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磊 王涛
1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地铁运营技术研发中心 北京 102208
2知识产权出版社有线责任公司 北京 100088
地铁即地下铁道的简称,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命脉,具有缓解拥堵、高效、高密度、高运量的特点。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2018年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高峰客流量》,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最成熟的城市,其高峰客流量最大值分别为6.06万人次/小时、5.84万人次/小时、6.43万人次/小时。该数据除了反映地铁的拥挤程度外,也说明地铁的危险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事故,施救难度极大。
本文将从专利文献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地铁安全防灾方面的专利布局情况,挖掘新技术,提供安全防灾新思路[1]。
本文使用的专利数据来源于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利数据检索平台www.cnipr.com,专利申请类型包含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数据截止时间为公开(公告)日在2019年8月31日之前。
本文根据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内容,结合本领域的常规分类,划分为应急预防、应急措施及装置两大类。
图1 城市轨道交通防灾应急技术中国专利申请趋势
CNIPR数据显示,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防灾应急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起步较早,在经过20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后,2009年起年度专利申请开始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状态,2017年申请量达到峰值。纵观我国地铁发展历史,1971年中国首条地铁线北京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以来,截至目前已有39个城市先后开通地铁线路,总里程近4600公里,尤其是近十年中国地铁建设更是进入了快车道。
城市轨道交通防灾应急技术领域专利申请以独立申请为主,占比超过90%。近200家企业实施了专利布局,并且企业专利申请总量远高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证明该领域具备一定的产业化基础,并且尝试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从而提高创新起点、突破创新瓶颈。
分析企业所属行业信息发现,制造业、勘察设计类企业是专利申请的主体,地铁运营类企业在该领域申请专利不足10件。
该领域TOP10申请人中仅包含2家企业(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排名前三位的申请人均为高校/科研机构(天津大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应急预防是当前专利布局的重点方向,应急处置流程方面的相关布局较少。根据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内容,结合本领域的常规分类。本文划分为应急预防、应急措施及装置两大类,从专利分布情况来看,当前本领域申请人更倾向于在应急预防领域进行创新和布局。进一步来看,包含火灾报警、闭路电视监控、毒气探测等在内的预警监控设施,以及包含排烟装置、灭火装置等在内的应急装置/方法是本领域布局的重点。其次,对于防护装置/设施、安防设施、应急疏散、试验/模型/演习也进行了一定的专利布局[2]。
(2)不断探索机器人、无人机等先进救援装置,降低施救难度。针对消防车不易到达失火地点施救问题,不断研究新的救援装置提高救援效果。例如大连交通大学、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等申请人开始布局救援/逃生机器人技术,长安大学布局地铁火灾自动检测及处理的无人直升机。
(3)基于无人驾驶列车的应急装置、多样化设计等技术成为当前专利布局的热点方向。2018年以来,开始布局无人驾驶列车逃生门解锁控制装置、综合烟雾传感器、应急灯带、报警器、摄像头、抽风机等设备的报警疏散系统,加宽逃生门尺寸等方向。2018年以来,加大布局通风布局模式的多样化设计,综合利用不同抽风机的工作状态,达到提升排烟效果、人员疏散的目的。
国外申请人来华布局活跃度较低,美国申请人艾戈·K·科特里阿申请了一种提供一种灭火系统,它采用氧浓度低于16%的灭火组合物,以便当释放时它造成一种氧浓度介于10%~16%的可呼吸灭火气氛,其中还可加入二氧化碳。日本能美防灾株式会社、尼塔恩株式会社,德国西门子公司等积极在中国市场布局火灾报警、探测装置。针对中国本土申请人布局的重点技术,国外申请人尚未在中国实施布局,中国本土申请人在本国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本国申请人[3]。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诸多安全隐患,预警监控、应急措施、安防设施等方面的布局是预防和遏制灾害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