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融合下的《吕氏春秋》音乐思想

2020-01-17 19:12:56邱秀花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道家儒家

邱秀花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先秦时期,对于音乐的探讨早在孔子时就有了。《宪问》中有:“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1]211,意思是有了文采,再添上礼乐方面的修养,就可以算是一个完备的人了,此处是指乐对于自身人格上的完善。“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始”[1]232,孔子认为音乐和治理国家有一定的关系,音乐应选择雅乐,郑国的乐曲淫靡,应当舍弃。且《诗经》在当时充当歌辞的作用,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孔子对其有“兴观群怨”说,表明孔子论乐是以其社会政治功能为主,对音乐的其他方面则考虑得不多。

直至《荀子·乐论》,是我国第一篇音乐美学的专论。张少康认为《乐论》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2]46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3]513,音乐生于人欲,故其思想感情有邪而不正的方面,为此需要有好的音乐来感化它,先王制雅、颂之乐来引导,其目的就是在这里。音乐有正音和邪音之分,“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帝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3]449,把音乐对政治的作用提到了绝对化的高度。此外,荀子还认为音乐对个体有“乐心”的作用,对老百姓有统一思想和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以及在国家内部有调整政治秩序的作用,理想的音乐可以感人,使国家达到天下大治的安定局面。

反观之,道家对音乐的态度就很消极,他们认为音乐对人的天性是有害的。老子提到“五音令人耳聋”[4]118,庄子说:“失性有五,……五声乱耳,使耳不聪”[5]387。道家所提倡的是“自然”,人为造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而且还会妨害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可以说,在《吕氏春秋》前,有关音乐思想的论述以儒家为主,儒、道两家对于音乐的观点是基本站在对立面的。

《吕氏春秋》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国家趋于统一的专制统治下的产物,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兴大一统的秦王朝,其各家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趋向于统一,这种“杂家”的思想体现在音乐思想上则是对儒、道两家的音乐观作了较好的融会贯通。《吕氏春秋》的乐论集中在《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7篇中,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儒、道两家思想的融合分别在音乐的缘起与制作、音乐中所要表达的“道”、以及音乐的影响、功能这三方面体现出来。

一、音乐的缘来和制作

关于音乐由何生发的问题,孔子并未说明,荀子则认为是出于人情、人欲。《吕氏春秋》开门见山地谈到了这个问题:“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6]90何谓“太一”?吕书中作了解释: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混混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形体有处,莫不有声。[6]91

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6]92

从上面的描述可看出,“太一”即为道,吕书中所描述的“道”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能够创生出万物,正是这些有形体的万生万物,因其有体有窍,而形成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这种自然之声正是自然界风调雨顺、声和音适的和谐写状。故乐的本源应是“道”,或者说音乐中必定体现着一定的“道”,这种“道生万物”的说法和老子极为相似。且不管这个“道”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很明显的是,《吕氏春秋》在论述音乐的产生时采用了道家“道”的概念,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了,因此有了书中古人依自然作乐的说法。

《吕氏春秋》中论作乐是在《古乐》篇,讲述了自朱襄氏到周成王各代乐舞的由来。五弦瑟是古朱襄氏因多风而阳气聚积用以引来阴气而制作的;黄帝命伶伦制作音律,伶伦取山谷中孔窍大而均匀的竹子,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的宫音,吹出来的声音叫“舍少”;接着将制作的十二根竹管,带到昆仑山下,听凤凰鸣唱的声音来确定十二律的音;尧命令质作乐,质就仿效山林溪谷的声音歌唱。这些传说虽然大都富有神话的色彩,但也表明了吕书中认为最初的音乐就是古人依据物体所发出的和谐之音,模拟制作而成。这种到自然万物中去寻找声音的起源,追求自然本色的美,与道家掘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观念有相通之处。从乐产生于“道”以及古人依据自然作乐这两方面看,吕书所延续的正是不折不扣的道家观念。

