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途径研究

2020-01-17 06:57马晓辉杜文娟张理航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团支部团员青年团干部

孙 垒 马晓辉 杜文娟 张理航

(金陵科技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

高校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团组织的细胞,团组织“肌体”是否健壮完全取决于团“细胞”是否具有活力。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要通过制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制度,深入开展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融合发展为高校基层团建带来了新的契机,传统基层团建工作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基层团支部建设方面短板较为突出。因此,将“互联网+”融入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对于凝聚亿万团员青年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互联网+”和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内涵研究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载体,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实现无缝对接,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开放性生态结构,其目的在于推动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最终实现组织变革,促进生产力的提升[1]。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所需成本低廉,资源查阅整合便利,多元化价值同步存在。“互联网+”在互联网基础上应运而生,对外开放融合成为其最显著的特征。

高校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单元,主要指的是以班级、宿舍、社团、实验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各类学生团支部,是教育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最前沿的思想阵地。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主要指的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保障基层团支部团务管理和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团支部运行活力;通过创新工作载体、改进工作方式来提升团支部工作开展活力;通过开展思想引领、榜样激励,来提升广大团员青年的参与活力。

“互联网+高校基层团支部”属于本专业的学术热点问题,学界关于此类问题的针对性研究逐步增多。徐海媚等认为,高校共青团需要不断提高团干部信息素养,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更好地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2]。张炯等基于对团员青年运用互联网的情况调查,从结构功能视角分析互联网融入高校基层团建产生的实际效果,寻求工作机制创新[3]。郭瑞认为,要通过打造智慧团建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增强对青年人群的价值观引导[4]。刘敏等认为,要建立健全基层团组织工作考核机制,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抓好跟踪反馈机制来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5]。

二、“互联网+”融入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融合核心在于追求效率和价值最大化,价值取向契合新公共管理的发展特征。无门槛无壁垒的特性决定“互联网+”成为促进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开放性公共环境平台。共青团组织也是一个公共性团体,通过引导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其实质也是为了服务社会。因此,无论从“互联网+”的特征,还是从两者的服务对象、目标来看,都具有较强的契合度,使团建工作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可能。

传统高校团组织属于自上而下科层结构,信息沟通滞后,服务实效性较差,对青年人群吸引力弱化。“互联网+”平台通过构建“网格化服务平台”将区域内所有网络节点进行在线链接,解决了传统组织结构僵化、互动缺失的弊端,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开放式平台为基层团组织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不少基层团组织都有自己的品牌活动,“互联网+”可以连接不同基层团组织一起开展活动,推进区域化团建工作一体化。同时,“互联网+”高效运转模式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服务青年团员个性化需求提供保障。

三、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问题探析

为深入调研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课题组对南京市江宁大学城部分高校学生群体中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网络无记名形式,有效参与人数为1440人,样本中男性占比77.78%,女性占比22.22%;样本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占4.17%,共青团员占88.68%,群众占7.15%。调研结果显示:

(一)对“互联网+”认识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对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价值定位和取向存在一定误解和偏差。有的高校观念落伍,认为高校团学工作中互联网技术只能起到锦上添花作用,华而不实,对于“互联网+”对当代团员青年思想学习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认识不够;有的高校讳疾忌医,片面认为“互联网+”是洪水猛兽,一旦引入,稍有不慎便会产生负面影响;有的高校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轻软件,认为通过购置机器便能迅速实现信息化;有的高校缺乏系统思维,没有统一的体制机制和合理工作分工,不同系统各自为政,产生了不同数据库,团组织互联网使用情况混乱,没有深入到基层团支部的日常工作中。因此,在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中,错误的认识对“互联网+”融入高校基层团建产生障碍。

(二) 团员意识淡薄

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组成的群团组织,共青团员在组织生活中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形成不同于普通青年的团员意识。当前,“95后”甚至“00后”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已成为高校青年的主体。问卷调查显示,92.5%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超过1小时,52.36%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他们是使用互联网的先锋和主力军。多数团员青年在初高中阶段加入团组织,长期学业压力较大,团组织系统性教育缺失,进入大学阶段,绝大部分同学都是团员,很多团员对于加入团组织的集体荣誉感和优越感降低,身份认同模糊,团员意识模糊。55.97%的学生表示大学阶段很少参加团支部组织的团员大会,48.33%的学生认为团支部活动一般,他们已被动习惯这种组织弱化的状态,更加注重个性化体验和内心感受,极其排斥行政式团组织生活和官方组织信息[6]。

(三)团支部工作制度不健全

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缺乏有针对性、可操行性强的工作制度,很多基层团支部不能按照上级团组织的要求开展工作。例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规定的民主评议制度,有的团支部没有流程规范,随意开展,甚至有的团支部没有开展;作为团内政治生活重要内容的“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很多团支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提升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作用;一些团支部没有按照要求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有的将民主生活会开成了理论学习和工作布置会,缺乏应有的相互批评和自我批评环节,缺乏上级团组织的指引监督。当前高校团委尚没有针对基层团支部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考核体系,基层团支部工作开展情况陷入半托管状态。另外,当前高校逐步开发利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共青团宣传工作新阵地,尚无明确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引导,多元化思维和言论冲击着共青团工作的威信。

