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蓉,温舒艺,甄 凤,邓子璇
(1.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武汉 430072; 2.五邑大学 政法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3.五邑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4.江西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南昌 330004)
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学的应用分支学科,它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借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手法是个案、小组及社区,其中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具体技术大部分来自咨询心理学。因此,要做好社会工作就必须学好心理学,特别是咨询心理学。许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实务课程,五邑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五邑大学是一所地方二本院校,其社会工作系成立于2012年,该系的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借鉴了南开大学、广东经贸大学等国内几所具有10年以上社工办学经验的高校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模式。该系自成立后,累计为珠三角地区输送了170多位优秀的一线社会工作者,成为该地区重要的一线社工培养机构之一,五邑大学已成为珠三角社工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从五邑大学的情况来看,该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众多研究者认为,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线、灵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既关系到教学基本结构和走向,也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判断”[1],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2]。本研究将分析该课程现有教学目标的优劣,并依据科学设置方法重新设置教学目标。
心理咨询实务也称咨询心理学,它是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理论体系完备,发展日臻成熟,包括心理咨询活动的界定与发展历史、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心理诊断技术、心理咨询的一般流程及各学派的心理咨询技术等内容。该课程属心理学系高年级应用型课程,是心理咨询师的准备性课程。它要求学习者有广泛的心理学知识背景和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其先修课程有《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
五邑大学社会工作系为大三学生开设了心理咨询实务课程,并在前几学期设置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人格心理学》三门基础理论课给予支撑。但是与心理咨询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相比,这三门课的支撑度显然不够。由于缺少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咨询时无法对来访者的心理发展历程与心理特征作出相对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影响咨询效果。总体来看,学生的心理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补充大量的基础知识。再加上心理咨询实务是专业选修课,仅32个课时,包括16个理论课时,16个实践课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现有教材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极其困难,导致教师不得不加快上课节奏,出现了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听课吃力,学习兴趣倍受打击,学习止于理论无法转化为有效技能,教师不得不降低考核标准,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要使课程发挥应有作用,首先必须了解应用市场及培养对象希望社工专业的心理咨询实务具有什么功能?换言之,课程教育总目标应该遵循合意性原则[3]。合意性原则指教学目标能够满足社会、机构及个人需要。这是设置专业课程特别是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总目标的基本原则之一,从实用性角度来看,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为此,在广东省江门市100余家社工机构中选取了其中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6家机构,对机构总干事以心理咨询课程的功能为题进行了焦点小组访谈。访谈发现,几乎所有社工机构均要求一线社工能将心理咨询技能特别是会谈技术运用于社工个案工作,对服务对象的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并合理链接资源为其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并不要求社工们能够独立完成心理咨询。其中一家机构还明确表示,社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链接资源,充分整合并利用资源,在社工机构的资源库中已有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病专科医院心理治疗师,一线社工直接做心理咨询其实超出了工作范围,并不利于社工的自身发展与机构工作的合理安排。
此外,采用自编《心理咨询实务课程期待问卷》对48名选修了心理咨询实务课程的五邑大学社工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都经过两次共5周的专业实习,对一线社工工作有所了解,对掌握何种技能能够有效应对工作有较清晰认识,因而调查结果有较大参考价值。问卷包括选修课程的原因、希望课程提供的内容、理想的理论教学方式、理想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及期望的考核方式5个问题,问题均以选择题的方式呈现,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心理咨询实务课程期待问卷Tab.1 Expectation questionnaire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practice course
