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荣
(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文献资源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够,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研究,很多历史遗迹、文物、史料因管理不当或认识不够而遭到破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民族融合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独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生活方式逐渐被遗忘。因此保护和传承“三少民族”人文历史,整理、挖掘、研究丰富的历史文化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调查显示,目前“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内蒙古图书馆的内蒙古“三少民族”多媒体资源库、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民族研究所、呼伦贝尔市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中心、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的三少民族文化研究所和“三少民族文献数据库”,而内蒙古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收藏的相关资料较少。并且“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文献资源建设和收藏的标准不统一、收藏渠道单一、搜集范围不广、数字化程度不高、经费不足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
(一)文献资源分散、搜集整理难度大
内蒙古地区“三少民族”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过程中由于文献资源分散、搜集整理难度大等问题,影响了文献搜集整理及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从文献资源分布情况看,文献分散、文献资源种类和载体形式多样化,这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口碑文献在丰富了文献资源内容的同时也给文献搜集工作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三少民族”没有文字,有语言,所以进入民族部落搜集第一手资料大部分是言传的口碑文献资源。口碑文献的整理需要时间和专门摘录人员,所以影响文献资源搜集整理整个环节的进度。
(二)建设特色文献资源的意识薄弱,数量相对少
内蒙古地区有46所高校图书馆和113所市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有特色数字资源的有10所高校和3所县级公共图书馆。可见,内蒙古地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对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此外,开展“三少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工作的有内蒙古图书馆和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他们分别创建了内蒙古“三少民族”多媒体资源库和“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库和数据库”。
(三)文献资源建设没有统一标准,数字资源开发程度低
“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中,各个图书馆和研究所建设的资源内容组织没有统一标准。如内蒙古图书馆的“三少民族”文化资源库包括民族历史变迁、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发展现状和人物春秋等五个栏目,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目前创建的有鄂温克和达斡尔族的文化资源库,鄂伦春族资源库还未建完。其中有一部分仅记载了有关文献资源的目录,相关文献资源的内容摘要和全文还没录入进去,通过网络无法检索全文内容,数字化程度低。内蒙古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收藏的关于三少民族研究的论文、专著和一些研究成果不少,但这些文献资源只能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或资料室才能查阅,受到时空限制,不能随时满足读者需求。呼伦贝尔市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中心把本馆所收藏的“三少民族”文献资源书目清单罗列出来,但是没有完成数字化工作,所以限制了文献资源使用的时空范围。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所区别,因此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内容和搜集的重点不一样。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是搜集学术专著、研究论文方面的,公共图书馆的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的范围广。
(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不完善
各个收藏机构和图书馆、研究所之间协调、沟通不够充分。内蒙古地区“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内容丰富、种类多,但是分散在各个收藏机构、图书馆和研究所及民间。各个机构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缺乏协调和沟通,出现重复建设现象,造成文献资源的浪费。
(五)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现有人员素质偏低
“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大部分都在图书馆和研究所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完成,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结构和业务素质都直接影响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专业结构不平衡,对数字技术掌握不够深入。民族文献资源建设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有较高民族文献搜集工作精神,急需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的人才和专门的文献资源专业人才。
(一)民族文献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的认识不足
民族文献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光靠各个图书馆、研究所和学者的努力远远不够,应该依靠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树立保护民族文化民族文献的意识才更顺利进行工作。内蒙古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成员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生活习惯和珍贵的文献资料有着更深刻、最正确的认识,有民族成员的协助下能够更顺利的开展内蒙古地区“三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由于现代生活冲击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的年轻一代逐渐对本民族的文化失去兴趣,使处于弱势的“三少民族”传统民俗正在失去传承和发展环境。因此,注重宣传从而提高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献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觉悟,共同保护和利用民族珍贵的文献资源。
(二)缺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意识
内蒙古地区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科研所都是单打独斗。各个馆建设本馆特色的资源建设,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的不够充分,建设特色资源库为自己单位服务。在各自的图书馆和资料室才能查阅到相关文献资料,资源共享做得不到位。有些文献资源存在重复建设情况,导致有限的图书经费和人力的浪费。
(三)缺乏文献资源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
