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价值观领域的问题透视

2020-01-17 15:49:34曹学娜戴存凤胡晋霞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秩序建构价值观

曹学娜,戴存凤,胡晋霞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当前,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价值观领域问题凸显。理想信念的动摇迷失,金钱本位、拜金主义的庸俗化倾向等等,都在冲击着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意识形态的本质由价值观来体现,对价值观领域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一、市场经济环境中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倾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1]这一番话充分说明了资本的贪婪本性以及对人的驱动作用。经济因素是导致人们行为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价值取向上出现庸俗化倾向。

1.经济理性在生活中的泛化影响

经济理性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到行为层面,指经济活动参与者,于消费中追求效用最大化,于生产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本质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如果缺乏价值引领,经济理性就会出现泛化,即人们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视为行为准则,且此准则在社会中被普遍接受和运用。要辩证看待经济理性泛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一方面,经济理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理性的逻辑思考、理性的行为方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疑为经济生产注入强大动力,使得社会的物质财富得以快速积累。另一方面,经济理性具有局限性,经济理性一旦过度运用在生活领域内,就意味着衡量价值理性的因素,如情感、道德等都通通被剔除出去,只留下工具理性,凭借精确的计算,作出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在经济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都视为实现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从而忽视和否定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自身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价值”[2]。最终,经济理性在现实生活中过度泛化,人极端利己而不自知,在价值观领域引发金钱本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

2.主体意识与集体原则的冲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在强调主体意识、保障充分调动市场活力的同时,也给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和挑战。在经济生活中,个人利益优先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另外,由于不同主体在经济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差异,获利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出现利益分化与利益冲突。在这样的情形下,主体对自我利益的关注更为强烈,在经济环境下个人的利益守护意识就更为严重。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与实际经济领域中的优先满足个人利益的价值追求出现冲突。这一冲突,使主导的价值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权威性,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就随之而来。

二、西方价值观冲击下价值理想的动摇迷失动向

对于西方价值观含义,《社会主义大学不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何错之有?》一文表述为:“在当今中国,西方价值观念主要是指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思潮,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政治思潮及其宣扬的西方政治价值观,而并不包括那些正确的西方社会科学知识。”[3]当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甚嚣尘上。对西方价值观中的竞争、效率观念等合理成分,要大胆吸收,但也要看到,西方价值观霸权本质的渗透和输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形成的挑战和威胁。

1.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与挑战带来价值观冲击

西方价值观传播,其背后的政治意图,不过是通过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观领域,西方往往采用一种隐蔽的、裹挟的、日常化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无意识的渗透。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的渗透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思想观念到日常生活,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音乐、影视都打上了西方,尤其是美国价值观的烙印。从美剧美影,流行音乐,再到无处不在的洋快餐,都充斥着美国式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模式。曼海姆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样的词或同样的概念,当处境不同的人使用它时,就指向不相同的东西。”[4]西方价值观的概念模糊化,就具有极强的误导性和引诱性。如西方价值观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点,就与我国所倡导的价值原则存在本质不同。很多人对西方价值观念缺乏系统认识,纯粹以概念化来理解西方价值理念,认知仅停留在概念化层面就盲目崇拜和追随。当前,西方价值观中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极大冲击,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构建产生负面影响。国人的思想阵地一旦被西方价值观占领,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就会反客为主,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乃至国家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2.西方价值观的输出与竞争形成价值观挑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调整对外策略,把价值观输出作为重要战略举措。随着苏联解体,美国针对我国专门制定了六化战略,即实施西化、分化、淡化、腐化、丑化、融化。专门制定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对我国采取“捧杀”抑或“棒杀”的两手伎俩,并在其他国家面前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丑化、妖魔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价值观输出越来越容易。文化传播是媒体的重要功能,如今互联网把这一功能发挥到极致,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文化的集散地。“但是,在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交流并不对等,一直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同样在网络文化中保持强势,甚至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5]。“网络文化霸权实质上是以网络为传媒载体,通过网络文化信息交流,以意识形态传播为意图,凭借网络传媒技术上的支配地位,从而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6]。西方少数国家之所以能够借助媒体实施文化霸权,与他们拥有发达的媒体资源有密切关系。“美国是世界上传媒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它使用一百多种文字,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昼夜发布新闻。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巨大的实力和优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占到了国家互联网用户的70%以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方面的优势转化为文化的优势,也是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的重要原因”[7]。研究发现,“网络文化中英语的内容约占90%,据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8]。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互联网成为其宣扬价值观和推行政治准则的重要渠道。借助网络技术优势,西方文化霸权横行,再加上一些国家刻意制造的意识形态摩擦,在网络文化中推行其西化、分化图谋,对我国进行反向舆论宣传,给我国带来诸多价值观问题。可以说,美国对我国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攻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价值观的竞争异常激烈,使我国的价值观领域受到极大冲击。

