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代书
——宋代亲情诗中的家书意象

2020-01-17 15:07:31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代书家书亲情

张 小 花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甘肃 定西 743000)

宋代社会经济繁荣,人员往来频繁,读书求学、上京赶考、辗转各地作官、贬谪迁徙、外出经商等原因,使社会的流动性较之前代大大增强。家书作为家庭成员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的载体,也随之在宋代进入了繁盛时期。除书信体家书之外,以诗代书、以词代书、以物代书、以书(书法)代书、以画代书等各种特殊的家书形式也极为丰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亲情诗中以诗代书的现象。

一、亲情诗源流及其中的家书意象

亲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其主要内容是描写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生活信息沟通,抒发彼此的关心问候或劝慰告诫。亲情诗写作的情感基础和伦理基础是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即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建构起来的世代共同生活的家庭聚居体。儒家社会所有的人伦关系都可以被由亲到疏、由近及远地纳入到这一系统中。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亲情被纳入诗歌的写作范畴顺理成章。

亲情诗的书写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其中的部分篇章因为描写家庭生活、爱情婚姻生活或抒发对亲人的怀念,而被学者定为亲情诗加以关注和研究,如《小雅·棠棣》《邶风·凯风》《小雅·蓼莪》等。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不少描写亲情的内容,如《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东汉末年诗人夫妻秦嘉、徐淑的互答诗词情感真挚,辞采华美,是亲情诗中的精品,而且具有明确的“家书”意象,即通过诗歌的形式与家人进行情感和信息交流。到了魏晋时期,写作亲情诗和亲子诗的诗人大大增加,名篇辈出,如陶渊明的《命子》《责子》,左思的《娇女诗》等。唐代是亲情诗的兴盛期,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诗歌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更强。很多亲情诗都可以看作用诗歌体式写就的家书,如李白的《秋浦寄内》、白居易的《寄江南弟兄》、孟浩然的《入峡寄弟》、韦应物的《寄诸弟》、崔融的《塞上寄内》等。其中很多诗歌的题目中明确指出“以诗代书”,如权德舆的《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病中寓直代书题寄》等。由此可见,亲情诗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渐从单方面抒情发展到亲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家书意象变得十分普遍。

到了宋代,用诗歌的形式在亲人之间传情达意已经成为时代风尚。举凡送别、节日、祝寿、生子、家中重大事务等,统统被写入亲情诗。流传至今的亲情诗数量众多,笔者检索《全宋诗》,发现亲情诗的数量多达两万多首。许多诗歌情感真挚动人,艺术感染力强烈。家书意象是宋代亲情诗的一大特点,用诗歌形式传达家书中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借用叙事诗的创作手法在亲情诗中安排家族事务;用借景抒情、夸张想象、烘托渲染等诗歌写作技巧丰富并深化作者内心的感受。这是亲情诗的家书意象在写作对象、诗歌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二、亲情诗的写作对象

宋代亲情诗的写作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家族成员,父母、叔伯、兄弟、姐妹、妻妾、儿孙、子侄,以及姻亲戚里,这与家书的写作对象几乎重合。从写作对象的数量分布上看,兄弟之间的亲情诗数量最多,其次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再次是长辈写给侄子、外甥、叔伯、舅舅等亲属的,这与宋代家书的情况相吻合。

但亲情诗与家书的写作对象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宋代文人写给妻妾的家书几乎绝迹,写给母亲、姐妹、女儿、孙女或其他女性亲属的书信也寥寥无几。而亲情诗中这一类的诗歌则不在少数。如王安石写给姐妹、女儿的诗歌共17首,有《寄虔州江阴二妹》《寄朱氏妹》《自州追送朱氏女弟宿木瘤僧舍明日度长安岭至皖口》《别鄞女》《示四妹》等,但王安石写给她们的书信则无一存留。黄庭坚送别出嫁的妹妹也写有《寄别陈氏妹》等诗,但家书则寥寥无几。

宋代是教育十分发达的朝代,许多官宦家庭的女子都接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不仅饱读诗书,而且能写诗填词,她们与家族中的男性亲属和丈夫互相诗词唱和,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宋代文人也创作了不少的寄内诗,如欧阳修的《班班林间鸠寄内》《行次寿州寄内》;梅尧臣的《往东流江口寄内》;苏辙的《雪后小酌赠内》《春日寄内》;贺铸的《初见白发示内》;张耒的《在告家居示内》《十月十二日夜务宿寄内》;陈著的《怜猫示内》《示内》;王洋的《冬节日疾作不能亲祀事但具礼不拜戏作示内》;苏颋的《春晚紫微省直寄内》;刘兼的《江楼望乡寄内》;陈子全的《军中寄内》等诗。这些寄内诗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与妻子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他们给妻子的家书则没有留存下来。同样,写给家中女性成员的书信也极为罕见。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书信与诗歌两种不同的文体导致文人对它们区别对待的结果。诗歌是古代的正统文体形式,正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诗歌以凝练传神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难言的情感与想象,对于情感的表达得心应手。相对于诗歌,家书则显得琐碎通俗,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情感的交流往往隐藏在竹报平安、谈论家族事务、教育子侄的字里行间。文人往往把诗歌看作自己的重要作品,收入文集认真保存,并刊刻流传,家书则不被重视,在自己的文集中也不会收录。甚至一些家书中因为涉及某些敏感话题,还遭到了作者的刻意焚毁,这在后文将详细论述。

