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芳
教育是什么?教师该是怎样?
教师如同蜜蜂一般永不停息:完善的教学设计?全批全改的学生作业?事无巨细的分析?好像我们一直茫然,一直在追问。 “教育,需要像那只在窗户玻璃上嗡嗡乱撞的蜜蜂一样,找到旁边开着的窗户。看似旁门,却是正道”(杨东 《旁门正道》)
在《旁门正道》中,杨东老师举了一个课例:
一个美国初中语文给学生布置了作文任务,题目是:记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两天后,学生的作文交起来了。老师惊奇的发现,一个学生的作文很特别,全篇作文就一句话:“由于天下雨,这场精彩的足球比赛不得不延迟举行。
老师把这次作文的最高分给了这位“最偷懒的学生“。
在中国老师眼里,作文练习,只有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作文技能技巧,那才算实现了教学目标。美国老师认为,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发展远远比作文技能本身更为重要。
美国的课堂,他们可能会故意给学生传授错误的知识,可能会让学生尝尿,我们的课堂是让学生追求正确答案的过程。雪化了是什么?答案只能是水,而诗意盎然的“春天“只能被我们打上一個无情的“×”。常有这样的场景出现:这个选择题的答案是什么?学生看着你的脸回答“A”,当我们不语时 ,学生很会报出一个“B”,用迟疑的语气再问一下,是“B”吗?“C”,学生这时的答案是异口同声的……,一个只有唯一答案的选择题,因为老师的迟疑,学生可以给出四个答案。这是被我们“驯化”的学生,他们回答问题,不是从自己的判断,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而是揣摩教师所想要的答案。我们追求的教育是要求学生适应的“标准化教育”,而不是适应“永远差异的学生的教育”。
教育不一定是坐的端端正正,不一定是课堂上整整齐齐的回答,不一定是试卷上标准无误的答案。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有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回国后写下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经病入膏肓。而作为互访的美国使团也有一份报告,结论是:那干过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两个使团得出同样一个结论是:再过二十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的甩在后面。
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的教育依然是我们崇拜的对象,生机无限,中国并未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将把美国远远的甩在后面。
我们的教育需要变革,需要找到一扇“旁门”,找到符合学校、学生差异化的路径和方法,只要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这就是我们的正道。
旁门亦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