调查发现,培养心理咨询能力是学生们选修本课程的最重要原因,有83.3%的学生选择此项,79.2%的学生出于个人兴趣,仅有10.4%的学生是为获得学分而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比例最高的五个项目是心理诊断技术、心理会谈技术、心理咨询步骤、心理咨询关系辨析、个案综合分析,受访者中有90.7%、88.37%、83.72%、76.74%及72.09%的人分别选择了上述内容,而各学派心理咨询疗法、心理咨询意义以及历史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选择比例则相对偏低。排名靠前的五个项目特别是心理诊断技术和心理会谈技术都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功,较易与个案工作对接,实用性强。在教学模式的排序上,学生们最希望的理论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最希望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观看教师与助手的现场模拟咨询+分组轮流扮演咨询师与来访者进行现场模拟。显然,从选修原因、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几个问题的反映情况来看,学生更倾向将心理咨询实务课程定位为基础性实操课程。
综合以上调查及分析,社工专业咨询实务课程的教育总目标应该是:学习者能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功,在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交流、沟通,理解其心声,了解其优势,促使其获得成长。同时,学习者还能对服务对象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与诊断,并链接资源将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或治疗。
课程教育总目标决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课程目标的层层分解及结构化呈现。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咨询实务课程的总目标并非培养专业心理咨询师,而是使学生掌握并在个案工作中熟练运用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如此一来,现有的系统的心理咨询实务课程体系显然大大超过了这个要求,不适应社工专业。再加上课时及学生知识基础的制约,照搬现有学科教学内容已是不智之举。为此,根据新拟定的教育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集体讨论与分析,最后将课程内容缩减为心理咨询的定义与性质、心理咨询理念、心理会谈的参与性技术、心理会谈的影响性技术、个案综合分析技术、心理诊断技术六大项。这六项内容可以梳理为两级知识体系,第一级是6个知识模块,第二级是6个模块下的22个主要知识点。在六项新确定的教学内容中,心理咨询的定义与性质是对心理咨询轮廓的基本描绘,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咨询以及谁可以来做心理咨询。这是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四项是心理咨询的基本功,是在任何心理咨询活动中都应该贯彻的理念或技术。它们是程序性知识,主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具体而言,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心理咨询理念就能够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促使双方彼此信任,进而做出更多的自我表露,有助于学生获得来访者更多的私密信息,对来访者的人格产生更清楚的认识与把握。心理会谈的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则能够让学生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学生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的问题,获得成长。个案诊断技术能够让学生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准确判断来访者的问题类型、严重程度并做出恰当的转介。个案分析技术是心理会谈技术与心理诊断技术的支撑,可以使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逐步形成来访者大概的人格轮廓,问题根源,有助于学生明确会谈方向,并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支撑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支撑关系Tab.2 Suppor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ontents
新梳理出来的教学内容真正成为社工专业心理咨询实务课程教育总目标的载体,能够为实现心理咨询实务教育总目标提供基本保障。
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每个教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行为主义出现以前,教学目标多较模糊、笼统,不好评估与操作。如“通过教学,使得学生理解什么叫心理咨询中的鼓励技术”。在这个教学目标中,“理解”的标准就太过主观,不好把握。怎样算是理解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判断。正如教育学家布卢姆所说:“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应当‘真正理解’,有的教师希望学生‘使知识内化’,也有的教师要学生去‘把握核心或精髓’或‘领会’。他们都是指的同一个东西吗?尤其是,当学生‘真正理解’时,他是怎样做的?当他没有理解时,又是怎么样的?”[4]行为主义出现后,受其影响,许多教育学家认为应该摒弃这种模糊、含混的表述,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可操作、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这样的目标大致包含四个要素:第一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第二是行为,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第三是条件,即行为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第四是标准,即行为完成的质量如何[2]。因而,上述目标可以改为:“学生能够在随机给定的心理咨询视频中,识别其中使用到的鼓励技术,准确率达到80%。”这一目标中,学生是行为主体;识别鼓励技术是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随机给定的心理咨询视频是行为条件;准确率80%是行为完成的质量。显然,这个表述相较上一表述更加明晰,对学生及学生评价也有更强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教学目标设置的可观察性原则。
