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辉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311300)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中华竹文化博大精深,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东亚文明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3-4]无论从竹文化的发展成就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竹文化值得国人骄傲和自豪,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凝心聚力而言有着独特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也是重大育人课题。竹文化显然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探讨文化自信的同时,必须思考文化认同问题。因为,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5],是指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6]。文化认同要经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阶段,由最初对某种文化观念的了解,转化为情感上的肯定,通过重构自己已有的文化观,形成新的文化观,最终外化为个人行为。[7]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必须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文化认同状态。[8]因此,本研究对大学生竹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进而为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某农林高校本科大学生236人,其中性别:男生100人(42.4%),女生136人(占57.6%);生源地:城市111人(占47.0%),乡镇42人(占17.8%),农村83人(占35.2%);年级:大一58人(占24.6%),大二64人(占27.1%),大三51人(占21.6%),大四63人(26.7%);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类型。
主要采用问卷法。根据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参考专家学者对文化认同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6-7,9],设计了《大学生竹文化认同现状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大学生对竹文化的基本认知、基本情感、价值认同、践行情况以及获得和接受竹文化途径等方面进行调查;其中基本认知、基本情感、价值认同和践行情况属于竹文化认同的四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1分表示“非常不了解”、“非常不清楚”、“非常不认同”等,5分表示“非常了解”、“非常清楚”、“非常认同”等。问卷设置了“性别”、“生源地”、“年级”、“学科类别”等人口学变量。
本次调查共发出250份问卷,收回245份,剔除信息不全,漏答、多答等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36份,问卷有效率为94.4%。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
关于竹文化基本认知,共设置了4道问题,从“竹子用途”、“竹文学作品”、“竹子精神”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关于“竹子用途”,选择”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分别为6.4%和25.0%、“一般”的占58.1%、“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为10.6%,平均得分3.27分,说明学生对竹子用途有基本的了解,1/3的学生了解程度较高。对“竹文学作品”的了解,选择“非常多”和“很多”的分别为6.8%和22.9%,“一般”的占50%、“很少”和“非常少”的为20.3%,平均得分3.12分,说明学生对竹文学作品的了解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时存在分化,部分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掌握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在“竹子精神”方面,设置了2个问题,其中对竹子精神的了解,选择“非常清楚”和“清楚”的分别为9.3%和43.6%,“一般”的39.0%、“不清楚”的占8.1%,平均得分3.54分,说明有相当部分学生对竹子精神的了解程度较高;另外,对于竹子是否植物“四君子”之一的问题,选择“非常确定”和“确定”的分别为56.4%和32.6%,“一般”的8.5%,“不确定”和“非常不确定”的为2.5%,平均得分4.42分,说明学生对竹子是植物“四君子”之一的了解程度很高。综上分析,4个问题的平均得分3.59分,从低到高排序为“竹文学作品”(3.12分)、“竹子用途”(3.27)、“竹子精神”(3.54分)、“竹是植物‘四君子’之一”(4.42分),说明学生对竹文化的基本认知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竹文学作品了解方面,城市生源学生(3.30分)对竹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高于乡镇生源学生(2.90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农村生源得分介于两者之间;在竹子精神的了解方面,理科类学生得分(3.81分)明显高于工科类学生(3.42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农学类、管理类学生得分介于两者之间。
关于竹文化基本情感方面设置了3道问题,从喜欢“竹子植物”、“竹制品”和“竹文学作品”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对于竹子植物,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分别为8.9%和47.0%、“一般”的占43.6%、“不喜欢”的占0.4%,平均得分3.64分,说明学生对竹子总体上是有情感的,超过50%的学生喜欢程度较高,持排斥态度的比例较低。对于竹制品,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分别为14.8%和50.8%、“一般”的占33.5%、“不喜欢”的占0.8%,平均得分3.80分,说明竹制品在学生群体中比较受欢迎,尤其是超过60%的学生喜欢程度较高。在竹文学作品方面,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的分别为7.6%和39.0%、“一般”的占50.8%、“不喜欢”的占2.5%,平均得分3.52分,说明学生对竹文学作品喜爱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特别是超过40%的学生对竹文学作品的喜欢程度处在较高水平。综上分析,3个问题平均得分3.65分,最高的为竹制品(3.80分),其次为竹子植物(3.64分)和竹文学作品(3.52分),说明学生对竹子物质形态的基本情感相对于精神层面的竹文学作品而言处于更高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竹文学作品喜爱程度方面,农学类学生得分(3.71分)明显高于工科类学生(3.34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理科类、管理类学生得分介于两者之间。
关于竹文化价值认同的调查设置了4道问题,分别为“竹子精神激励作用的认同”、“竹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认同”、“竹文化是中华宝贵的精神财富的认同”以及“对传承弘扬竹文化的认同”四个方面。在竹子精神激励作用方面,选择“非常认同”和“认同”的分别为13.1%和56.4%、“一般”的占30.1%,“不认同”的占0.4%,得分为3.82分,说明学生对竹子精神激励作用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69.5%的学生认同程度较高。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选择“非常认同”和“认同”的分别为16.5%和45.8%,“一般”的占35.2%、“不认同”的占2.5%,得分为3.76分,说明学生对竹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在中华宝贵的精神财富方面,选择“非常认同”和“认同”的分别为27.5%和58.1%、“一般”的占13.6%,“不认同”的占0.8%,平均得分4.12分,说明学生对竹文化是中华宝贵的精神财富的认同程度很高,表现出较强的文化自豪感。在加强竹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选择“非常认同”和“认同”的分别为22.5%和62.3%、“一般”的14.4%,“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为0.8%,平均得分4.06分,说明学生对加强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正向态度很一致,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综上分析,4个问题平均得分3.94分,最高的为竹文化是中华宝贵的精神财富(4.12分),其次为加强竹文化传承和弘扬(4.06分)、竹子精神激励作用(3.82分)和竹文化提升文化自信(3.76分),说明学生对竹文化宏观态度的认同要高于竹文化具体作用的认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加强竹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农学类学生得分(4.18分)明显高于管理类学生(3.83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理科类和工科类学生介于两者之间。
