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挥
一直以为,说课是独立于教学设计(教案、上课说明)而推出来的一种教研形式,应与教学设计区别开来。
说课与教学设计有本质不同:说课是议论文,教学设计是叙述文、说明文。说课重点是回答“为什么”,解释做的理由,基于这个理由的做。教学设计主要是回答“怎么办”,即怎么去做,构想、思路、板块、环节、步骤等。
既然是议论文,就得有论点、论据、结论。既然是议论文,说课的核心就得是解说、分析,说清行动的逻辑。
然而,现在的说课,可能是基于在没有现场的条件下还要能估摸出现场的情况的考虑,似乎变异为“裸教”的另一种说法了。也就是没有学生在场的上课展示,甚至沦为十几分钟的微课,性质是课堂教学。而且不同的学科对说课的理解和做法也不一样。有的像是微课,有的又像是教学片段,还有的可以理解为对教学设计的解说、介绍或说明。至于语文学科,很多情况下等同于某篇课文某一个教学点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没有“为什么”这一核心内容,实际成了一项假拟有学生的上课活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课。
这就让人很困惑,十几分钟的课、微课,这也都是课,而说课虽名义上叫课,但本质上,归根结底不是课,是解说,是行动逻辑的阐释。
到底怎么来理解说课?实际会有很多因素的变通,但不管怎样,万变还是不离其宗,不离其本:说课应该是集中展现说课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智慧、教材分析、课堂组织、教学处理、思维逻辑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教研方式。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对于语文说课笔者有如下一些策略性的思考。
一、内容
即说什么。这是说之前首先要思考好的,它决定了后面的一切。
说课既然是“议论文”。说课者最好是要懂得一点作文章的道理,尤其是议论文的写法和技法,自觉拿写文章的道理去理解和类比说课。说课犹如写文章,写文章,起承转合有讲究,这个讲究也就是说课的讲究,就是对说课的启发。
说课,其实就是说清一个逻辑关联,就是完成一篇思路架构由“教学解读+基于这个解读的教学设计”两部分构成的议论文。核心就是讲清这两部分的关联,阐述好这个逻辑。
如果要浓缩成6个字就是:为什么?怎么办?
明确这样一篇议论文该怎么写,也就知道说课该怎么说了。
故说课的落点在说理。
说课,可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材、教学设计、处理、策略、方法、流程、环节和步骤等等。归根结底还是要说清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这是说课的前提和基础。
当然这么多要素,就需要做出选择。如何选择?为了让说课的内容精当、适切,说课前不妨先作“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一下,你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何为说课的换位思考?有说课者必有听课者,听课者是来审视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你的对立面。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立方思考问题:一个听课者最感兴趣、最愿意听的是什么?最期盼、最在意的是什么?最能吸引听课者眼球的是什么?听者不太在意的又是什么?容易忽略的是什么?思考好了,想明白了再说课,思考的结论是什么我们就针对这个结论说什么,这就是说课前的“换位思考”。有了这个换位思考就不难明确适切的说课内容了。
如果是上课型、教学型的说课,备说课就还要备出现场内容,说的时候要说出现场感。要心中有学生,说出有学生的效果,要让听课者感觉到学生的存在。上课要素要齐全。
二、策略
一堆东西,一通言说,如果精华淹没在滔滔不绝的发言里,那绝对不是一个好策略。说课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实战策略?
1.说课要多作压缩和聚焦动作
应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汇聚精华元素:闪光点、亮点、创意元。把说课过程变成一个精华集中释放和呈现的过程。
从信息接收者也就是听课者的角度来说,在听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说的闪光点都会转化成听的一个加分点,多一个闪光点就多一份肯定;任何一个闪光动作都会给整体加分,都会让整个活动获益。
要浓缩,策略上,切入角度就要小、巧。小切入大统贯,这样才能简练、浓缩。小又还要能统贯,这就又必须考虑一个贯串问题,有勾连才行。举一纲而提全目,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问问出一连串,一说说出一大片。
要浓缩,就要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有取舍,突出重点。取舍是说课的最高智慧,同样的内容,取舍处理不同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说课有些程序性的东西,比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教学评价等,怎么處理?如若这些已经融入在了教学分析里,那就不需要特意去走程序。不要让沉甸甸的干货、精华也就是文本分析淹没在程序性的交代中,程序上的说明要有,但不是你平均用力的理由,不是你牺牲突出干货和精华的理由。应景的东西归于应景,直奔主题时应毫不犹豫地直奔主题。
要浓缩,就要多晒干货,忌有意无意灌水,忌重心、落点转移。干货,沉甸甸的东西,脱水的东西,含金量高,它是说课的“核心竞争力”。其他做得再好,没了这个“核心竞争力”,最终也是无用功。这里你需要来个追问,梳理自己的思路:说课里,技术含量高的是什么?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效果预测?流程和步骤?还是教学策略?教学分析?教学处理?特色亮点?哪个技术含量高就多说哪个,突出哪个。
说课最能体现水平,最难以抄袭、借鉴、网摘、搜索、复制得来的是什么?想透并以此作出说课内容的取舍。
2.按照传播学原理和规律说课
