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懿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了。传统文化包含很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如语言、文字、传统表演、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民俗等,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散落在民间,尤其在传统村落广为流传。传统村落是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积淀而成的重要产物,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可以满足观赏性的需求,也可以传达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契约。当下,部分传统村落已然成为旅游景区,对游客开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村落虽然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传统村落向来隐藏在青山绿水间,彰显出了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方式,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村落文化,不仅承载了世代村民的生活和发展,也孕育了中华精神文明。通过传统村落,群众不仅可以感受到祖祖辈辈的深刻智慧,也能够感受到先辈顽强拼搏的精神信念。而且,传统村落更像是一种活化石,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脉络,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过去的记忆和思想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完整的保存下来,特别是就原住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来讲,更能够为先前文明的探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前,许多传统村落仍旧保存着过去的古民居,也有许多生产工艺流传至今,这些无一不体现出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和匠心,反映了先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传统村落不能被历史遗忘,而是应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绽放更多的光彩。
同时,传统村落也能够发挥出旅游的功能。当下,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青山绿水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渴望通过旅游来满足自己的精神向往和心灵追求。传统村落作为极具文化内涵的宝地,本身就蕴涵着多种多样的功能。具体来讲,传统村落能够发挥出观光游览的功能,相较于城市的水泥钢筋建筑来讲,传统村落具有更加明显的原始自然风光,能够让群众获得更加鲜活的感官体验,让大都市里的车来车网得到沉淀和熏陶。而且,传统村落也具有人文体验功能,特别是就那些少数民族聚集的村落来讲,不仅民族风情十分浓厚,而且生活方式也尤为独特,因十分浓郁的地方性特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和文化传播,让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仍旧生生不息,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和文化价值。目前,传统村落旅游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国家在宏观上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让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村落得以存续,延缓了传统村落消失的进程。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当地的居民拥有了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和平台,村民的思想因外来人群思想、行为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和束缚,实现了与时代的接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居民逐渐认识到传统村落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当地人的保护积极性就此被调动起来。另外,传统村落的发展是经过岁月和历史的洗礼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与民俗民风,旅游者在观光的同时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底蕴,民族的发展历史。
尽管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但部分开发商也过于强调短期的利益,对那些已经破损的古建筑不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盲目的修建。同时,为了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一些开发商也把原本的乡间小路改造成城市化的柏油或水泥马路,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原有的环境风貌,破坏了乡间小道的文化底蕴和情趣。再加上,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村落人流量剧增,游客消费产生的生活垃圾和交通工具的排污,破坏了传统村落现有的自然环境,给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除此之外,游客容量的过度饱和,也让传统村落的幽深环境遭到了破坏,神秘的氛围一去不复返,这样不仅会破坏游客的视听体验,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和风险。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让原著村民看到了更多的商业机遇,一些原住村民把原有的古宅改造为现代化的酒店或者是民宿,用机器设备去置换传统的手工劳动力,这就导致许多民间技艺几近失传,不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甚至可以给中华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久而久之,传统村落自身的优势也必然会不复存在,在旅游发展中也会陷入死循环,不能进一步展现中华文化的形象[1]。
古城古镇向来是民族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史料,有着较强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不同的古镇所传递出来的契约是存在区别的,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和文学艺术等等。对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特色文化的保护力度,凸显出文化的优势,要增设一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参与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互动,让游客获得更加实践的体会。如果游客的反响良好,那么当地就可以实现部分商业化衍生品开发,这样可以推动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进步。
民族文化村本身就完整保留了过去的自然风貌,也积淀了过去的民族饮食风格,涉及许多特色的节日庆典和其他民俗事物,能够让旅游者获得更加真实的文化体验,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开发模式来说,能够更加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文化村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实现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不能只是把单个村落当作保护和开发的对象,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与相邻村落沟通和交流,让民族文化能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而且,民族文化村应当尽可能控制商业化开发的力度,不能让原有的特色被过度商业化对待,导致最终淳朴民风的丧失[2]。
原社区居民应当更加强调自身的主导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作出详细的设计和规划,决定开发和利益分配等相关事宜,在坚持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链。而且,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社区应当坚持平等且民主的原则,要让居民投票表决,获得发言权和利益分享权。与此同时,社区要保证旅游产业链的本地化延伸,吸引更加多样化的社会资源,在就业和招商引资的时候,更加侧重于本地居民的精神享受,要让社区居民能够全权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旅游的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可以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对其资源开发进行优化调整才显得更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文化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社区主导这两个路径,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议,充分结合了传统村落自身的价值,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在未来,传统村落也可以像这农家乐生态度假村模式,和古城古镇模式发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保留自身原本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