三、宋代亲情诗的内容

宋代亲情诗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至国家大事,如时局变动、战争外交;下至生活百态,如婚丧嫁娶、养生保健,无不在亲情诗中一一呈现。问候家中亲人、通报彼此近况,抒发羁旅在外的思乡情怀、训诫家中子侄、交流治学心得,也是亲情诗的重要内容。亲情诗反映出宋代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中上演着生活百态,也记录着文人的心路历程和家族的发展兴衰。

亲情诗在内容上与家书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明显的差异。问候亲人、交代家事、情感交流是亲情诗的主要内容。许多亲情诗几乎就是一封用诗体写就的家书,如欧阳修的《班班林间鸠寄内》:

高堂母老矣,衰发不满栉。昨日寄书言,新阳发旧疾。药食子虽勤,岂若我在膝。

又云子亦病,蓬首不加髴。书来本慰我,使我烦忧郁。思家春梦乱,妄意占凶吉。

却思夷陵囚,其乐何可述。前年辞谏署,朝议不加乞。孤忠一许国,家事岂复恤。

横身当众怒,见者旁可栗。近日读除书,朝廷更辅弼。君恩优大臣,进退礼有秩。[1]

这首诗长达五百多字,在寄内诗中比较罕见。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听闻母亲和妻子生病后的忧心焦虑,有对自己在朝为官近况的汇报,在这首诗的最后,诗人花了很多篇幅向妻子倾诉自己为官多年的理想抱负和宦海沉浮的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欧阳修对妻儿家人的挂念和对亲情的珍视。再如王安石的这首《寄吴氏女子一首》:

伯姬不见我,乃今始七龄。家书无虚月,岂异常归宁。汝夫缀卿官,汝儿亦搢绅。

儿已受师学,出蓝而更青。女复知女功,婉嫕有典刑。自吾舍汝东,中父继在廷。

小父数往来,吉音汝每聆。既嫁可愿怀,孰知汝所丁。而吾与汝母,汤熨幸小停。[2]

王安石的这首长诗是写给长女的,她嫁与当时宰相吴充之子吴安持,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但自女儿出嫁后,父女七年不见,女儿对父母和娘家亲人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王安石在诗中用女儿夫贵妻荣、儿女双全的幸福生活劝慰她。之后告知她两位叔父的生活近况,最后用自己和妻子平安无忧的生活宽慰女儿,让她不必牵挂家中父母,在夫家好好生活。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见王安石这位“拗相公”温和亲切、舐犊情深的另一面。

宋代以文治国和科举取士的政策使得教育十分普及,不论是世家大族还是贫寒之家都十分重视对子侄的教育,劝学、诲学思想也成为亲情诗中的重要内容。宋诗中大量的《示儿诗》《诫子诗》《劝学诗》都是这一时代特征的反映。其中涉及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官之道等家庭教育的诸多方面。

苏轼在被贬惠州时所作的《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诗中写道: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3]

这是苏轼在晚年经历了宦海浮沉和党争倾轧之后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家中子侄的谆谆教诲。程珌在《勉子侄》诗中写道:

外物不足恃,翻覆百年间。唯有万卷书,可以解我颜。男儿贵立志,达人得大观。[4]

诗人希望子侄立志读书、建功立业。王安石在《赠外孙》诗中也写道:“年小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5]这些亲情诗都强调了立志读书的重要性。

宋代写作《示儿诗》最多的诗人当属陆游,共二百多首,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子读书和作诗之法,这也是最为后人所重视的部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6]“功夫在诗外。”(《示子遹》)[7]等诗句早已成为后人学诗的准绳。此外,南宋时期许多教子诗中涉及理学思想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如洪咨夔在《示诸儿》中写道:

道大两仪小,身寡万物众,此心能砥柱,斯文即隆栋。

书从羲孔来,字字济世用。愈穷理逾邃,如探无底洞。[8]

诗人用理学思想发端依然是为了劝学。许多教子诗中也涉及为官之道的内容,如杨万里的《大儿长孺赴零陵簿示以杂言》:

汝要作好官,令公书考不可钻。借令巧钻得,遗臭千载心为寒。汝要作好人……高位莫爱渠爱了,高位失,丈夫老,则老官职不要讨。白头官里捉出来,生愁无面见草莱。[9]