(四) 团干部综合素质欠缺

团干部是高校团建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36.11%的学生表示团干部队伍能力弱化,缺乏组织能力是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缺失的原因。当前高校基层团干部往往身兼数职,他们在完成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常规事务管理的同时,兼顾共青团工作,很多高校基层团干部表示事务繁忙,压力较大,职业上升路径不清晰,缺乏工作热情;加之共青团工作缺乏系统培训和指导,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水平降低。类似情况同样适用于学生团干部,他们缺乏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政治敏锐性差,急功近利,导致当前团干部整体执行力、号召力、凝聚力、创新力下降。

(五)基层团支部活动质量欠佳,团员认可参与度较低

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动开展是吸引、凝聚广大团员青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60.69%的学生表示团支部活动内容开展质量是团支部活力提升的主要因素,61.53%的学生表示在提升基层团支部活力中应该注重活动艺术。当前很多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动开展仅仅围绕学校要求进行开展,盲目跟风,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难以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的热情。52.29%的学生表示活动吸引力不足是团支部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基层团支部活动开展仓促上马,活动策划缺乏新意,流于形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男女比例等因素,内容与现实脱节。此外,高年级学生忙于专业课学习、考研、找工作等,初入高校的新鲜感淡化,对团支部活动丧失兴趣。“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他们期望在活动中满足个性化需要,助力个人成长,然而行政式团组织活动质量不高,博眼球、重娱乐、轻思想,很难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导致团员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四、 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途径

(一)健全体制机制,实施规范化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前提保障。81.74%的学生认为应当完善基层团支部工作制度,规范基层团务工作管理,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团组织工作效率。

一是健全机构设置,构建横、纵向管理相结合的组织体系,严格按照团章规定和工作要求,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设置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健全团支部委员会人员构成。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基层团支部工作目标管理、活动开展、考核检查等一系列制度,配合现有基层团务工作规章制度,构建符合基层团支部工作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整套工作制度。深入实施优秀团支部创建工程,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工作方案,以学年为单位,贴近实际,可操作性强;规范日常团务工作,团员发展、团费收缴、团员推优等基础团务工作扎实推进,公开透明,民主生活会、“三会两制一课”等制度落地生根,团支部常规活动明确计划图和时间表;健全基层团支部目标考核机制,通过开展风采展示答辩、五四表彰先优等形式,营造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基层团支部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打造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共青团工作队伍

“互联网+”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努力提高高校基层团干部互联网思维就显得尤为迫切,成为团组织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首先,应大力选拔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团干部,贴近广大团员青年实际,擅长运用新媒体网络语言,以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高校基层团干部应充分了解“互联网+”背景下团员青年的思想特点,多种网络媒体的发展导致互联网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不同团员拥有多样化信息获取渠道。因此,高校基层团干部必须深入研究当前广大团员青年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开展个性化服务。

最后, 应加大对团学工作者运用和把握互联网思维的培训。问卷调查显示,微博、微信、QQ、青年之声互动平台、快手、抖音、知乎、B站等已成为广大团员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定期举办网络技术培训,增强团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强化团干部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共青团组织信息化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团支部活动开展质量和吸引力

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快速组织优势,推动团组织建设向线上扩展,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工作局面。第一时间代表广大团员青年发声亮剑,迅速形成广泛共识,直达广大团员青年的内心世界,把互联网真正建设成为倾听青年心声、汇聚团员智慧的互动平台,扩大活动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品牌化打造基层团支部活动,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围绕青年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着力实现“展团员新风、育团建品牌、增全团活力”的目标。重点加强思想引领和道德素养、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教育,以同学们听得懂的网络语言、接地气的青春故事,把团支部活动做得真正让团员青年看得懂、有共鸣、愿参与。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创新活动形式,运用互联网平台宣传推广活动项目,真正让青年学生感知感动、贴近认同、参与支持团组织。把团支部活动做得真正让青年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创新以网络空间为载体的活动形式,运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和宣传活动项目,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认同、贴近、参与和支持团组织,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激发活力,在多元开放的网络平台中茁壮成长。

(四)依托互联网平台,服务青年成长发展

团员青年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对象,充分依托互联网平台,发挥基层团支部服务育人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从而激发其参与组织生活的内生动力。高校基层团支部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根据团员青年成长规律,分层次开展服务工作,以满足不同年级团员青年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团员青年入学适应性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重点的内涵提升教育服务;针对大四学生开展以创业就业为重点的服务。贴近团员青年成长规律,不断开创基层团支部工作的新局面。

当代团员青年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对于个人权益维护意识极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当充分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在团员青年成长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需要反映时,往往第一选择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所以,高校应当畅通互联网投诉维权渠道,打造“青年之声”互动平台,及时受理团员青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团员青年对基层团组织信赖、支持并转化为参与动力,共同推动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发展,团组织运行活力得到极大提升。

猜你喜欢
团支部团员青年团干部
探讨如何发挥团员青年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我为什么当团干部?
严管优出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
浅谈在地勘单位改革中如何做好团员青年思想工作
浅议做好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真情关爱 事业关怀加强贫困地区团组织服务青年成才的探索
中学团支部希望得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