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超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是建筑工厂化和标准化的代表,为我国建筑行业增添了生机。继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使用频率增高,大量的实践也凸显出了施工环节的各种问题,如何对新式建筑施工进行质量安全管理,成为亟待讨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内容与特点,对施工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优化建议。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发布,内容中明确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并对发展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总领性的阐述。装配式建筑自此开始获得发展助力,施工企业在此应当响应号召,思考如何提高施工质量安全系数。
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建筑的新发展方向,目前根据具体材料和用法,分类包含:使用预制砌块材料为主的装配式砌体建筑;以预制墙板组合而成的大板建筑;采用预制技术直接制成建筑物盒状单元的盒(箱)式建筑;以梁柱与墙面地面板材组合成型的预制板柱结构建筑等。虽然不同类型的装配式建筑在施工内容上会有一定的差别,但因其预制安装模式,也使得此类建筑施工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材料配制。根据设计,对建筑的各类材料进行调集和配置,包括装配式建筑所需的各类安装部件、连接部件和混凝土等相关材料,确保材料的规格、属性和用法符合要求。安装,即建筑相关配件、构件的全组成流程,如墙体、楼梯、窗户的相关材料的组装和固定,安装时需要对各项部件的使用进行精准控制。浇筑/灌注。对建筑物不同部位采取混凝土施工加固措施,即在方便浇筑的开放区域浇筑混凝土,在隐蔽或封闭区域进行混凝土灌注。吊装。预制材料部件的规格较大,需要依靠吊装技术完成施工,使用塔吊将预制部件调运到指定位置,并由人工牵引、固定和安装。
装配式建筑因为提前预制了建筑物部件,主要依靠安装完成施工,因此在施工方面也具备较为明显的特点:施工技术工艺的标准化,同类的部件和程序,所采用的技术和工艺基本相同,操作辨识度高。施工速度快,以吊装、组合安装为主,减少了传统施工作业中的材料处理、尺寸和外观优化等工作,施工速度大幅度提升。危险系数降低,但风险危害性增强。中间复杂的环节减少,使得现场秩序相对良好,且一般吊装、组装等施工环节安全性更容易获得保障,但是由于材料分量重、尺寸大,一旦诱发风险,也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而施工过程中某一环节没有控制好,可能诱发普遍性质量问题,或者是因某部分出现问题,直接引发大面积质量问题,难以用局部修复的方式弥补。
装配式建筑因施工的特殊性,在质量问题上存在较为统一的类型,但也是较难控制和防范的问题。安装精度问题,预制材料是按照设计规格,对建筑物整体造型进行分解而制作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安装,而在安装过程因为各种原因,会造成安装失准的情况,例如:安装的构件不匹配、大小构件之间搭配出现错误;构件之间的连接性不足,出现明显缝隙、脱离、松动影响建筑结构性能;构件安装坐标出现偏差,导致标高或方位异常。混凝土问题,如:底部位置混凝土水湿比过高,导致底部稳固性不足,影响上层施工,混凝土分量过多导致定位材料偏移或隐藏;填充混凝土配制不当,过干影响填充密实度,过稀影响凝固时间和结构性;装配式材料、辅助模板、钢筋等整体稳定性较差,混凝土填充后出现尺寸变形,导致混凝土造型与设计造型相去甚远;混凝土填充施工完毕后,未能及时做好保湿养护,导致混凝土开裂、破损;混凝土填充后未按照要求标准进行振捣,致使混凝土结构性能差,不能达到预期抗压应力效果。施工完成后的保护问题。预制的成品建筑构件存在一定的脆性,在运送、校准等环节容易受损,而纵然前期做好了防范工作,在安装完毕之后,因为缺乏相应的专门保护方案和保护设备,也容易因施工现场各种作业活动而受到破坏,尤其是在较大规模的施工现场,下一工序的操作很容易对上一工序产生负面作用。
