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刚
(运城学院 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
2016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并制定体育与旅游的发展纲要,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明确了方向。 此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环境。 同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明确指出了民俗体育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并制定了近期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为更好地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出台了一些列体育发展规划, 打造民俗体育特色旅游项目并且有了良好的经济成效。 然而,在文化产业或文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民俗体育表浅化甚至随意篡改不存在的 “伪民俗”。 旅游产业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 也对民俗体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旅游产业与民俗体育融合发展环境中民俗体育必然出现相应的变迁,角色理论家特纳曾经说过,社会中的任何生命体在复杂且多变的社会秩序中, 必须要构建一个新的社会角色以便适应社会生活[1]。 在其原有的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下,民俗体育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怎么调适, 以什么样的形态融入到旅游产业中, 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尝试通过对民俗体育所处的环境进行剖析,探寻民俗体育所处的位置, 根据民俗体育的自身价值提出相应对策,为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思路。
本研究主要依靠文献资料法,以 “产业融合”“民俗体育”“角色定位”“功能调适” 等做为文献查找的关键词,在万方、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2015 年至今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查阅民俗体育学和角色理论等与本文相关书籍,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根据课题研究所需, 走访山西省民俗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景点十余处, 对研究所涉及到的问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访谈。 同时,为了解相关职能部门出台有关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走访,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
民俗体育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稳定性等基本特征,随着民俗体育产业化的实现给地方的经济、 社会等带来巨大的影响[2],同时,因民俗体育而产生的有关主体活动是受众对其社会角色的期望, 体现了受众对民俗体育的期待以及民俗体育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3],所以,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社会对其发展方向的要求和期待,同时,民俗体育在社会中所展示出的行为结果,也是对社会发展环境所表现出的回应,因此,民俗体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民俗体育的现状是其在社会发展中角色分析的基础。
政治环境对民俗体育的影响主要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制定的相关政治法规与政策, 国家政治环境对民俗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政府对民俗体育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是通过相关政策、 法规等一些列的行为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引路护航。 我国自建国以来的政治转型对民俗体育有直接的影响,文革时期管制最为严格,改革开放以后管制稍微放松, 近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由原来的打压逐渐开始支持民俗体育的发展[4]。 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 号)中明确对民间特色运动以及群众性活动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 着重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了民俗体育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并制定了近期发展目标。 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2017]6 号文件), 文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一个战略性高度,其中就包含有民俗体育活动,同时出台了相关的保护建议和措施, 显示出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随后各省市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根据本地区的现状,制定完善地方性的政策、法规。 加大了民俗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并开展了诸多民俗体育赛事,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定期举办关公锣鼓、赛龙舟等相关活动。 从国家关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形式以及国家战略高度来看, 国家意识的政策法规对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主导, 决定了民俗体育发展的方向。 因此,在当前政府秩序中,民俗体育也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自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国办发77 号文件后,民俗体育迎来了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热潮,文件提出了 “民俗特色体育活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其目的是促进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 挖掘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经济价值。 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优劣势的互补,实现各自在各领域的创新发展,通过新产品的供给构建新市场,进而形成产业新业态。 新业态的形成不仅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为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注入了新的市场活力,扩宽了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目前,随着政策的贯彻以及市场需求,民俗体育的发展已由政府保护发展, 逐渐形成了由政府监管以市场为主导下的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以内蒙古的那达慕民俗体育为例,2016 年以那达慕为主体而开展的 “航空主体+文化旅游+招商引资” 的模式开展的相关主体主体活动,接待游客近 60 万余人次,实现经济收入达到 8.8 亿元[5]。 同年在呼伦贝尔市举办的冰雪那达慕,开展的男儿三艺、招商推介会等活动,签约69 个项目,总投资达1 002.29 亿元,涉及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等10 个领域,那达慕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作用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 由此可见,民俗体育在产业新业态中参与形式已成为多元化的趋势,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因此,新业态中民俗体育业需重新构建自身的角色, 在保持其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市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 生态文明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 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6]。 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环境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基础。 现如今,伴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复存在,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缓解。 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已经渗透到体育事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民俗体育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 也以各种的形式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各级政府抓住区域优势,开展各类民俗体育活动。 通过参与者的交流和协商,合作完成程序性的表演,来满足人们休闲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的局面,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相中 “朱家舞狮” 为例,通过家族的认同的需求、娱乐社交、社会认可3 个层面实现家族认可、村落认同,达到民俗体育活动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秩序中, 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生态文明发展内涵相符。 民俗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应当肩负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责任, 理应在新的生态环境里建立自身角色发挥自身的力量。
民俗体育是由民众创造的为满足人们生产、 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7],其发展条件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在其发展需要的同时,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对其所要求,来选择其自身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的政治形象得到大幅的提升。 然而作为国家政治形象的中国文化,外界对其的了解相对较少。 我国也需要一个展示各民族生活、 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国家形象的平台。 自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推进了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发展,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打开了我国民俗文化走向外界的一个平台。 各地方利用民俗体育+旅游的途径向世界展示大好河山和特有的民俗文化, 加速我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播,同时向世人展示出我国人民团结、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大国形象。 以内蒙古那达慕为例在2018 年接待入境游客达200 余万人次(数据来源内蒙古政府官网)。 由此可见,民俗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向外界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从其政治属性来看,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提升国家政治形象有力的辅助者。
