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振顺
(湖南工程学院 湖南·湘潭)
[提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表示,我国经济已经正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速已不可同日而语,应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驱动区域发展方面的价值。目前,我国示范区建设已渐入佳境,但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实践中我们不妨参考国外建设科技园区的做法,有针对性地改善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质量,实现其持续发展。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已渐入佳境,出口额、就业带动、产业产值、销售收入方面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人才政策效果显著,高端人才聚集加速。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引进人才来实现各示范区的发展,各个示范区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起到了集聚和分流创新人才的作用。
北上广、西安等地区针对高素质人才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可行政策,目的就是保证示范区创新创业拥有足够多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宁温示范区等则比较重视人才的质量,在引入人才的过程中侧重于一流人才、顶尖人才、海归人才、硕博人士与院士,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千人计划”,人才上的精心选拔有利地推动了技术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和进步。众所周知,北京素有“中国硅谷”之称,其高学历人才正在不断增加,这些人才对示范区的技术创新、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双创服务体系不断升级,创新创业成绩卓著。如前创新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日益完善,孵化模式日新月异,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已经拥有大批的科技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助力示范区双创服务体系日臻健全。山东半岛、珠三角、苏南、深圳拥有大量的省科技孵化器,其余示范区所拥有的省科技孵化器数量相差无几,大学科技园未出现分布不均的现象。杭州、山东半岛、深圳、珠三角在众创空间上遥遥领先,其余示范区水平相当。截至2017年末,北京中关村一共有1,000多家双创服务机构,1.7个日孵创新项目、1,581个孵化创业团队,96.03%的示范区科技孵化器;深圳一共有1,434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是这方面较为领先的地区;上海拥有3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0家国家科研院所,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苏南拥有330多家科研机构,55家重点实验室,108家滨海新区跨国企业和13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西安高新区拥有32个被国家批准的集成电路基地、国家知识示范园区,也是国家六大重点扶持的国内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试点园区之一,杭州梦想小镇、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特色小镇、创新平台等创业活动稳步推进且成效显著。深圳和广州一共孵化了6,000多家挂牌企业,珠三角地区一共拥有8,000家孵化企业,获投3,500亿元管理资本。
高科技园区(工业园)是美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是科技城,我国国家自主示范区域国外发达国家高新区相比差距显著,存在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完善性的问题,未能发挥出这些区域对产业升级的作用。
(一)产业链规划重视度不够,区域融合深度欠缺。示范区收效显著的关键就是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联通是基于创新“蜘蛛网络”实现的,各个环节、部件都是整体规划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国硅谷所构建的网络互通体系串联了中介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其中中介机构与市场、科研院所、企业相连接,相当于枢纽般的存在,能够加强资源要素、各链条之间的联系;印度班加罗尔则是在IT产业集群的企业和组织之间引入战略联盟间竞争与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知识和资源在园区内的流动;相比之下,我国示范区并未就各地产业的融合进行合理规划,中西部地区这种问题更为突出。现阶段,成功进行了区域间产业融合的示范区只有成都、天津、珠三角、天津,也就是还有15个示范区尚未做到这一点,深圳布局的区域产业格局具有错位发展、突出特色、互补互促的特点,一体化程度比较深,这能很好统筹区域间的发展;中西部构建了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协作配套体系的只有成都地区,其创新性地提出了辐射带动的道路,成功驱动了联动发展。
(二)创新成果评价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数据显示,很多示范区都存在轻视评价创新成果的现象,示范区缺乏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会导致难以判断示范区先行先试创新政策、创新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就现有的数据和资料来看,示范区内构建了创新评价体系的只有辽宁沈大、长株潭、合芜蚌、珠三角,珠三角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创业生态、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等内容,该体系主要用于考核评价示范区内阶段性建设工作和创新成果,然后结合考评结果发现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合芜蚌示范区所构建的评价机制包含人才成果、改革成果、科技成果、产业成果等内容,通过考核示范区自主创新情况,并将之与科技项目、科研经费投入相挂钩,实现示范区的稳步发展。长株潭在统计、评价各园区的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和经济效益方面构建了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然后结合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管理园区,构建配套的惩罚、激励、推出机制;辽宁沈大启动了与长株潭几乎一样的机制,二者有着不同的突出点。
通过剖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问题,参考国外先进做法,立足我国实际,提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示范区产业链布局,打造区域差异化产业链。实施示范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在于拥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体系,此体系除了能够对产业结构进行规划之外,还将区域间产业分工情况也考虑了进去,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区域间产业分工的科学程度,布局时必须要从区域一体化角度入手,这样才能顾全大局。作为先行先试典范的东部示范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中西部在规划产业时因为起步晚的缘故,肩负着转移东部产业,实现东部先进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任,如果中西部示范区直接照搬东部的经验,那么其产业链水平将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中西部示范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的同时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精尖”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在统筹布局国家示范区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特色,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创新示范重点产业,朝着“高精尖”方向发展,在转型方面,要坚持走“引进技术———技术模仿——自主创新——技术再引进——技术再创新——技术扩散”的路线,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突出自己在自主创新方面与其他示范区的不同,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建立示范区创新评价体系,形成系统化评估格局。示范区创新评价体系由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评价改进与反馈等内容组成。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了解示范区的创新驱动情况以及区域内区域间的创新协同情况。基于创新链的视角评价体系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能力的来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是负责提供创新能力的主体,所以应该选取国际认可的指标来评价这些知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比如“中关村指数”、美国“创新指数”等。二是示范区孵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角度。从科技孵化器绩效水平角度评估示范区创新知识孵化、转化能力可以反映出示范区的孵化水平,然后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融合程度两个方面来评估科技中介水平。三是对知识集聚与扩散进行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情况可以通过评估区域内、区域间的协同创新程度反映出来,并基于此进一步评估示范区的带动与辐射水平。
(三)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示范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现阶段,示范区之间的协同创新程度不够,这主要是开放性不足导致的,也就是说,各区的发展中的联系还不够密切,进而制约创新资源的流动和作用的发挥,阻碍规模效应的形成。示范区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协调性不足。
国家起初走的是分区、划块的发展路线,目的是刺激经济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现各个区域的创新特色。示范区被划分为了四块,分别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示范区块与国家支撑区域发展的三大战略相重叠,这说明未来各区之间的协同程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怎样统筹国家顶层设计,提升各区的关联程度就成为了发挥示范区带动、辐射作用的重中之重,目前要构建一个可行且有效的示范区创新生态系统,且要保证系统内各区联系足够密切,就必须要走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路线,这样才能使之共享彼此的资源、信息、数据,达到升级、优化、转型区域产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