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鹏 上海体育学院 传媒与艺术学院新闻系
体育新闻写作不应随意而为之,应当正视所写的每一个字所传达的价值意义。以下建议主要分为两类——记者素质提升和写作要求:
新闻报道素材来源离不开人,人作为拥有七情六欲的生物,对情感的感知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体育新闻的报道主体对象主要是运动员,也就是说,对运动员们的聚焦,是体育新闻工作者绕不开的工作环节。记者在前期采访时用语言与人打交道,最容易体现人文关怀,而在写体育新闻的过程中,却容易忽视体育新闻当中的主体人物的感受。想要做到对关怀人文有所意识,就要理解其中的“人”字,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很多时候,曾经取得辉煌成绩的运动员,他们现今的一次失利会成为体育新闻的由头,这样的由头也就给体育新闻写作定下了悲伤的基调。而新闻的主人公,既是运动员,也同样是受众。倘若,记者在写作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情感尺度,过悲的文字就会给当事运动员带去负面心情,新闻也就失去了人文关怀。
现在的体育新闻,新闻由头越来越倾向于,与目标体育事件有关的人口中或社交媒体平台上所传递出的消息。为了寻求新闻的独家性和及时性,很多体育新闻记者仅凭从一处听来或看到的小道消息,就立马以此为由头进行体育新闻写作。此时,记者往往想要在其他媒体同行前抢先一步,因而选择不考虑或放弃对消息来源的多方求证和核实。这样的结果导致,写出的体育新闻简短精练,但是之后当此前获得的消息逐步在公众群体当中展开全貌的时候,记者需要再次写一篇甚至多篇新的新闻,来对此前发布的新闻进行补充或澄清。如此做法次数增多以后,受众会怀疑新闻媒体的权威,甚至失信于其。所以,体育新闻记者在写作前,一定要对信源进行多方求证,不能为求快速而忽视稳健,应避免欲速则不达,树立媒体权威。
体育世界的边界广阔无穷,可以说只要有运动就会有体育,这也就意味着体育事件俯拾皆是,但并不是所有事件都值得作为体育新闻的新闻由头。许多体育新闻呈现给受众的价值观略显狭隘,常常只展现了片面单一的角度。比如当涉及男女权力的事件,记者缺乏充分考虑,通篇新闻写作都只关注到一方面,而如今两性权力为人民热议的焦点,这样的新闻事件在写作过程中把握不当,容易让受众嗤之以鼻。而媒体的公信力是有限的,受众对于体育新闻媒体的报道期待值也是有限的,体育新闻记者不应为了赶时效、抢流量,而一味地把一些并无价值意义的体育事件作为新闻由头来进行体育新闻写作。因此,体育新闻记者应当提升自身的鉴赏品味,在新闻写作之前,要尽可能地多角度思考新闻事件,深入挖掘事件,全面剖析事件所蕴藏的正向价值。
体育新闻作为大众传播的产品,应当保证其整体带给受众的严肃性。虽然体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是高不可攀的活动,但是体育新闻也不应当因此而过于亲民化、随意化。为此,体育新闻记者应该要增强文体意识。新闻学视域里的文体意识则是指,记者对新闻报道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包括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结构方式、表现形式、体裁样式、报道方法等)的一种鉴别和感知的能力。[1]需要体育新闻记者们明确的是,体育新闻的文体类型为认知类。认知类文体顾名思义就是,改变认识而传递知识的文体。恰好,体育新闻主要功能正是给受众传递体育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求体育新闻记者要对信源进行证实的原因,为的就是让受众明晰体育事件,而非让受众产生误解。所以,要以严肃的态度来写作体育新闻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体育新闻是体育受众们了解体育比赛的主要有效方式。因此,体育新闻离不开对体育比赛的报道,离不开对体育比赛的描写。受众在阅读体育新闻的过程中,需要把文字转化成对应的画面,才能在脑海中还原一场自己无法亲历的体育比赛。通常,为了细致描写比赛,写作体育新闻时会尽可能展现细节,而大量细节会使得整篇体育新闻篇幅过长,读者容易缺乏耐心,产生“弃读”心理。考虑到受众的阅读耐性与舒适度的匹配关系,体育新闻写作可适当采用故事化的写作方法,以增强新闻可读性。具有故事性的文字方能流入读者的心,体育新闻富有故事性才能不辜负体育比赛的精彩细节。但是,故事性并不意味着虚构,而是需要体育记者在体育新闻的写作过程中,把真实的事件内容用生动有趣的词汇展现出来。
作为一篇体育新闻的阅读起点,标题和导语首先会被受众关注。然而,在现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之下,人们很难用专门的时间阅读新闻,碎片化阅读方式使得新闻生产端和消费端都追求一个“快”字。千篇一律的体育新闻报道在一开始就给受众制造了浅层新闻的印象,受众习惯了用水过鸭背的心态阅读新闻,当遇到一篇深度报道的时候,往往因为习惯而难以静心阅读。“万事开头难”其中的“难”不单指的是从无到有的困难,还提醒体育新闻记者们要以沉稳的心态来对待新闻报道的起点——标题和导语。因此,为了能让受众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正在阅读一篇深度报道,体育新闻记者应该注重标题和导语的稳重性,以踏实的文笔来进行写作,不应只注重正文部分的稳重,要在一开始就给受众定下严肃认真的阅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