2007 年在十七大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地位[8]。 体育产业顺应国家政策方针抓住发展机遇,迅速壮大起来在2018 年全体育规模达到了2.4 万亿,其中体育+产业的快速融合成为体育产业增速最快的部分。 民俗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一部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组成,民俗体育以基础性、认同性的特征参与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横向发展,并为其相关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现如今,在政府政策的领导下,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经济价值越来越重要,例如,民俗体育项目风筝对潍坊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潍坊市依托国际风筝旅游节开发出24 个旅游景点、3 个民俗旅游村庄、4 个博物馆有效的带动了潍坊市的旅游业发展。 同时依靠风筝形成的相关企业达到300 余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值达到20 亿万元[9]。此现状说明,民俗体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民俗体育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在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提出 “可持续发展观” 后,我国在 2002 年十六大把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作为全面建设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提出了以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发展战略,并覆盖社会各领域。 乡村环境治理也逐渐受到重视,在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建设美丽乡村,做到农村环境生态化的要求[10]。 以民俗体育为主体建设的体育旅游主开发于乡村的发展框架,在构建乡村旅游环境,满足消费者不同生活需求的各个方面都与环境有关, 在对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对乡村原生态环境有着保护发展的责任。 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提升,是相互依附、相互促进。 乡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乡村体育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乡村体育旅游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强了乡村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促进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改
善[11]。
十六大以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国构建的和谐社会应当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基本社会特征[12]。 民俗体育活动是由地方民众所创造,融入地方民俗习惯之中,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文化精神。 以那达慕民俗体育活动为例,那达慕体育文化就包含的信仰文化、人文精神对当地影响深刻[13]。 再例如,关公体育文化所包含的忠、孝、礼、仁精神文化,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不谋而合。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民俗体育活动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经济的转型发展, 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带来契机,乡村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俗体育的相关产业中来,让更多的人理解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
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大化地拓宽了民俗体育的价值,其融合发展的过程和目的与改善民生相符。 最为难得的是民俗体育起源于乡村, 最为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大多为城乡居民, 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改善我国民生较为薄弱地区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产业融合背景下,民俗体育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承担着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角色。 为促进民俗体育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更好的发展, 也需对民俗体育所附有的功能价值进行调整,使民俗体育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健康、有序的发展。
民生即民众的生活状态,改善民生就是要公平、有效的保障人民生活需求[14],民俗体育活动最原始的目的是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发生活环境。 随着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为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民宿等相关产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使生活保障相关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助力政府消解“城乡二元结构” 矛盾。 城乡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以此来提升国际政府形象。 2)助力政府改善居民的人才、政策等相关资源要素的配置。 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政策扶持(特色小镇的建设)、人才要素(二者融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资源要素(社会及政府的资金投入)等几个方面缩短城乡差距[15]。
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调整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受限于产业结构不均衡、空间结构和要素结构布局不合理的制约[8],其中,农村尤为严重。 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改变了以竞技体育主导的市场经济下的较为单一体育产业模式,丰富了体育产业的机构内容。 同时,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改变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振兴乡村经济的有效手段。1)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乡镇经济的发展中第一产业一直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民俗体育为主线带动表演行业、旅游服务行业、服饰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16],进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以潍坊市为例,潍坊市以风筝会的开发为该市经济转型发展,引领形成相关企业 300 余家,实现经济年收入达到 20 亿元[9]。2)搭建乡镇产业平台。 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镇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以地方民族优势和文化特色的节庆民俗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拓宽了市场,同时借此以各种招商推介会吸引外界对地方的投资。 以内蒙古为例,依托那达慕的节庆活动吸引项目产业的发展, 同时融资数千亿资金用于发展当地基础经济。 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内蒙古的作用和地位无可替代。
多年来乡村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有限的改变了乡村经济的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 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建设密不可分、相互依托,只有在环境建设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遵循十八以来习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理念。 由此不难看出,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乡村环境的带动者, 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借此号召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因此,可以借此契机做到:1)以产业转型为契机,提升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人人参与到其中,也需要前卫的环保意识。 美丽乡村应当以此为契机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形式,做到商业性与居民常识性相结合。 2)建立民俗体育产业融合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保护资金而受到广泛的推广。 通过机制的建立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加大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使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理可依。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各项措施达到兴农、强农、富农,生活丰富多样性及各项体系健全化[17]。 随着乡村经济方式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推动乡村的社会治理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乡村治理和弘扬民俗体育文化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 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人们道德规范。 道德是民众的精神支撑,是维系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18]。 民俗体育相关联的产业大多都以群体形式呈现,需要众多人力的协同参与共同完成,无形中增强族群间的凝聚力。 同时,民俗体育活动所沉淀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鼓励大家积极向上。 2)重塑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破解乡村治理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构建能够反映出我国地域性、民族性的时代价值。 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优势工具[9]。挖掘民俗体育文化中与新时代教育、文化、经济及心理认同等方面的价值体系,结合现代价值观念,并通过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展现,以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达到乡村治理。
目前, 与民俗体育融合发展的关联产业的发展趋势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状态, 这种现状的产生不仅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契机, 然而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民俗体育所体现出的价值和意义, 离不开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的支持。 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鼓励企业家参与到其中,使民俗体育以一种新的形势参与到新业态的形成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 民俗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使乡村居民增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产业融合大的背景下,民俗体育应该以怎样的角色融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认清自身的角色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