说课本质上也是说话,所以说课人还要懂得说话艺术。内容好还要把它组织好,说好。说话中听,让人印象深刻,这里面是有讲究的。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好是一回事,讲好是另一回事。同理,说课不仅要文案好,还要把它说好。记住,说课就是“说”好你的课。
听众传播心理有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边听便过滤,过滤掉那些被听者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听话不可能像记笔记或录音机一样,什么都装进耳朵,人的记忆力有限,信息接收会有饱和现象。一定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接收信息饱和的时候,就会拒收,就会出现接收疲劳。完整的信息流流经听者的大脑是会被自动裁割截取的,不会所说的内容都完整地留在听众的大脑里。你说出的是信息流,听众接收的是精华、选段、碎片。你滔滔不绝,听众可能滤得只剩点滴。说话人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说话人很在意的信息实际上听话人却根本没上心。这种错位提醒我们说话要顺应接收规律。
过滤现象和饱和现象给说课的启发和提示是什么?说话一定要简练、干净,一语中的。绝不拖泥带水,名词术语堆砌,话语轰炸,旁逸斜出。说话要捡好的说,挑精华说,说走心的话!还有,好话不要放到一起说,一气说掉,要分散到各个地方说,让听课者能缓过劲来、缓过神来接收。
說课不是大说、特说。恰恰相反,是少说、精说、简说、新说、突出重点地说。这样的话才能使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话才能吸引人、引发人注意。说一句突出的话比说一百句泛泛的、大众的、平铺直叙的话更顶用。
中国有个很出名的演讲,罗振宇跨年演讲,要连办20年。每次演讲时常超过4小时,极具冲击力,很是震撼。演讲一出总会让人津津乐道好一阵子,回味好长一段时间。演讲用到的标题、词汇会让人经久难忘。其实他的演讲就是少说、精说、简说、新说、突出重点地说的成功经典范例。
在这个信息泛滥、信息过载的时代,说话要给人冲击力很不容易。要给人以冲击力应该怎么办?罗振宇的回答是凝练关键词说话,不要长篇累牍。借鉴广告方式说话,让说话有点广告意味。
要少说、精说、简说、新说、重说,又要保证信息说到,就得有要点意识、关键词意识、汇聚意识。突出中心,牢牢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反复强调。无论怎样渲染,最后都要归到一个点上,一个地方。曾仕强的演讲《中国人的语言艺术就是只讲“妥当话”》就体现出了这样的说话艺术——说妥当的话。说话始终不离中心。
围绕中心说话如此重要,那如何判别自己说话是不是围绕中心?很简单,一个比较直观的检测办法,就是看你的话能不能让人很容易归结出关键词,或你说出的一大堆话是不是很容易让人做笔记。
围绕中心说话必致说话简练。简练是说话的要义。罗振宇将连办20年的跨年演讲,据说每场演讲,一大群精英要演练打磨好几百遍,打磨的方向就是精练。简练是至道。套用人们评论周润发用到的一句话“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和简”,放在说课上,说课说到极致也一定是素和简。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所以,说课,一定要不说废话,删繁就简,砍掉一切外在的、多余的东西。只留下干货,沉淀干货,突出干货。
三、方式
最重要的不是好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好内容看起来更好。
“说课也是一门说话艺术”,决定了说课要注重说话的技巧。说话艺术的追求包括:语言声音的磁性和气场,说话语调的抑扬和顿挫,情绪状态的饱满和沉浸,等等。
作为说话艺术的说课还要有点表演性。
不是真的去表演,而是说课要有些表演上的修饰,有些表演的成分;好话好好说,不是演讲,但要有点演讲的风格。
表演性就决定了说课不是一般的发言,需要调动情绪,声音、动作要有感染力。
说课要调动说课的非说课因素。做好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PPT,好的PPT会给说课加分不少。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杂乱简陋的PPT,去发现你原本优秀的说课内容。
四、总结
1.说课要环环相扣,以体现解说的逻辑
说课点之间是逻辑相互承应、相互解释的关系。因此,说课要环环相扣,见出逻辑。
实际说课中,人们往往缺乏这种意识。表现为都知道说课有几个要素必说,但没有思考为什么要必说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说课时说课点之间缺乏关联,是孤立存在、相互割裂的,为说这点而说这点。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理解说课其实就是说清一个逻辑关联这个本质。
比如,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情,实际都属于“教学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学分析”自然要涉及的对象,不是孤立、独立于教学分析环节之外的,不是说课流程的摆设,因此,在说这些点的时候,就应该把它们放到教学分析的整体上去考虑,用联系的方法去说。
2.说课的设计要见用心和机巧,为用心和机巧而说
这是说好课一定要有的东西,也是说课出彩和产生亮点的地方。说课一般的程式大家都能做得到,最后怎么见高下,分好坏?就靠这个出彩和亮点了。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一点上下力,用足功夫。
对于课来说,用心和机巧主要体现在怎么切入上,也就是入课的角度。小切入,大贯串,一个看似小小的切入串起一堂说课,这最见心机和功夫。把这点说出来了,什么都说好了。
3.围绕“逻辑”这个说课的核心说课
说课的核心是讲清教学行动的逻辑,说一切都是为了这个,需牢牢记住这个基本点。
4.说课要按照一定的说课流程和模式
这个流程和模式只是保证课说得更清晰、更合理的手段,不能因此陷到程式本身中去,程式再好也不是说课的目的。不能贪恋、迷恋程式的精致,为精致而精致。不能只见程式,不凸显实质内容,使实质内容淹没在对程式的交代上。说课要有“活气”的东西,一定要记住真正支撑你说课印象的一定不是这些程式,而是反映实质内容的这些“活气”。
[作者通联:北京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