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的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探讨

2020-01-17 11:2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7期
关键词:领导人员金融风险行政

一、前言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体系联系的日益紧密,市场经济制度日益完善,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逐渐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其在运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受到国家各项经济制度的管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要保证自身具备足够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比普通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开展财务金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创新,积极解决现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发生金融风险问题的概率。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国家拨款是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合理使用国家拨款,保证日常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作用。因此,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角度来讲,在开展财政金融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稳定性是基本前提,保障是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财政金融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1]。尤其是对于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由于国家针对这部分单位的资产规模给出了诸多限制规定,因此,在国家拨款的获取能力方面相对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做好财务金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进而达到降低金融风险发生概率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积极效益。从本质的角度来讲,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不具备盈利能力,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合理使用国家财政拨款来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落实自身社会服务的职能。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因此,无论是经济发展结构还是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相应的做出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发展职能的充分发挥十分有必要,如此,才能真正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充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金融风险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一)针对金融管理相关问题缺乏足够的金融意识。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全面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强烈、科学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前提保证。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情况来看,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忽视了这一部分工作[2]。由于内部控制意识的缺乏,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事业发展方面,甚至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不了解内部控制为何物。错误的认为财务方面的事务应该由会计人员负责,因此,内部控制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也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应该由财务人员来负责,致使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流于表面、浮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二)制度、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人员管理制度多是编制制度,因此,国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编制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落实相关制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编制制度与岗位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相脱离的情况,进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出现岗位设置不合理、制度不明确等方面的管理问题[3]。虽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已经设立了岗位问责制,但多数没有实现有效落实,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十分普遍,甚至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人手不足的情况而出现了一人兼多职的现象,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行政事业单位中,甚至出现了出纳工作、资产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由一人负责的情况,重要工作岗位的责权没有实现全面分离,致使问题出现之后无法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进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人员职责不明,加大了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

(三)针对金融风险问题未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在对金融风险进行管控的过程中,监督工作的开展具体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进行监督,二是从内部管理的角度进行监督。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讲,我国未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金融管理问题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针对这一部分工作的监督职责安排相对分散,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个别单位之间存在职责重合的问题,为监督单位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埋下了隐患,进而导致监督力度不足,监督效果下降。与此同时,不同部门之间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自己的利益,往往会采用相互保护的方式,甚至个别单位选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方式来应付国家例行的财务审查,致使相关部门在针对违法行为的处理以及处罚方面,工作难度较大。而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讲,受行政事业单位特殊内部环境的影响,在开展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大家往往会碍于情面,进而导致内部控制监督工作难以开展,工作落实浮于表面。

四、行政事业单位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策略

(一)加大对于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做好制度建设工作。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自身的工作来讲,针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确保以往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能够得以有效改善,最大限度的保证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性,与此同时,提升财务管理措施的合理性,使财务管理工作负责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章可依[4]。与此同时,加大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的约束力度,提升其工作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待内部控制工作不应仅体现在口头上的重视,要将这种重视落实到行动中,提升管理措施的精细化程度,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高质量的展开。精细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措施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效率,对财务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精确把控和准确预算。与此同时,在人员职责的安排方面,还要保证每位财务管理工作负责人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职责,一个岗位的工作由一人负责,由此,才能确保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职责都能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整体质量,防控金融风险。

(二)做好针对金融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工作,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为了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金融风险的监督力度,行政事业单位在做好内部监督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配合其他单位外部监督工作的开展。从内部监督的角度来讲,要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以有效完善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是前提条件,要将工作的职责明确分配到个人,同时,在单位内部建立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制度能够得以真正落实[5]。而从外部监督的角度来讲,负责此项工作的部门和单位需要建立明确的监督工作开展流程,针对违法违规单位要建立明确的惩罚机制,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要有效改变以往静态化监督的模式,提升监督工作开展的动态化程度,在此基础上,使金融风险能够得以尽早发现,进而实现尽早处理。与此同时,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之上,相关单位还可以开展不定期的突击检查,进而保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员弄虚作假的情况出现,进而最大限度的保障行政事业单位金融安全,防控金融风险。

(三)相关单位负责人员需要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提升风险控制的整体效益。行政事业单位之所以存在金融风险爆发的风险,财务人员和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人员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出现金融风险与相关领导人员以及财务管理工作负责人员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多数会计人员做假账的行为都是在领导的授意下完成的,也有部分会计人员会在领导的授意下完成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工作任务,甚至部分会计人员会包庇领导的不合理管理行为,这些都会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加大针对财务管理工作负责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提升他们的金融风险防控意识,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相关人员职业犯罪的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控制工作的整体效益能够真正得以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常见的金融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要有效防控行政事业单位的金融风险,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于相关工作负责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这部分人员的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切实提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整体质量。

猜你喜欢
领导人员金融风险行政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行政学人
电力公司优秀年轻领导人员“三层四维”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规定发布
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名单
房地产去库存与金融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