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蕊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年代传奇剧《老酒馆》自开播至收官,在收视率和好评度上均收获了不俗的成绩。《老酒馆》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其颇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功不可没。因《老酒馆》和《茶馆》基本设定相似,都选择了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点展现动荡社会中小人物的人生百态,所以一直被拿来与《茶馆》做比较。然而,颇具玩味的是,《老酒馆》的叙事结构与电视剧《茶馆》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反倒是与话剧《茶馆》在结构上有更多类似之处。
结构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物,由事件、人物、时间顺序、空间构成、逻辑组合等诸多叙事元素共同作用而成,它显示的是作品的脉络和框架。按照公认的戏剧理论,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要包含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维度指的是作品有几条情节线,以及各情节线的主次关系。横向维度则指的是作品一共有几个发展阶段,通常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无论是对于戏剧、电影还是电视剧作品来说,这一标准都是进行结构分析的根基。只不过运用到电视剧作品的结构分析中,由于电视剧体量一般较大,情况会更为复杂一些。从纵向上看,现今大部分电视剧在结构上都采用传统线性叙事:在剧情开始时设置一个与主要人物息息相关的总悬念,并且围绕着这个总悬念,会有一条清晰明确的主线贯穿剧集始终。主线周围还可能会辐射出一条或几条与主线相关程度不等的副线,它们与主线形成一个有机体,共同串联起故事。从横向上看,主线故事一般都会有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主线大故事的每一个小故事中,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起伏;副线故事未必从开端讲起,却一定会有自己的结局。这种线性叙事结构能最大程度符合电视剧观众的观剧习惯,因此为大多数电视剧所采纳。电视剧《茶馆》在对话剧《茶馆》改编时,为了更加贴近电视剧观众需求,将话剧本身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改为这种传统线性叙事结构,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王立发的主角地位得到确立;持续强化了政权交叠的乱世以及秦二爷三番五次要收回房屋的威胁,使得裕泰茶馆掌柜王立发能否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良”中让茶馆持续经营下去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将其他人物如常四爷、松二爷等与王立发进行更密切的情感勾连、事件勾连;将其他人物的故事进行逻辑化、完整化的展现,形成一个个副线故事。
《老酒馆》没有采用传统线性叙事结构:剧中没有围绕主角且一以贯之的故事线索,整个故事也没有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变化。陈怀海是《老酒馆》的男主角,也是中心人物,但是,他的人物性格更多是通过处理其他人物的故事展现的。《老酒馆》中故事颇多,但是各个故事都是统一在老酒馆这个地点,而并非是围绕中心人物陈怀海组织起来的。另外,各个故事在剧中的分量基本相当,没有一个任何故事可以称其为主要故事。这样大胆的设定在同类型的年代传奇剧中实属罕见。同时,这也让《老酒馆》呈现出的叙事结构富有鲜明特色。
从总体上看,《老酒馆》采用的是在板块状故事段落中穿插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点状故事、且板块状故事之间互不关联的结构样式。例如,在第五、六集中的板块状故事是金小手和陈怀海斗法之后惺惺相惜义结金兰,穿插的点状独立故事是老二两与别的客人因不小心踩脚而互相礼让道歉和老二两悄悄为三爷多给他的二钱酒付账这两个暖心故事。在第七、八集的板块状故事是贺义堂被落魄王爷骗的家破父亡,穿插的点状独立故事是老二两明知酒中被掺水却不声张闹事和老二两冒雨前来喝酒的故事。若要进行归类分析的话,《老酒馆》的布局结构大体上符合顾仲彝先生概括的“人象展览式”结构特征。
顾仲彝先生指出,在西方戏剧史上,有开放式、锁闭式和人象展览式三种结构类型。开放式和锁闭式都要求有一个中心事件作为故事主线,区别在于是否按照时间顺序展现故事情节。人象展览式的特点是“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场地集中”,“剧情进展缓慢,只展示出性格间的内部冲突”,“展示社会一角的生活横断面”,“没有突出的主人公,主角,人人好象都是重要人物”,“在剧本里看来也没有一件贯串到底的事件,也没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去,成为一条独立的故事线”。[1]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采用的是典型的人象展览式结构;剧《老酒馆》能符合其中绝大部分特点。因此可以说,《老酒馆》在叙事结构上更加贴近话剧《茶馆》,而不是电视剧《茶馆》。
不过,电视剧和话剧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电视剧创作不可能完全照搬戏剧创作的理论。高满堂先生在将人象展览式结构运用于《老酒馆》时,对该结构的部分规则进行了改进创新。这种改进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陈怀海设置为绝对主角;二是没有前后承接关系的几个板块状故事段落的设置;三是适当增加了外部冲突。这三种改进符合电视剧创作和接受的基本规律,前两种改进使得长达四十六集的剧情不致过于松散,第三种改进则为剧集增加了可看性。《老酒馆》的前半部分剧集将这种改进与人象展览式结构的其他要点融合得较好,因此得到了绝大部分观众的认可和接受,也将《老酒馆》的结构特色鲜明地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