综合分析得知,影响施工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在于人力、物资、技术、环境和管理五个方面。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性素养不足,如:工作意识欠缺、相关认知不到位、专业技能经验欠缺、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明显不足,最终都会体现为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不达标,从而影响施工质量。现场施工所使用的设备是否正常,也会影响施工质量,如:吊装设备的稳定性影响吊装过程中材料的安全和安装时校正操作的安全性等。技术因素是对施工质量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包含了施工各个环节的技术,如:装配技术、测量技术、吊装技术、构件连接技术、质量测定技术等,每个专业技术的良好使用都是对施工质量的一道保护程序。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现场秩序和气候类环境实况,现场秩序出现混乱会打破施工平衡,气候则对材料和施工精度产生直接影响,如:高温天气下各种材料热胀原理下容易破裂。管理因素则是现场施工管理力度和制度,是否执行了精细化管理与全过程管理,缺乏管理力量的引导和监督,施工作业的可靠性必然会打折扣。
所谓的前置性管理,即是施工作业之前的必要管理工作,包括材料进场控制、前期方案预设、前期考察与其他各项准备工作。首先,应当与设计单位、业主单位和材料生产厂家进行沟通,就工程设计方案对施工流程、注意事项、合同内容和材料生产进行讨论和验证,要求生产厂家能够保证构件质量,向设计单位寻求方案讲解,根据设计内容与业主方讨论如何安排施工进度,确保材料安全、施工有序、建设有据。其次,需要做好风险预设工作,即根据行业内装配式建筑的生产经验,拟定施工细节和施工要点,并针对施工要点编制《施工作业指南》或《施工作业要求》,如:某项施工技术的具体使用条件、使用流程、使用注意事项和技术工艺标准,通过详细的说明,奠定有序施工的基础。其三,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要求从事建筑施工的企业必须设计一份风险规避与应急方案,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都能进行修正约束和修正、
应当对施工现场进行优质管控。要根据前期计划安排,落实场地规划任务,安排好塔吊、材料中转、设备维护等多个环节的安排,努力保障现场施工秩序。对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应当反复确认,由于没有专业性的装配式工程保护措施,所以采用保护之前需要经过技术和管理部门一同讨论商议,制定一个稳妥的建筑防护方案。对装配式施工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工作,核心就在于对技术的控制,根据施工常见问题推断,对以下几种技术的使用需要特别控制。吊装建筑构件,要求对构件材料进行标号,并由专人指导安装,吊装过程中远端吊装需要计算塔吊和相关时设备的属性数值,要将安全系数控制在高位点。连接处要求不同施工作业小组分别上报,并对钢筋、套筒等连接设备和关键设备的位置、造型、数量、规格、施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由专人整理之后交施工质量安全监管总办事处,核对施工相关信息无误后,下达准许施工指令,并将资料保存。
现代工程建设尤其需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生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都要依靠人力完成。一方面,是要权利落实管理制度,需要以对传统生产管理为参考,实现由准备至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制度,设立优质监管团队,除了能够在理论上进行监管之外,还应答具备一定的施工能力和施工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细节管理。另一方面,需要监理细化管理机制,即对施工的各个精细化环节进行控制,例如:按照不同的技术和施工流程,将施工过程分为若干个组成,如:塔吊组、拼装组、连接组等,实行组长责任制,并讨论制定专门的施工适量管控制度细则。此外,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制度建设,以现场巡查质检和施工自检制度为主,组建现场督察小组,对施工作业的技术、流程、效果等进行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要求及时更正和弥补。在施工完毕后,快速采取验证措施,通过对施工结果的各种检查,判断施工质量是否达标,例如:使用超声波技术检查墙体组成和稳定性。
装配式建筑的出现与大量推广,是市场需求下的必然趋势,在未来建筑行业中,装配式建筑会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必须要在当前施工过程中,做好经验总结,做到科学合理的管控。在落实管理工作时,需要考虑如何做好事前控制,以防范风险为主,通过预设控制措施和风险预演等办法,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风险应急处理办法,实现事前事中双结合,为施工环节保驾护航。在行业竞争逐步激烈的当下,唯有不断优化管理方法,才能确保施工企业的竞争力,稳固企业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