关于竹文化践行方面,共设置2个问题,分别是“平时践行竹子精神情况”和“参与传承和弘扬竹文化活动的意愿情况”。关于践行竹子精神情况,选择“非常一致”和“一致”的分别为8.5%和31.8%、“一般”的为57.2%、“不一致”和“非常不一致”的为2.5%,平均得分3.46分,说明学生践行竹子精神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0.3%的学生践行竹子精神情况较好。在参与竹文化传承和弘扬活动的意愿方面,选择“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分别为12.3%和52.5%、“一般”的33.1%,“不愿意”的为2.1%,平均得分3.75分,说明学生对参与竹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意愿较强,特别是64.8%的学生显示出了很强的意愿。综上分析,2个问题的平均得分3.60分,学生参与竹文化传承和弘扬活动意愿方面的得分高于践行竹子精神情况的得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参与竹文化传承和弘扬活动意愿方面,大一学生得分(3.91分)明显高于大三学生(3.49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大二和大四(均为3.78分)介于两者之间,说明大一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大二大三有所下降,大四则又出现回升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对竹文化的认识是动态变化的,特别是在大四阶段参加实践实习和社会交流增多,对竹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农学类学生得分(3.98分)明显高于工科类学生(3.56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管理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介于两者之间。同时,在竹子精神践行方面,农学类学生得分(3.62分)明显高于管理类学生(3.26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工科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介于两者之间。
对学生获得竹文化知识首要途径的调查表明,通过“阅读”的占35.2%,“老师课堂传授”的占17.8%,“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占29.2%,“听人说”的占4.7%,“平时无意间接触到”的12.3%,“其他”的占0.8%,这说明阅读和宣传媒体在学生竹文化获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有1/3的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竹文化,说明有相当的学生群体对竹文化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学生选择“平时无意间接触到”占12.3%,与宣传媒体的29.2%加在一起为41.5%,说明竹文化在社会传播的基础和氛围较好。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女生通过阅读了解竹文化的比例(39.0%)明显高于男生(30.0%),差异显著(P<0.05);而男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竹文化的比例(37.0%)则明显高于女生(23.5%),差异显著(P<0.05);说明不同性别在了解竹文化的途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阅读,而男生较女生则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
对学生竹文化接受途径的倾向性意愿的调查表明,选择“课堂传授”的为8.1%,“校园文化活动”的为37.7%,“竹文化景观营造”的为42.8%,“参观考察”的为11.0%,“其他”的为0.4%,说明学生比较倾向于通过竹文化景观营造和校园文化活动来接受竹文化,说明喜闻乐见和潜移默化的形式更益于学生接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女生选择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首选途径的比例(42.6%)明显高于男生(31.0%),差异显著(P<0.05),说明女生较男生更乐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接受竹文化知识。
大学生竹文化“基本认知”、“基本情感”、“价值认同”和“践行情况”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均在3.5分以上,尤其是“价值认同”的得分(3.94分)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学生对竹文化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同时,在学生获得竹文化首要途径的调查中显示学生选择“老师课堂传授”的仅占17.8%,这说明学生获取竹文化知识方式呈现多样化,也提示了通过课堂向大学生传授竹文化知识的巨大空间和潜力。这些都为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竹文化传承和弘扬、进而提升学生中华文化自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在认同的四个维度上,学生对于竹文化的“价值认同”是最高的,对竹文化“基本认知”的得分则最低,而“基本情感”、“践行情况”介于两者之间。“价值认同”高而“基本认知”低,似乎不合逻辑,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竹文化对学生群体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基本认知”得分相对低,表明学生对竹文化具体内容的关注相对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不同维度间,呈现出对竹文化宏观了解的程度要高于对具体内容的熟识度,如在“基本认知”这一维度,对“竹子精神”了解要高于对“竹文学作品”的掌握;呈现出理论认同高于实际践行的现象,如“竹文化激励作用认同”和“参与竹文化传承和弘扬活动的意愿”的得分均要高于“竹子精神践行情况”的得分;这些说明学生对竹文化精细的了解和深度的掌握还有空间,对竹文化精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还有潜力。
对学生竹文化接受途径的倾向性意愿的调查表明,选择“课堂传授”的为8.1%,而选择“校园文化活动”和“竹文化景观营造”的合计为80.5%,这说明在竹文化传承和弘扬过程中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文化活动的组织。同时,在竹文化认同培养过程中,不能因选择的比例低而忽视课堂传授的价值,而应精心选择、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一二三课堂,发挥各自功能,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精心组织,突出强调思想性、教育性、参与性和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使竹文化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正如学者张鸿雁指出,“文化治理不只单纯地建构宏大理想,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与日常行为文化价值取向的建构,只有让文化传统内化为日常行为和日常习惯才能形成社会整体和谐的基石。”[10]
分析表明,学生在获得竹文化知识途径上有差异,应重视这些差异,丰富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等,满足学生获取竹文化途径的多元化需求。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学生的差异,开展更加针对性地工作,如大一学生参与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就应根据这些特点更加精准地组织策划相应地活动,以更好地发挥活动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