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宋词的审美鉴赏

2020-01-16 07:40贺燕妮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9期
关键词:柳永宋词李清照

贺燕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收录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等人的词作共8篇,分别是:《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和《醉花阴》等。这些词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集萃,同时又是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的统一。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要从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等几个方面循序渐进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以强化对宋词的鉴赏。

一、 置身其中,感悟意境美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是我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特有概念。而宋词作为诗歌体裁的一种,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式荷载着诗人的思想与心灵世界。一般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心灵的感触和外界的接受必须统一起来,而经过心灵化之

教学实践证明,在使学生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之后,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把握词的意象。因为在词的创作中,意境创造的前提是意象的设置,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只有了解了词的意象的层面,然后以此为指导,才能好好地品味词作的意境美。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景象情感,意境开阔博大,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波涛汹涌的的壮观场面,大气磅礴,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和传神。“江山如画”是全篇写景的总括之句,呈现了一幅壮大阔远的画面。

二、心灵感融,体会情感美

我们知道,词源于唐,成型于晚唐五代,大盛于宋。最初主要抒写男女相思爱恋,词调主要是委婉的,至宋柳永、苏轼等人后词境逐步开拓,领域不断扩大,情感更加丰富。宋词寄寓着先人的相思爱恋、希冀情懷、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雨霖铃》是抒写柳永在汴京与恋人分别时候的离愁别恨。写当时场景,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寥寥几笔,举重若轻,去繁从简,传神地勾勒出情人分手时一刹那内心的万千愁绪。“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点出离别的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捕捉“月西沉、天将晓”的景色,借物抒情;“杨柳岸”使人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其杨柳依依,别情绵绵。这是以画论词,从中可看出其“词中有画”,大胆泼墨,反复渲染,前后照应,委婉自如。例如李清照《醉花阴》,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归结为一个“瘦”字。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叠加的镜头:一方是秋风摇曳着的萧瑟羸弱的菊花,一方是愁云满面的思妇。这两者情景交融,凄苦愁郁的情感的跃然纸上。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和形象的体现。可以说,“情深深,愁浓浓”,结合巧妙,相得益彰。

三、 辨明格律,品味语言美

词与音乐密切联系着的,最早是带乐演唱的,犹如今天的流行歌曲。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成为一种富有歌唱性和音乐美的文学体裁。仅以李清照《声声慢》词为例,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是特别讲究的,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等,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等,都是叠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七组共十四个叠字。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而这首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用淡、敌他、堆等舌声共十六字,用乍、时等齿声共四十一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最后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声、齿声互相交错,这应该是有意地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情感,表达词人忧郁愁苦的心情。听来具有声调美,充分表现了乐章的特色,也将词作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深入挖掘,了解文化背景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孟子首先提出“知人论世”之说。我们在研读作品的过程中,要想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必须对其人其事、文化背景要有深入的了解。一要分析文化典故。一些词由于大量用典,只有首先了解典故渊源,方能更加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柳永宋词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点绛唇
如梦令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柳永的词
一个人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