杨万里在诗中告诫儿子要“作好官”、“作好人”,不要因为贪恋权势和高位,而招致身败名裂的下场。

议论时政在家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在亲情诗中几乎绝迹,这与诗歌的开放性和流传的广度有关。宋代发生的几次“文字狱”事件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有蔡确的“车盖亭诗案”、苏轼的“乌台诗案”、文彦博之子文及甫的“同文馆之狱”,以及后来的“崇宁党禁”。南宋初年,“秦桧赞成和议,自以为功,惟恐人议己,遂起文字之狱,以倾陷善类。因而附势干进之徒,承望风旨,但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者,无不争先告讦,于是流毒遍天下。”[10]其中涉及到诗歌的就有“茶陵县丞王庭珪作诗送胡铨,坐谤讪停官,辰州编管……大理寺鞫太常主簿吴元美谤诗狱……李光以忤和议,谪藤州,守臣言其作诗风刺,再移琼海。吕愿中又告光与铨作诗讥讪,乃又移昌化军。”[11]尽管上述事件的主要人物和被牵连者真正得罪的原因并非因为诗歌,而是执政者有意清除政敌,在他们的作品中刻意穿凿附会,利用文字罗织罪名、打击报复,但是这种做法却给文人的精神和思想上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和压力,使他们在作诗时不敢随意谈论时事。所以在家书中存在的这一内容,在亲情诗中却极为罕见。

四、宋代亲情诗中的情感表达

情感交流是亲情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家书中的情感交流往往直接具体,用直白浅近的口语化语气表达对家人的关心和挂念。如欧阳修在给长子欧阳发的家书中写道:

急脚子回时,于张永寿处觅些止泻和气药,要与翁孙吃。向迎子、婆孙道莫斯争,翁翁婆婆忆汝。”——《与大寺丞发书》[12]

欧阳修在信中用日常口语叮嘱儿子照料孙儿、孙女,尤其是结尾的“翁翁婆婆忆汝”,把一位老人对家中儿孙辈的挂念和关心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家书中的情感表达直接真挚,而亲情诗中的情感交流则与之有明显的差别。诗歌更加注重借景抒情、烘托渲染等技巧,借以加深情感的力度和感染力。

如孔平仲的这首《寄内》: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13]

此诗语短情长,借景抒情,用沿途所见的风景述说别后凄凉孤独之感,日暮时分,诗人行走在冬日风雪交加的深山之中,对妻子和家人的思念与旅途的孤寂跃然纸上,情感表达的深刻和丰富是家书所无法比拟的。再如刘兼的《江楼望乡寄内子》:

独上江楼望故乡,泪襟霜笛共凄凉。云生陇首秋虽早,月在天心夜已长。

魂梦只能随蛱蝶,烟波无计学鸳鸯。蜀笺都有三千幅,总写离情寄孟光。[14]

诗人用“独上江楼”、“霜笛”、“早秋”、“长夜”等意象烘托出游子在外的孤单无依,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呼之欲出。接下来诗人连用“蛱蝶”、“鸳鸯”等表现男女相思之情的意象表达对妻子的深情和思念。结尾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离情之长、之苦,三千幅的蜀笺也不能写尽。诗歌抒情的特点使亲情诗中情感的交流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王炎在《寄德莹弟》中写道:“秋风白发欺来日,夜雨青灯忆往年。”[15]仅仅两句就写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往昔美好时光的眷恋。陈师道著名的《示三子》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父子久别重逢的惊喜,对乍见亲人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16]

元祐二年(1087),陈师道与分别四年的妻儿团聚,喜极而泣,这首诗用朴实无华的笔触写下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至情无文,却感人肺腑。这样的情感在家书中是很难用恰当的文字准确表达的,但诗歌却可以借助用典、夸张、渲染、烘托等手段,传达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复杂深厚的情感体验。

宋代数量众多的亲情诗作为家族成员之间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其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家书意象是亲情诗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亲情诗的写作对象涵盖了几乎全部的家族成员,尤其是写给女性成员的诗歌,弥补了宋代家书在这方面的空白。亲情诗的内容也丰富多样,问候平安、交流情感、训诫子侄等都在诗歌中一一呈现,情感的表达也更加复杂深厚。这些特点都是家书意象在亲情诗中的突出体现。

猜你喜欢
代书家书亲情
代书遗嘱如何写才有效
伴侣(2024年6期)2024-06-26 06:49:34
永不凋零的亲情
清晨忆家书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56
见证人先于立遗嘱人死亡,遗嘱是否有效
伴侣(2018年7期)2018-07-25 05:47:36
一封家书
孙女代书遗嘱有效吗
新传奇(2017年30期)2017-07-09 05:52:17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30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清明话亲情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39
《家书》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