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研究

2020-01-17 05:35胡楠叶如海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密度绿地基础设施

胡楠,叶如海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与建筑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设逐渐趋于高密度发展,仅从规模上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良性循环的规划设计方法和建设工程技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相较于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其他人居环境可持续建设的理论观点,绿色基础设施更注重场地的具体问题和建设项目的实际需求,具有跨学科的多元参与性和实际操作性。国内外众多关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能够给自然和人类带来诸多益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培育具有重大作用,对于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2 绿色基础设施概述

2.1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绿色基础设施是西方国家于20 世纪90 年代基于生态理论,针对公路、燃气管网等“灰色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社会基础设施”等概念所提出的开敞空间和城乡土地保护的规划发展策略。即把城市开敞空间、森林、公园和其他自然地域形成的绿色网络看做是支撑城市和社区发展的一种必要的基础设施。之后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受各地区自身发展条件的影响而趋于多元化。当前对绿色基础设施定义的共同点为:包括城市和乡村的绿色自然区域;联系各个开放绿地空间;为人们提供多种利益[1]。在比较微观具体的语境中,绿色基础设施可以指代绿地斑块、廊道或雨洪控制体系、水资源净化设施等相关工程设施,甚至是一片次生林或屋顶绿化。

2.2 绿色基础设施构成要素

绿色基础设施主要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小型场地构成,三种要素相互联结以形成绿色生态网。网络中心通常指大片的自然区域,包括保护地、林场、公园及开放空间区域、自然区域等,是绿色基础设施的起点与终点[1]。连接廊道是线性的生态通道,紧密联结整个系统以促进生态过程流动,包括绿道、河岸缓冲区域、绿带、风景连接带等。小型场地则是独立于大型自然区域的小生境和游憩场所,是对网络中心和连接廊道的补充。

2.3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核心是如何通过规划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来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大方向为通过统筹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以及森林、河流、林地、农田等分散的自然生态斑块,形成具有生态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绿色网络,并尽可能的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城市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将自然遗址、文化景观等元素连接在一起形成线性绿色空间体系[2],场地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则主要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绿色街道、屋顶绿化等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经济效益。

2.4 绿色基础设施实施作用与意义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指导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的策略,在自然资源管理尤其是在土地规划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3]。其建设对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解决交通难题、保护水源、资源可持续管理、提升城市经济效益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实现绿色宜居城市和城市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地获得综合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高密度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

3.1 规划需求分析

高密度城市通常意义上是指人口密度大于15000 人/km2的城市,包括高密度城区和暂时没有达到高密度的城区[4]。当前大多数高密度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主要集中于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城市中各个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数量和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同时尽量减少城市建设活动对生态用地的侵占。在具体的实施需求层面上有老城区和新城区之分。由于老城区城市格局已经固定,可用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资源非常紧缺,而且建筑形式、人口密集等外部因素的限制使得老城区新增绿地难度较大。因此,老城区应更倾向于从居民生活需求的角度出发,注重绿地建设的质量和分布的均匀程度,尽可能地提高休憩空间在绿色基础设施中所占的比例。而对于新城区来说,人口的大幅增长带来了较多的开发建设活动,如何去平衡建设工程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绿地保护形成的生态效益是新城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任务。

3.2 实施现状与困境

目前高密度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密度过高增加空间规划压力高密度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超过土地增长率且城市产业过度集中,人均绿地指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一些城市的部分街区甚至至今仍缺乏配套的休闲游憩绿地。在城区地价不断攀升、寸土寸金的用地背景下,商住用地与城市绿地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可利用的城市绿地资源更加短缺,加上城市绿地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困难,使得绿色基础设施实际建设面积不断减少。此外,多数城市的城区内部绿地斑块小而分散,且分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绿地布局的系统性较弱,实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整体连通式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规划尺度单一且资源分布不均

基于城市建成区高速扩张发展的态势,多数城市政府为缓解生态空间不断减少的情况,以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但由于这些规范大多停留在城市尺度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也仅限于营造城市景观和满足市民游憩,使得绿色基础设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在面对城市高速发展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此外,由于对绿色基础设施认知的不足,高密度城市倾向于将绿地资源集中在部分区域来进行集中式大空间的建设。这种模式导致了城市中公共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难以从整体层面实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3)市场体制与利益博弈影响建设动力