三、虚拟网络空间中价值规范的作用虚化现象

“网络空间”被看作继海、陆、空、天之后的具有鲜明主权特征的虚拟化“第五空间”。我国网络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虚拟网络空间也对现实世界的价值观产生消解。作为网生代,青年群体是我国网民的主体。而青年阶段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虚拟网络空间的负面作用,给青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

1.虚拟网络技术对现实世界产生价值消解

由互联网技术决定,网络主体成为虚拟化存在。人的生存、交往、生活等都具有虚拟性,即现实中活生生的一个人转变成电脑屏幕上的一个个昵称或者头像。在网络世界中,真实的人匿藏在身份拟化性之下,即人的身份具有欺骗性。在网络世界中,女人可以佯装成男人,男人可以伪装成女人,老太太可以扮成少女,丑男可以说成帅哥……对这种虚拟存在最经典的描述就是:没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这一存在方式,无疑对现实价值领域产生颠覆,现实价值权威遭遇虚拟网络世界的冲击。同时,“去中心化”和“反控制”是构建互联网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网络社会中,随着传统中心让位于个人,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社会的发声者。每个网民作为脱离了某种‘社会化’束缚的行为主体,在网络空间自由表达、直抒胸臆。无论是文化的涂鸦,还是对社会、政事的意见表达,网络主体都表现出高度的独立与自主性”[9]。这种主体独立性、自主性突出表现为对现实主流价值观的漠视,这给现实世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带来极大挑战。总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高度自由性和难于监控性的特点,正在冲击着现实的价值观念。

2.不良网络文化内容引发价值观问题

与现实世界相比,虚拟网络给人类带来另外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网络文化一经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就对现实价值观形成巨大而快速的冲击。当前,网络文化中充斥着大量的谩骂、攻击、造谣等信息,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泛滥的表现。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色情及灰色低俗文化,是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的表现。人生虚无主义者表现为怀疑现实社会的意义,对现实产生厌恶感,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在虚拟中才是真实的。他们对现实的感情、生活、交往都产生怀疑,以致在现实和虚拟之间产生认识错乱,极端的案例便是一些网络虚无主义者最终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 亿,其中10—39 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1.6%”[10],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体,但局限于心智尚未成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和运用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信息影响。网络中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对青年人危害极大,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此外,网络游戏中暴力血腥的场面对青少年成长极为不利,网络游戏成瘾会使青少年对现实社会产生厌恶和不信任感,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总之,网络世界滋生的一些错误价值观对现实价值观形成冲击和挑战。价值观的冲突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冲突的内核,因此,对网络思想阵地要及时占领,对网络不良文化要及时管控,不让网络空间成为法外之地,维护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四、传统价值系统消解后价值秩序的建构滞后问题

价值系统是一套与经济社会相配套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并由之形成的价值秩序。在社会当中,价值系统发挥着维护、引领、规范等功能,保障社会有序发展。一套价值系统从建构到发挥作用,存在一个反复调试与不断适应、在全社会的培育和践行中确立的过程。从价值秩序的建构来看,我国当前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价值系统尚未完全确立起来,现代价值秩序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1.传统价值系统的消解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突然被外力打破,社会发展进程出现阶段性中断。近代社会结构的突然崩溃也带来传统价值系统的消解。传统价值系统是在历经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以血缘、宗法体制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社会价值规范和秩序系统,为稳定传统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鸦片战争拉开的近代序幕,使中华民族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代条件下,传统价值系统消解,随之而来的是传统价值秩序打破。当传统价值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消解后,新的价值秩序尚未建构起来,整个社会也就处于无序状态。尤其是随着国人国民意识的增强,加之救亡图存的急切,大范围、大力度地对整个传统价值体系进行批判与否定,优秀的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失去了往日的崇高地位,传统价值信仰遭遇危机,传统价值秩序所发挥的作用式微。这一传统价值危机,从近代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也意味着传统价值理念实现现代化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社会价值系统秩序的建构本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把传统价值系统打破后再构,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起现代价值秩序,并非一日之功,这依赖于整个社会现代化转型之后的价值秩序格局的再构。

2.现代价值秩序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过程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现代价值秩序的建构不难发现,现代价值秩序的建构绝不意味着对传统价值秩序的全部颠覆,而是深入到传统价值生长的土壤,重新认识已有的价值观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驶入快车道,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价值系统和秩序的建构则起步较晚。从传统社会来看,西汉时期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导价值系统,但儒家的价值理念在春秋战国已经广泛传播,到西汉时期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其价值理念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价值系统和秩序的建构方能水到渠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最先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尽管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践中还是更侧重经济一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是我国价值观构建的关键一步,对现代价值秩序的建构开启了良好开端。为了进一步贯穿落实,学界又进一步探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时间上看,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还不到十五年时间。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提出就进入到实践层面。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社会秩序,还需要一个广泛培育和践行的过程。

猜你喜欢
秩序建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秩序与自由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孤独与秩序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建构游戏玩不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