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含月,张 驰,乔金翰,马俊杰,赵毅玲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近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持续递增趋势。与其他骨质疾病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且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的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困难,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积极有效地早期诊断能够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的治疗难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发病因素复杂多样,高频超声诊断可提高该病的早期检出率,降低病情的危害[2]。本研究分析了高频超声在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患者的高频超声诊断结果,其中:男25例,女35例,平均年龄(57.25±4.74)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本病标准;(2)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实验过程中应配合的注意事项;(3)患者参与实验前均有关节炎疾病史;(4)参与本实验研究人员的基本资料已通过相关部门批准。排除标准:(1)对常规性检查使用药物过敏者;(2)严重肾脏功能代谢障碍者;(3)处于妊娠期、有严重糖尿病史者;(4)小于20岁以下与资料不全者;(5)患有中、重度精神障碍患者。
根据患者的总体评估,设计针对性的检查项目与内容,并向患者讲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的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并掌握病情。指导患者有序进行体检,引导患者完成特殊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症进行高频超声诊断。
高频超声诊断时需保持坐位,行双侧关节对照检查,观察患者的腕关节、掌指关节以及近端指尖关节。若关节滑膜囊内液体有所增加,需扫描积液暗区是否有点状、线状、网状血流等信号,并观察患者滑膜是否增厚,边缘是否清晰,血流情况等,然后保存与记录。
(1)观察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2)观察超声图像表现,分为偏回归系数、标准误差、Waldχ2值、P值OR值与CI分析。
60例患者中有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高频超声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34例(94.44%),与病理诊断结果36例(100%)相近,诊断效果较高(P>0.05)。
关节积液偏回归系数 3.120 4、标准误差 1.247 5、Waldχ2值6.458 4、P值0.001 2(OR=22.412 5,CI=1.947 5-258.710 4);前后径>2 mm 液性暗区偏回归系数2.415 7、标准误差1.068 4、Waldχ2值5.542 4、P值0.002 4(OR=11.415 7,CI=1.541 2-85.235 4);关节软骨破坏回归系数 4.368 5、标准误差1.384 2、Waldχ2值10.042 5、P值0.000 1(OR=77.684 1,CI=5.241 5-1134.658 7);滑膜血流信号偏回归系数1.478 6、标准误差0.984 1、Waldχ2值2.324 5、P值0.124 2(OR=4.102 4,CI=0.624 8-30.417 5);常量偏回归系数-4.645 7、标准误差1.365 4、Waldχ2值11.501 2、P值0.001 1。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病程周期长、治疗难度大的特征,随着病情的发展,会破坏邻近骨结构及关节囊,累及关节外组织器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若未及时控制病情,随着病情的发展,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患者的关节及关节外组织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3]。临床常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初步诊断。但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早期具备起病缓慢、隐匿性强、恶性程度低的特征,且滑膜反应程度和滑膜炎症活动性与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病变类型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步诊断方向,导致出现漏诊与误诊等现象,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4]。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手部关节病变发病率较高,其病发时情况严重,若未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导致患者致残。因此,积极有效的早期诊断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治疗难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5]。关节腔积液、关节软骨破坏、滑膜血流信号均是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诊断的主要因素,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的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的可靠指标。随着临床医学技术与设备的发展,高频超声诊断技术已被使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能够从不同角度直观地观测到患者的滑膜物理形态、血流状况、滑膜反应程度及滑膜炎症活动性等情况,极具准确性、安全性与高效性,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可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帮助医务人员了解病灶的具体状态,并施以针对性的治疗[6]。高频超声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与病理诊断结果相近,高频超声的诊断效果更高(P>0.05);超声图像表现为关节积液(OR=22.412 5,CI=1.947 5-258.710 4)、前后径>2 mm液性暗区(OR=11.415 7,CI=1.541 2-85.235 4)、滑膜增厚(OR=77.684 1,CI=5.241 5-1134.658 7)、滑膜血流信号(OR=4.102 4,CI=0.624 8-30.417 5)。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患者的诊断中应用高频超声检查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早期病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诊断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来选择诊断方式,必要时可以采用联合诊断的方式来提高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