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伟
(山东省济南市济南泉康食品配料有限公司)
目前市场上的乳酸菌饮料,均以动物蛋白(牛乳)为基础,风味同质化严重。而双蛋白发酵褐色乳酸菌饮料含有植物蛋白和乳蛋白,既可调整人体肠道菌群,又为人体提供均衡蛋白[1]。但是由于植物蛋白与乳蛋白性质存在一定差异,两者在产品体系中难以形成相互融合的整体,会使产品出现析水、絮凝、分层、沉淀等现象[2]。本试验对双蛋白发酵褐色乳酸菌饮料的配方、工艺和稳定剂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以为该饮料的生产研究提供借鉴。
(1)材料与试剂
速溶豆粉、全脂奶粉、葡萄糖、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黄原胶、双乙酰酒石酸单甘脂、三聚磷酸钠、柠檬酸钠。
(2)仪器与设备
电子天平、高压均质机、单相串激电动机、pH计、搅拌器、旋转粘度计、离心分离机、折光仪、恒温箱、超净台、稳定性分析仪AGS、超高温杀菌机。
发酵基液的制备→化料→降温→调酸、定容、调香→升温均质→杀菌、灌装→成品。
(1)发酵基料的制备
脱脂奶粉和速溶豆粉水合还原混合,加入8%葡萄糖,50~55 ℃、20 Mpa条件下均质,加热至95 ℃褐变2.5 h,冷却至42 ℃接种乳酸菌。发酵结束后破乳搅拌10 min,冷藏后熟,20 Mpa均质。
(2)化料
将稳定剂和白糖用80~85 ℃水高速剪切溶解 10 min,充分溶解后降温到30 ℃以下待用。
(3)调酸、定容、调香
将稳定剂和基料混合搅拌均匀,再将适宜的柠檬酸溶液,缓慢加入料液中,调整pH值至4.1~4.3,混匀定容,调香。
(4)均质
将调配好的料液加热到55 ℃左右,均质,压力控制在20~25 Mpa。
(5)灭菌、灌装
将料液在121 ℃,15 s条件下超高温瞬时杀菌,灌装。
(1)理化指标的测定
黏度测定。样品制备24 h后,用粘度计测定,记录2 min的黏度结果。
表1 观察评价分数标准
离心沉淀率的测定。在离心管中,准确加入样品10.0 mL,在3 000 r/min 条件下离心10 min,倒出上清液,准确称取沉淀物重量,利用公式1计算沉淀率。L
沉淀率可以作为稳定剂稳定效果的参考指标。
(2)稳定性动力学指数值的测定
稳定性动力学指数值采用稳定性分析仪AGS进行测定。
(3)感观品评
产品观察评价的具体评分方法如表1所示。
(1)牛乳蛋白和大豆蛋白比例对产品的影响
分别选取牛乳蛋白与大豆蛋白组成比例为3∶1、2∶1、1∶1、1∶2和1∶3的样品,研究牛乳蛋白与大豆蛋白组成比例对产品口感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蛋白比例的升高,产品的黏度增大,当二者比例超过1∶2后,产品黏度增大,有豆腥味;随着大豆蛋白比例的增高,产品口感及风味均变差。综合以上,确定比例为1∶1为最佳。
(2)褐变强度对产品的影响
褐变强度参数包括温度和时间。将温度与时间进行组合,温度分别为90 ℃、95 ℃、98℃,时间为2.5 h。随着温度的提高,产品离心沉淀率增大,且观察评价分数降低,但温度低会导致产品颜色不佳,焦香味不足。因此,综合以上,确定褐变强度的温度为95 ℃,时间为2.5 h。
(3)CMC-Na用量对产品的影响
分别添加0.40%、0.45%、0.50%、0.55%的CMC-Na,分析其对产品体系的稳定性影响。随着CMC-Na用量的增加,产品黏度呈上升趋势,离心沉淀率下降,说明CMC-Na对产品的稳定作用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变大。但仅使用CMCNa时,产品的稳定性不佳,考虑成本,优选CMC-Na用量为0.50%,在此基础上与其他胶体进行复配。
(4)CMC-Na与黄原胶复配用量对产品的影响
当CMC-Na 量为0.50%,分别采用用量为0.1 0%、0.15%、0.20%、0.25%的黄原胶复合使用,分析其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增加黄原胶用量,产品的黏度升高,离心沉淀率有一定的变化,结合观察评价分数,黄原胶用量高于0.15%时,没有明显改善产品稳定性。综合以上结果,在CMC-Na的用量为0.50%的基础上,确定黄原胶的用量为0.10%。
(5)稳定性分析仪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采用确定好的工艺和方案,生产蛋白含量为1.0%的双蛋白发酵饮料,用稳定性分析仪分析稳定性。稳定性动力学曲线的计算见公式2。
根据公式2可知,测出值与参考值的差值越大,稳定性系数的值越大,系统越不稳定。与市场上500 个知名乳酸菌样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样品的整体、底部、中部和顶部稳定性指数值比数据库中50%样品稳定性指数值低。因此,该样品顶部无明显析水,底部无明显沉淀,稳定性正常。
由上述试验可知,最佳发酵基料参数为大豆蛋白和牛乳蛋白比例=1∶1,褐变强度为95 ℃,2.5 h。当CMC-Na用量0.50%、黄原胶用量0.10%时,稳定性最佳。制备的饮料经稳定性分析仪测定,24 h整体动力学指数为0.4,与市场上的500 种植物蛋白饮料的稳定性进行对比,样品底部无明显析水,顶部无明显析水,稳定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