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丹
摘 要:文章从“新学堂歌”与学科交叉法的概念入手,以“新学堂歌”与其他四门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为突破口,阐述了学科交叉法在“新学堂歌”文化传承中的必要性,以及课题组实施学科交叉教学模式的体会,旨在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进行到底。
关键词:学科交叉法;“新学堂歌”;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8-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2-0063-02
一、学科交叉法在“新学堂歌”文化传承中的必要性
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在当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中,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在古稀之年毅然放弃了全部工作,专心投入中国古代诗词曲谱的创作中。她将世代流传的经典古诗词、格言和古训选为歌词,并搭配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谱写而成的一类古诗新曲的音乐作品,被称作“新学堂歌”。
一提到“新学堂歌”,人们自然会想到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在中国各地新式学堂中流行的一些校园歌曲。这些歌曲大多选用外国曲调来填配中文歌词,采用简谱记谱,是那个年代学子们喜爱的流行歌曲,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学堂歌”与学堂乐歌虽然有许多差别,但在音乐文化上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脱于“学歌”形式的音乐创作,并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遥相呼应。“新学堂歌”虽是写给学生的歌,却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担当起唤醒我国大众觉醒的时代文艺角色。因此,“新学堂歌”是对学堂乐歌的一种精神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某一领域的研究,而是在各个学科之间展开了跨学科研究或跨领域研究。那么,跨学科研究法究竟是什么呢?
跨学科研究法是指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叫“交叉研究法”。它使联系紧密的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学科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逐渐融合、统一的局面。
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教师,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辉煌。为此,我们可以将学科交叉研究法应用到“新学堂歌”的文化传承中,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还有利于我国国民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学科交叉法在“新学堂歌”文化传承中的实际应用
“新学堂歌”是极具艺术魅力的教学内容,它与音乐、语文、思政、体育等学科均有着紧密联系。高职教师要找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关点和衔接点,充分发挥学科交叉法在“新学堂歌”的文化传承中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为高职音乐教育服务。
(一)新学堂歌与音乐课
音乐课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新学堂歌”是古诗新唱的流行方式,将它融入音乐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以挑选一些脍炙人口的“新学堂歌”作为教学主题。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为例,这首诗被后人谱成了多个版本的歌曲,其中有两个版本最著名:一首由谷建芬老师作曲,另一首由戴晓飞老师作曲。这两首歌曲歌词相同,曲调不同,但都把诗人眼中那清新优美、恬淡幽静的山水秋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除了要带领学生熟悉乐谱、分析调性及曲式结构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聆听中体会诗人寄托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通过分析,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加深刻,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合唱课上,教师也可以把“新学堂歌”纳入合唱排练计划中。“新学堂歌”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尚的流行音乐元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音乐基础课上,教师可以把“新学堂歌”的部分曲谱作为视唱或视奏谱例,让学生反复进行唱谱练习与节奏训练,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视奏能力;也可以选择结构类型不同的歌曲,让学生分析调式、调性或曲式结构,以此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
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地布置音乐作业,如让学生根据“新学堂歌”的曲调自创舞蹈律动,或把它改编成器乐曲并用自己擅长的乐器进行展示,或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另谱新曲等。这些音乐尝试让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带给了他们快乐与自信,也体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新学堂歌与语文课
“新学堂歌”与语文课的血缘关系最为亲近,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找到学科之间的知识共鸣点,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实施交叉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我们把“新学堂歌”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学堂乐歌篇,代表作有《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二是田园风情篇,代表作有《江南》《咏鹅》《元日》等;三是亲情友情篇,代表作有《回乡偶书》《别董大》《黄鹤楼》等;四是成才励志篇,代表作有《竹石》《悯农》《晓窗》等。这些作品覆盖面广、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是能够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出发点。课题组曾以《黄鹤楼》为主题进行过一次教学尝试,教学效果令人欣慰。黄鹤楼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吸引着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他们登楼游览,吟诗作赋,把酒言欢,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它在书画、歌曲、话剧、交响乐和相声等文艺形式中均担任过主角,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在以《黄鹤楼》为主题的众多作品中,有两首歌曲令人印象深刻:一首是由唐代诗人崔颢作词,谷建芬老师作曲的;另一首是由当代文人潘家华作词,孟庆云老师作曲的。崔颢所作的《黄鹤楼》堪称千古绝唱,既符合古体诗的句法,又体现了律诗的章法,在艺术上出神入化;潘家华所作的《黄鹤楼》感情真挚、意境奇特,字里行间飽含着鲜活的生命力,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虽然这两首歌的曲调结构不同,但主题内容相同,他们都用唯美的文字与优雅的旋律表达了自己思念故土、赞美家乡的真情实感。歌曲在语言上的平仄押韵、抑扬顿挫与音乐的旋律节奏、情感表现如水乳般完美融合,既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又深化了音乐课的思想内涵。课堂上除了图片展示与音乐欣赏外,学生们还用普通话与家乡话分别朗读歌词,那浓厚的乡音乡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倍感温暖。
(三)新学堂歌与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之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为了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将思政课与音乐课交叉进行教学。虽然思政课与音乐课的知识体系不同,但它们都肩负着育人的责任,都有入理和走心的特质。思政课以理为主,音乐课以情为主。
课题组在教学中把“新学堂歌”与思政课紧密联系起来,并在“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个专题中,以学生熟悉的竹与梅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竹石》与《红梅赞》这两首歌曲。前者歌词简洁明快,曲调坚定有力,赞美了竹子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高贵品质;后者歌词规整洗练,曲调婉转优美,讴歌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美好愿望。
竹与梅具有傲风霜、耐严寒的特点,写意了中国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高贵品格。通过讲解与欣赏,竹与梅塑造的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使学生肃然起敬,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见,音乐课与思政课的交叉教学模式,不仅能赋予思政课真挚的情感色彩,还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四)新学堂歌与体育课
人们常说,“文体不分家”。音乐与体育的关系亲如兄弟,音乐在体育教学中随处可见,是体育课中重要的教学工具。
由于高职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9岁左右,年轻活泼的他们比较喜欢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音乐,而体育舞蹈则兼具舞姿优美与节奏明快的特点,因此将音乐和体育舞蹈交叉进行教学,既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形体动作,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音乐的时长、情绪等因素。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旋律欢快、节奏感强的“新学堂歌”曲目与体育舞蹈交叉进行律动教学。
体育舞蹈借助音乐的节奏韵律,能够激发舞者的灵感,使人体的各个肢体相互协调配合;“新学堂歌”借助体育舞蹈这种肢体语言进行教学,能够使国学经典得到快速普及与传播。“新学堂歌”与体育舞蹈的交叉律动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在实践中愉悦心情、陶冶情操。
三、结语
“新学堂歌”自诞生以来,就陆续走进多所高校并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还在当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中贡献卓著。为此,高职教师要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作为行动指南,不仅要充分认识到“新学堂歌”的教学价值,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它与所有课程之间的衔接点,充分发挥学科交叉法在“新学堂歌”的文化传承中的优势,使“新学堂歌”的文化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陸肖乐,颜筱红.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学理论,2014(29):7-8.
[2]竹安珉.公共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6):21-22.
[3]姜朝晖.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方向和新路径——兼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重庆高教研究,2019,7(4):53-63.
[4]贺武华,张云霞,杨小芳.“课程思政”育人方式转变应处理好三对关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6):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