然而,《古乐》篇后半部分的思想则倾向了儒家。禹令皋陶创作“夏蘥”九章来宣扬其功绩;汤讨伐桀的罪行,功名大就后,作“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六英”,以展现美德;成王时期,创作“三象”乐来赞美周公的功德。这种将音乐的发展归结为“圣王”的功绩的音乐史观,染上了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此外,吕书赞同儒家的“人心感物”说,也是儒家思想存在的一个重要论据。人心本是静的,由于受物所感而动,发为声音,声音组成一定的格律,变为乐曲,乐曲排列在一起,配上歌、舞就产生了乐。吕书中论述古代各种音调成因的是《音初》篇。孔甲因其养子被斧断足,感而作《破斧》之歌,涂山氏女子待禹于涂山之阳,歌曰“候人兮猗”;殷整甲因思念故乡,作成西音。篇末总结道“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6]121,另《适音》篇:“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起俗矣”[6]98。吕书中不仅提出了音生于人心的问题,又引申出音乐对于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这与儒家《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明显是如出一辙的。很显然,《吕氏春秋》也是认同儒家“物→心→声→音→乐→社会政治”的模式。

至此,《古乐》篇末尾只好总结道:“故乐之所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6]107。《吕氏春秋》中虽然采用了道家依自然作乐的素材,但也确实留意到了音乐乃生于人心,引申到观志、观风俗的儒家看法。因此,它在处理这两家的关系时,便做了折中,认为音乐的由来久远,不单单是哪一个时代所创制的。两家思想都能从文本中得到印证,可见吕书中对于儒、道两家思想的调和意味颇浓。

二、音乐之标准:音乐之“道”

《吕氏春秋·大乐》谈到了乐的理想状态:“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6]92,认为合于“道”的音乐是一种天地和谐、阴阳调和的产物。前面已说过,吕氏中的“道”与老子所讲的“道生万物”的“道”极为相似,但《吕氏春秋》中的“道”则更为复杂。它既具有道家之道精微玄妙、化生万物的特征,又具有儒家之道的德行,这种儒家之“道”体现为“和”“适”的观念。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滞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6]91。音乐产生于“道”,合于“道”的音乐出于“和”,而“适”又为“和”的根本,说明“适”合于“道”的某种属性。“适”的概念贯穿于《吕氏春秋》整本书中,吕书认为“适”是自然生命和人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法则。如仲夏之月行冬令,则会有冰雹伤害五谷,毁坏道路,灾害之兵就会到来,这都是违反了自然法则的结果。这里的“适”一方面可解读为万物的自然法则。“和出于适”就是说宇宙万物之所以能成为阴阳谐和的统一体,正是因为遵循了“适”这一合乎“道”的状态。

另一方面,体现在音乐中的“适”则在《适音》篇说得很明白。“何谓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6]97,即声音大小、清浊适中,太大、太小、太清、太浊都不适宜。此处的“适”是针对音乐的特质而讲的,解释为“适中”,对乐器发生的大小轻重的适中要求。“以适听适则和矣”,以乐音的“适中”发展出“中和”的观念。荀子在其《乐论》中就谈到“中和”的观点,荀子是将“和”作为音乐的效果和影响。《乐论》篇:“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听之,则莫不和顺”[3]449,这里讲到了“和”的三种状态,和敬、和亲、和顺,但这三种状态皆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长少之间,受到音乐教化的理想状态。“乐中正则民平和而不流”则更直截了当地说明乐正中与“和”的关系,但荀子的“和”很少从音乐角度去谈音声之和,“他的真正意义是教化,是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的需要,荀子将礼和乐相结合而谈礼乐教化,礼乐相辅相成。”[7]31

《吕氏春秋》则继承了荀子“中和”的观点,又有所发展。吕书中将“和”拔到了“道”的角度,将其归为“道”的内核之一。“大乐,群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6]92,合于道的音乐,是君臣父子长少所欢欣愉悦的音乐。欢欣产生于平和,平和产生于合道,“和”也为“道”的属性之一。“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这种理想的音乐由“和”(道)而产生,通过平和的心境听适中的音乐,又将达到“和”的结果。

《吕氏春秋》在道家“道”概念的基础上,引申出了“适”“和”的内涵,“适”一方面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另一方面,也从音乐中引申出了“中和”的儒家观念。以及本是道家至高无上的“道”,却被吕书拿来阐述儒家的治国治民。“故一也者治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故的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6]93。在这里,吕书中表达了对“道”这一概念的重视,但却把“道”所衍生的自然法则落实显现于现实社会,用以治理国家,既突出地显示出对人伦礼法的尊崇,也极大地阐扬了“道”的现实意义。[8]25

