,微博中有一位医生因为质疑发帖人所说的病史和衣服上的血迹被网友网络暴力,最后经查证照片展示的血迹是家长用化妆品和水兑制而成,而且其女儿也没有患有哮喘的病例证明,更重要的是,警方还在调查中发现发帖人雇请人员进行网络炒作的证据。发帖人深谙网络炒作之道,利用师生关系的敏感点以及公众同情愤怒的心理来进行炒作,歪曲事实,广大网友成功被带偏,一两个理智者却被批评网暴,一时间出现了“恶法驱逐良法”的现象,导致“反转”事件在网络平台上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只会消耗广大网民的心态,最后导致真正需要公众力量发生时无人发声。

3.传播上事实偏差性

俗话说: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成事实,更何况是在网络平台上,好多人并不是基于事实去判断去传播,而是以此为踏板,主观上确立某一个自己愿意相信的观念,并以此观念为中心,不断地在网络上去收集和此观念观点一致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主动忽略与自身观念相悖的信息,从而更加坚信这一观念是正确的。这一主观性造成的偏差就会因为更多的所谓的信息的支持而被理所应当的当成事实,原来的客观事实在传播过程中就被掩盖了。就比如,人们在看到一则消息的时候,就会形成第一认知,在浏览更多的与这则消息的相关评论与分析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偏向与自己的认知相一致的信息,从而潜意识的认为事实就是自己认知的这样,将二次加工过的消息传播下去,大多数人都这样做就会使事件的本来面目模糊,造成传播上的事实偏差性。

造成传播上事实偏差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网络话术的运用,网络话术是指,网民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不讲事实,在情感方面下功夫,打情感牌,使用一些能在情感上打动人或情绪上激动人的话语,利用敏感点戳中大众心理,刻意制造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同情感的舆论事件,激化公众的情绪。这种弱化或者歪曲事实本身,利用人们判断上情理倒序性的特点传播歪曲的事实,来达到自己目的方式,就是抓住了公众的心理特征,导致大部人传播了错误的信息却不自知。

(二)网络舆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日益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群体是网络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处理好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利用好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资源

网络舆情内容一般都是社会热点、敏感点问题,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高校思政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加入合适的引导,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比如3 月9 号,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紧抓疫情防控这一热点问题,邀请的四位教授从不同角度出发,介绍了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社会各级各行的贡献,从而上升到我国的制度优势,冯秀军教授更是从“战‘疫’中青年能堪当大任”这一角度,谈到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起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深受鼓舞,成为当时的热议话题,使这堂思政大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网络舆情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伴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受到了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广泛运用,一些网络词汇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公众的思想和行为,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懂得运用语言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了解网络热点词汇,明白热点词汇的意思以及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大学生展开交流与对话,赢得大学生的理性认同,同时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的状况,转变话语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契机。

2.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选择突破口的艺术,突破口选的好,就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多种多样,网络舆情是其关键点,大多数人共同关心的热点、认识上普遍存在的疑惑之点、情感上的敏感点以及容易发生共振的共鸣点,在当下都直接通过网络空间直接反映给公众,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切入点,由点入面,循序渐进,使思想政治教育渐入佳境。

切入点的角度选的好是关键,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从网络舆情中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由某一个热点事件切入,最终落脚点要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谈热点事件,而不是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然就只是作为众多吃瓜群众中的一员罢了,毫无价值可言。

3.网络舆情为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风向标

在网络平台上,某一特定事件或问题一旦引发热议就容易达成规模性共识,大学生网络群体由于教育背景相当以及利益关注点相似,所以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高校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是根本,这首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实现双向互动,把握网络舆情,探寻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取向,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

二、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舆情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形成的突发性和不可控制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大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党和政府尚且面临“本领恐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P52高校作为信息接受和传递十分便捷的场所,网络APP 在学生和教师中的使用率高达百分之百。对于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网络上错误观点、言论以及思想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更何况,现在网络平台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发布者和散播者熟练运用网络话术,甚至逻辑性极强,让人看不出破绽,这些极有可能给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期且群体交往频度高、具有共同认知目标的大学生造成冲击,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红色网站灵活性不足,产生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积极拓展了新领域和新空间,推出红色网站,专门用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推出,“青年大学习”的推广,这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和手段,大大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但是,从使用的状况和呈现出的效果来看,红色网站在运行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红色网站因其定位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公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内容基调是严肃的,一方面,公众认为这些网站比较高大上,离自己较远,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的价值。另一方面,公众上网娱乐性质占大部分,是想在闲暇时间获得放松,若非有要求,人们一般不愿意花时间去浏览这些网站。这就导致红色网站虽然存在性较强,但利用率不高。

第二,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校会下达要求让学生去浏览观看这些学习平台,通过打卡、写观后感这样的形式来督促学生学习,这样反而会让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负担,会在主观上产生抵触心理,通常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任务,并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第三,部分红色网站建设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需求,形式严肃呆板,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只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说教放到了网站上,新壶装旧酒,缺乏引导和互动功能。

(二)内容真假不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滞后

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种APP 铺天盖地的涌向公众,当某一事件引起公众关注讨论的同时,还会形成进一步的传播,这时,公众的关注点从事实本身偏离到由这件事引发的各种看法与评论上,从而牵扯出更多的相关信息,而大学生网络群体通常是社会热点关注的主力军,当形成倾向性言论时,事件内容是否属实已经无人追问,在网络舆情持续一段时间的时候,事件突然出现“反转”或者事件真实性得以披露,这通常会令公众出现心态失衡,事件内容真实性无法立刻明辨使得媒体监管者难以立刻闻风而动,作出相应措施,这也同样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呈现一定的滞后性。