但是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这个目标依然存在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修改前的“理解”与修改后的“识别”并不完全对等。理解是层次性的概念,如果分解成行为,可以包括“转化……”、“解释……”、“识别……”、“评价……”等,识别只是单维概念,能够准确做出识别行为并不意味着完全达到了理解的程度。为此,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高等院校考试专业委员会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区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将这六个层次再分别细分,如与理解对应的“领会”就被细分为“转化、解释和推断”。“教师可以用分类学来确定‘理解’所指的是哪几种意思。假如是指学生充分认识到用来叙述某种情境或现象的术语,与最初用来叙述这种情境所使用的术语可以有一些不同,那么它就属分类学上的‘转化’这个类别。较深入的‘理解’,反映在分类学里,便是高一级的‘解释’,即要求学生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和说明某种现象。分类学中还有其他级别可供教师用来表明更深入的‘理解’。”[4]这种层次性目标的设置使得教学目标更具体、细致,且对后续的课程考核更具指导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标准自公开之后就成为设置教学目标的第一原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应用。这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自由选择适当的目标层次的目标设置被称为目标设置的层次性原则。据此,可以把“通过教学,使得学生理解什么叫心理咨询中的鼓励技术”修改为:A.学生领会心理咨询中的鼓励技术。B.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说出什么叫心理咨询中的鼓励技术。C.学生能够在给定的心理咨询视频中识别其中使用到的鼓励技术,准确率达到80%。D.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说出心理咨询中的鼓励技术与生活中的鼓励的异同。
除可观察与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还应符合合意性与可行性的原则。合意性原则主要运用于设置课程教学总目标,我们在设置心理咨询实务课程目标时对社工机构总干事进行了访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就是基于这个原则。可行性原则指教学目标设定适宜,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实现[3]。如果教学目标太过高远以至无法实现就不应设定。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咨询视频,对其中的鼓励技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个目标虽然能够满足可观察、层次性、合意性的原则,但由于需要学生自己拍摄咨询视频,这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显然该目标不符合可行性原则,不应设定。
此外,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符合结构性原则。知识点与知识点间存在内在联系,并非割裂、彼此孤立。不了解这些联系不足以真正掌握知识,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如心理咨询中的鼓励技术,鼓励是心理会谈技术中的一项参与性技术,指的是咨询师在对话中通过简单的口头言语或肢体语言鼓励来访者以达到建立或巩固良好咨询关系,使来访者消除不安,更深入挖掘自我的目的,鼓励还可以帮助咨询师收集到更多的资料。在实际咨询活动中发现,鼓励与心理咨询理念特别是其中的“尊重”关系密切,要真正做到鼓励必须以尊重为基础,只有尊重对方,不在道德或其他方面蔑视对方、批判对方,承认对方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认可对方的感受、价值具有意义才可能真诚地鼓励对方,使对方感受到来自咨询师的支持。因此,在设置目标时如果放弃了鼓励与尊重间的关系,即使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也会使得其所掌握的鼓励只是一个形式化的概念。
综上所述,设置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可观察性、层次性、合意性、可行性以及结构性的原则。具体而言,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应首先遵循合意性原则制订教学总目标,其次在研究分析各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遵循层次性原则制订粗略的层级性目标,然后依据可观察原则及可行性原则对层级目标进行调整,初步确定知识点的具体目标,最后依据结构性原则,在明确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增加设置具有联系性的教学目标。
此前,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合意性原则,调查了社工机构及学生的需求,明确了课程教育总目标、确定了教学内容,为设置结构化的教学目标作好了准备。为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保证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采用了集体讨论的方式。讨论组包括两位课程教师、两位一线心理咨询师、两位刚修完本课程的社工专业大三学生、两位拟选修本课程的社工专业大二学生。
在开始设置具体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时,考虑到上位知识的教学目标应是下位知识教学目标的综合,而非简单相加,因而设置目标还应特别关注上下位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融合与运用。因此,在设置上位知识的目标之前,还应对下位知识及上下位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充分了解。在全局把握课程教育总目标的前提下,从下至上进行目标设置,即在课程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先从单个知识点入手,设定知识点目标。知识点目标设定结束后再设置上位知识模块的教学目标。在数个同位知识点间,则根据各自在实际咨询过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设置目标。
以参与性会谈技术为例,参与性会谈技术是一个大的知识模块,包括倾听、鼓励、重复、具体化、提问、情感反应与内容反应七个具体知识点。先根据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提出的层次性原则粗略设置各知识点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包括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然后遵循可观察性、可行性原则对初设定的层次目标进行讨论、调整,设定了可观察且可行性高的层级性目标。最后,根据结构性原则,充分考虑该知识点与先修知识点间的内在关系及经验性联系,在“综合”水平上设置了一系列教学目标。所谓经验性联系是指基本未在教材中提及,无关对错,由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自行领悟的联系,不同的领悟会造就不同的咨询风格,设置与此相关的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并获得知识点间的经验性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鼓励技术为例,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如表3所示。