三、音乐功能上:养生和教化作用

吕书极重养生,体现在《贵生》《先己》《情欲》《本生》《尽数》中,音乐作为意识领域的层面,吕书则把它发展为“养性”,“养性”的方法有二:

一是“适欲”,首先从放纵的音乐说起。“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磐管萧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常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侈则侈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失乐之情,其乐不乐”[6]94,吕书认为一味追求一个超过一个的大乐,大是大了,却失去了音乐的本性,这音乐就不能产生音乐的效果。这是从音乐角度来讲乐的“适中”的重要性。《吕氏春秋》认为音乐是和人一样有情性的。

乐之有情,譬之若肌肤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则必有性养矣。寒温劳逸饥饱,此六者非适也……能以久处其世,则生长矣。”“耳之情欲声……目之情欲色……鼻之情欲芳香……口之情欲滋味。[6]95

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6]96

吕书肯定了人也是有欲望的,人生本来是静止的,感于外物而后才有知觉,外物使它有所知,一往而不返,最后被过度的欲望所挟制。如若放纵这种欲望,则“必有贪鄙悖乱之心,淫佚奸诈之事”,“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于炎日,反以自兵”[6]95。人们的生命与音乐是一样的,如果过分了,反而会损害人的天性,由此提出了因此了人和音乐都需要“养性”,“适欲”就是方法之一。“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6]91,“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6]15,音乐和欲望都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才能不伤害其天性,从而达到理想的状态。将音乐和养生结合在一起讲,与《庄子》中梁惠王听庖丁解牛而知会养生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和心”。传统的乐论关注的仅仅是音乐单方面对心的影响,吕书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也关注到了“心”对天性、生命的影响。“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6]95,仅仅有音乐是不够的,如果心不快乐,五音在面前也不想听。音乐的效果必须通过心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要想达到音乐的效果,则需关注人的本心,加以延伸,就是说音乐的作用在于关照人的本性,在人的生存、生活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有利于人的心性,有利于人的生存。“(音)太钜则志荡,以荡听钜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谿极,谿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特,不特则怒”[6]97。声音太大会引起飘荡之心,太小会心志不满,太清,心志会畏惧,太浊会志气下降。飘荡之心、心智不满、志气下降都是对心不利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不能听到理想的音乐,而且也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如耳朵横塞,患上一惊一乍的耳虚之病,耳朵不会收聚,不收聚就不专一,不专一就导致发怒。因此,吕书中强调“和心”。“和心”是快乐的关键,“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6]96。心平和才有快乐,然后耳目鼻口的欲望才有凭借的基础。“以适听适则和矣”,用适中平和的心性听适中的乐曲就会和谐,养性之道亦如是。

在此种“和心”“适音”的基础上,音乐就可以起到让人快乐的作用。从而推测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6]98。早先的圣王看重音乐的原因,是它能给人快乐。而安宁而快乐的音乐,只存在于太平之世,政事平和时;混乱之世的音乐怨怼而愤怒,政事不协调;败亡时代的音乐悲怨而哀叹,政事就凶险了,音乐与政事相通,而且能移易风俗。观乐就能观国之政治风俗,将音乐思想观又引回到了儒家的音乐思想观,是对孔子音乐思想“观”的继承。“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6]98,更加明确地阐释了音乐的教化功能,

综上观之,《吕氏春秋》中的音乐思想,无论是音乐的产生问题,音乐理想状态的论述,还是音乐的功能问题,无一不糅合着儒、道两家的思想。音乐既产生于“道”,也产生于“德”;音乐的理想状态既要遵守道家的“道”(自然法则),也以儒家的“中”“适”“和”为准则;其功能也兼顾两家,不仅有利于养心也能达到儒家的观风俗、教化作用。孙以楷先生就曾指出:“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的多元互补哲学”[9]25。如此看来,《吕氏春秋》正是这一调和下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道家儒家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天中学刊(2022年4期)2022-11-08 08:26:25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50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