网络信息内容上的真假互掺性也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挑战,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以假乱真的信息,大学生已经将上网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敢于发声、热情高涨,但由于心理还处于向成熟发展期,人生社会阅历浅,看不到社会的复杂面,缺乏足够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无法辨别出这种“易容”信息,当思想政治工作者介入,对大学生网络群体进行正向引导之时,一些学生还是看不清,不明白,而产生逆反心理,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判断上情理倒序容易恶化网络舆论生态

在当下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判断上情理倒序性,大学生网络群体更是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对某一热点事件形成规模性共识之后,个人情感、信念以及偏见占据上风,无条件支持并进一步传播倾向性看法,使理智跟着情感走,埋在偏见下的事实已经不再是关注点。

“情感优先,事实滞后”导致情绪躁动和任性宣泄是网络舆情的首要表现,别有企图的信息发布者通过抓住住网民的“痒点”“痛点”“泪点”,运用煽动技术,“以泪掩过,以悲遮羞,以拐弯抹角层层叠叠的形容词和情感充沛的惊叹号遮掩逻辑的苍白”。[3]当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容易使网民产生信任心理的异化,在几次角逐之后,导致信任功能的失调,信任的错位、越位和乱位导致网民心态失衡,这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这样容易导致网络舆论生态的恶化,使网民看不清、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倚重情感宣泄,轻视事实探究,长此以往,会影响网民追求事实、追求真理的激情,大学生网络群体甚至会怀疑主流价值观的存在可能性与价值意蕴,会在心理上产生困惑,不利于其三观的良好塑造。

三、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实现“红色网站”生活化

高校创建“红色网站”,不应使其束于楼台高阁之上,要使其沾染生活气息,贴近大学生群体生活,抓住大学生普遍心理,触动大学生心弦,这样才能变“我应该看”到“我愿意看”。

一方面,“红色网站”的创立不应是单方面的说教,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并紧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帮助、指导和服务之中,这样,大学生网络群体在参与社会热点的分析与讨论时,就会有无形的引导,不会单纯的只按照个人情感来。还要注意到大学生的政治诉求,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国家的热爱之情高涨,十分关心国计民生以及国际层面的问题,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譬如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积极宣传青年抗疫事迹,将90 后,00 后的抗疫事迹剪辑成视频,并配上《少年》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一时间引起广大青年竞相转发,激励了一代青年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心,这就抓住广大青年爱国热情高的普遍心理,从正面引导,使一腔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也印证了广大青年的爱国之心是体现在行动上的。所以所以,高校应该看到这一点,可以开设相关论坛,比如“红色博客”“红色论坛”等,来为大学生的讨论建议提供一个场地,让大学生积极发声,满足他们的政治思想认知需要,而且有专门的平台供大学生讨论,也易于引导管理。

另一方面,要使“红色网站”沾染生活气息,就要融入人文精神,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俗称“接地气”,要看到大学生群体热衷的事情,关注的热点,从这些角度入手,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把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现出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2019 年是祖国70 周年华诞之年,在当时一些网络热词在大学生之间流行,比如,“厉害了,某某”,主流媒体抓住这一流行于广大网络群体中的热点词汇,推出一系列中国发展的视频,配之标题“厉害了,我的国”,一时间受到广大网络群体热议,大学生群体更是将中国亲切称呼为“阿中哥哥”,掀起了一场别样的“追星热”,还受到了新闻联播这样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性,将抽象严肃的内容演绎为学生可看可听的感性材料,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二)完善信息发布与审核管理机制

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离不开管理机制。管理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离不开管理,启动管理机制是外力,进行教育是内力,内外结合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

虽然网络因其虚拟开放、自由交互的特点,发布的信息很难掌控,但是,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与计算机智能算法对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进行监测与预判,做到防患于未然。[3]要完善信息发布的审核机制,某个热点事件在社会上开始有形成舆论的苗头时,高校要及时出手,在源头上对信息的真假进行把关,审慎进行信息发布,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性。高校应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快而准确的进行信息筛选,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上及时发布和更新主流媒体权威信息,及时对网络舆情中的虚假信息进行深刻分析和揭露,利用主流媒体权威信息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热点问题,从而减少情绪化的讨论与传播,及时化解虚假信息带来的风险和危机,引导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突然形成燎原之势,让人措手不及,所以高校一定要建立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建设,一旦网上出现突发事件,要在舆论形成扩张之势之前及时做好调查工作,迅速掌握主流媒体的态度与评判,据此作出权威性的解释,防止流言、谣言在网上传播,煽动大学生。

(三)立德树人,塑造独立思考网络传播精神

无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根源,是应对网络舆情带来负面影响策略的核心。

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所以,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渗透文明上网教育,多引用典型网络热点问题,通过分析这一热点问题形成的网络舆情,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与网络自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学习,通过讲事例、做比较等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公德,使其看到情绪化参与网络传播的弊端,引导其有意识的避免基于情绪化表达的非理性言论。

针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现状,高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网络传播精神。造成大学生网络群体非理性的网络表达与传播的主要原因是自身辨别能力不够,缺乏独立思考,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往往掉进网络舆情的旋涡而不自知。蔡元培1922 年在《教育独立议》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4]大学生缺乏立思考的能力,就会沦为抱有他种目的的人的工具,所以高校教育者一定要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增强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