表3 鼓励技术的教学目标一览表Tab.3 Lis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of encouraging technology
在设定完各知识点目标后,开始设置模块目标。知识模块较下位知识点而言抽象程度更高,它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具有可分解的内部结构,因而进行目标设置时除了整合下位知识目标外,还应考虑模块内部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该模块与先修模块间的关系,在教学目标中也体现知识点间的结构与联系。以参与性技术模块为例,首先遵循布卢姆教学目标层次粗略设置六个层次性目标,然后根据可行性原则、可观察原则对初设目标进行调整与修订。随后,讨论组分析并讨论了参与性技术与其他技术间的关系,明确了参与性技术与咨询理念密切相关,且参与性技术下设的七项具体技术之间存在结构性关系,因而,讨论组遵循结构性原则对分析、综合两个层级目标进行二次调整,设置目标如表4所示。
表4 参与性技术的教学目标一览表Tab.4 Teaching objectives of participatory technology
至此,心理咨询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已全部设置完成。教学目标包括第一级教学总目标、第二级知识模块目标以及第三级知识点目标。三级目标层层展开,组成了一个具有较强内部逻辑,主旨清晰的结构化目标体系。所有目标均围绕教学总目标——学习者能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功,在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交流、沟通,理解其心声,了解其优势,促使其获得成长。同时,学习者还能对服务对象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与诊断,并链接资源将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或治疗。二级目标是一级目标的具体化呈现,三级目标又是二级目标的具体化呈现。这一教学目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可观察性、层次性及结构性的特点,能够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明确指引,为课程考核提供依据。同时,该目标的合意性也保证了课程教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培养应用型社工人才提供支撑。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引和方向,直接关系到教学技术的选择,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课程教学应该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如果不考虑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只是一味地追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那么学生可能无法适应教学,即使个别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全体学生的培养来说也是失败的。因而在设置教学目标前,教师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为设置教学目标找到依据。具体来说,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考虑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与功能,对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所取舍,确定具体教学内容,再以此为依据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层次地设置本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并非孤立存在,同一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组成一定结构。对某些课程而言,知识间的联系才是整个学科体系的重点,只有掌握了这些联系,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因而,教学目标应该体现这些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理性的思维方式。为此,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根据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综合程度的高低等顺序设置教学目标。如在设置咨询实务目标时,按照知识的上下位结构,先设置知识点目标,再设置知识模块目标,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综合性更强的知识,避免对这一知识的某些要求有所遗漏。另一方面,在设置知识点目标时,应该考虑到这个知识点与先修知识点或知识模块间的关系,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考虑启发学生探索这些关系,形成自己的理解。如在鼓励技术的教学目标中,设置了“60%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说出鼓励技术与各心理咨询理念的关系”这一目标。鼓励与心理咨询理念的关系并没有标准答案,通过这样的目标设置,可以促使教师寻找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知识间的联系,而学生的思考能够帮助其对知识间的关系形成自己的理解,建立牢固、稳定的知识结构。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目标设置的五个原则,但也应该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例如,咨询实务课程中的知识模块,这类知识的综合程度较高,很难遵循可观察原则,综合程度越高,知识内部的联系就越多且越重要。这种联系的掌握一方面表现为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外显行为上的改变。虽然外显行为的变化可以设置为可观察的目标,但是通过这些目标依然难以判断是学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真的发生了变化,还是由于不断练习达到的自动化反应。因而,面对这样的知识点,除了要设置操作行为的目标外,还应该设置体现内在心理变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