绿色基础设施用地大多以城市公共用地的形式出现,从本质上讲,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公共利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一种权衡。当经济效益占上风时,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自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即同一块用地政府选择开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意味着用较少的利益去抗衡较高的经济价值。尽管城市相关部门在不断加大绿地规划力度,园林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仍增长缓慢。这是由于在市场体制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利益博弈产物,开发商和政府往往会首先选择增加建筑和产业密度等来提高经济效益,而相对忽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利益与权利不平衡、市场垄断、地方性保护等外部条件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动力,阻碍了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4)缺乏区域协调机制和公众参与

当前大多数高密度城市并未建立完善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不同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差异较大。如一些城市选择建设近郊区隔离带绿地,而忽略了更需要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来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核心城区及其周边功能拓展区[5]。这种建设程度的不协调极易形成片段化的生态系统网,不利于城市人居环境的塑造。此外,由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时的公众参与制度还不够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难以准确的从居民需求的视角来推动相关建设,导致在规划中出现部分细节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影响规划的实施和相应的管理。

4 高密度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策略

4.1 增加绿色基础设施数量和引导城市建设

由于高密度城市的土地资源紧凑且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差异较大,可采用发展集中式组团绿地、增加分散式小型绿地两种方式相结合来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以便在土地开发、空间布局、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做到有效互补。集中式组团绿地以发展中、小型公共绿地为主,并以功能改造或置换城市中一些闲置的烂尾地、停车场等老旧用地为主要建设模式[6]。如将老旧用地改造成街区花园或城市公园来满足绿地空间拓展需求和实现与建筑空间的互补。增加分散式小型绿地则是尽可能的将城区中可用于绿化建设的地块拓展成绿地,以保证高密度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如通过开辟街头花园与庭院绿地、增加道路绿化、灰色基础设施生态化等措施来缓解高密度城区绿地不足的困境,还可以将城市中道路外侧空地、楼宇间不规则地块等各种剩余空间和边角空间,开发改造成绿色空间或游憩绿地[7]。

4.2 协调土地利用和复合绿色基础设施功能

绿色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之间显著的不同是绿色基础设施的内容和形式是灵活且富有弹性的,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拓展和创新[6]。由于不同的土地类型决定了不同的土地功能,土地功能又影响到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可从实用性、形态性等层面对高密度城市现有的城市用地进行功能的区域性划分,在城市内均衡分布各项功能,增加对绿色基础设施功能复合建设的重视,充分考虑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特色,避免出现单一尺度的绿地建设和集中式的大规模绿色空间。此外,基于绿色基础设施所涉及城市范围较广的特点,可通过构建高连通性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来促进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宜居品质等方面功能的发挥。

4.3 加强规划自主性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对于高密度城市来说,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城市环境的高负荷压力也需要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来缓解。以往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大多以被动的形式存在,即用绿色基础设施来填补城市建设过程中空缺出来的土地。这种方式使得绿色基础设施分散于城市中的各个区域,仅能满足所在区域的环境需求,无法发挥整体作用。而绿色基础设施需要的是以一种主动的规划方式在战略层面上先于城市产业、交通、城区等其他专项规划,并通过前瞻性的建设维护来寻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8]。这是一种建立在充分了解城市当前发展状况和生态保护程度基础上的模式,能够明确城市中需要绿色基础设施的具体区域、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城市中的人口和协调城市现有自然资源,构建更为宜居的城市环境。同时,政府也应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适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私人企业参与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建立多元化的绿地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改变利益至上的博弈规则,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提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动力。

4.4 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和实施相关评价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是一个庞大的规划体系,从资料搜集到方案实施都需要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有助于促使规划落到实处。如由城市规划部门组织规划,确定规划中需要优先发展的关键区域和设施类型,制定合理的规划目标,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判。在实施过程中由土地建设管理等部门进行科学化管理,通过提高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认识程度来增强公众参与力度,提升市民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认同和归属感,并逐步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公众参与程序的法制化,保证绿色基础设施得到持续发展。此外,在规划中也需要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建设的优劣,从而及时改进规划策略。在具体实施中应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再在不同的指标体系中纳入相关细节[9],使指标体系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区和符合不同的规划尺度,满足相关评价需求。

5 结语

城市人口高密度逐渐成为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对高密度城市的有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由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系统性和高密度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高密度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学科、多专业间的配合。同时也应避免高强度开发对生态环境与文化特色的破坏,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提高绿地效能,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高密度绿地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走进绿地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