民族文献资源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尤其县级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不平衡,对数字化技术掌握程度不高,还有掌握的语言种类也不一样,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文献资源搜集和整理及数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以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为例,学院现有在编职工51人,其中研究馆员3人、副研究馆员17人,其它系列高级职称2人,有硕士学位人员4人,在读硕士3人,另有校外聘职工43人。从数据统计看,图书馆职称结构合理,但是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学历低,硕士学位和在读硕士共7人,占在编人员的13.72%,校外聘职工的学历、职称机构没分析。“三少民族”文献资源的建设尤其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三少民族”文献的整理、保存需要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民族文献的分类需要具有丰富档案知识的工作人员。目前,“三少民族”文献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严重影响了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经费有限,而“三少民族”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充分的经费保障;硬件和软件设备的缺乏也影响文献建设。从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到数字化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图书经费有限,其中专项经费也少,民族文献建设经费远远不够。
(一)内蒙古地区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应制定一个“三少民族”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馆际合作联合共建共享民族文献资源。
根据各自单位的性质、特点和服务对象,明确分工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这样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节省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加强合作,实现文献资源整合共享。民族地区政府、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部门及图书出版机构之间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捐赠、采购、采集、加工等方式,拓宽文献资源获取渠道。馆际互借、合作藏书等方面的合作,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建设“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库
将民族文献相关资源,如,遗存下来的绘画、图符、流传的故事、族谱、家谱、地方志以及各个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资料等搜集和整理并集中存储于图书馆,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在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建设“三少民族”纸质文献中心、电子文献中心和实物资料库,让少数民族文化走进高校校园。创建“三少民族”文献资源的数据库,将搜集到的图片、音频、视频和民间口碑文献等形式的文献资源保存到数据库中。没有民族文字,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多媒体数据库。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学科和科研的优势,起带头作用,加强与地方其他民族文献收藏机构如档案馆、博物馆等的合作,扩大文献资源搜集渠道。建设“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好总体步骤,应分层进行建设民族文献的目录、内容摘要、全文的录入顺序来完成文献的数字化工作。 此外,对不同种类文献信息应选择最为适合的数字化方法,根据文本、图像、视频文献的不同要求来进行数字化。
(三)建立“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加强“三少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依托网络搭建民族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高民族文献资源利用率。在“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合作协调中心”的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规范的整体化建设思想指导下,借鉴 CALIS、JALIS、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其他地区、其他类型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模式,充分考虑自治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系统图书馆的实际信息需求和可能条件,设计出合作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模式;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模式;混合式建设等模式[1]。目前,内蒙古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图书馆还没有引进数字化平台,因此,在起步阶段统一选择建库平台是较容易实现的。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数字资源建设进行平台选择时应从建设内容、建设资金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系统平台可实现的各项功能、特点等进行选择[2]。
(四)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人才队伍
首先,“三少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人员具备精通民族文献信息的内容,包括评价和过滤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具有民族工作、民族科研业务相适应的专业学科知识[3];其次,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了解少数民族文献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又熟练的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具备这些技能才更顺利的开展文献建设工作,同时能获取高品质、多档次、受欢迎的民族文献信息新产品;最后,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图书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还应熟悉数字化、网络化的相关知识。加强馆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对馆员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培训,不断扩展馆员的专业知识和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加强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理论培训、信息开发技术、网络技术、法律等方面内容的培训[4]。
(五)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
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文献资源建设尤其数据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图书馆经费远远不足,合理分配有限的图书经费,设立文献资源建设专项基金,通过专款专用为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应该扩大经费来源、需要通过社会捐赠、企业赞助、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支持。
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三少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科学地发掘、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源,进行多层面、系统性、网络化建设,把“三少民族”文献纳入到更广阔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之中,走资源共享之路,以此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三少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