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问题与对策

2020-01-16 18:32张晓磊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小镇特色

张晓磊

(1.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郑州 450046)

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在此背景下,体育领域的经济发展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但由于经济发展理念不到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适应发展要求等因素,对体育领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成了挑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自2016年国家提出发展特色小镇和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引导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但在推进过程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的问题,呈现出房地产化、债务风险加大、政绩工程明显等诸多不良发展倾向。针对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印发实施《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国家体育总局也印发了《关于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通知》。2019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又印发了旨在指导和规范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既是对特色小镇发展方向和轨道的及时纠偏,亦是把握内涵、正本清源,旨在进一步推进特色小镇健康、规范、高质量的发展。

截至2018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已公布的第一批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了测评,淘汰整改了34个,淘汰整改率超过1/3[2]。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土地和政府投入,淘汰和整改意味着及时止损。但对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目前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健康、规范建设,避免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误区,以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亟待明确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理念异化

发展理念反映了人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3]。发展理念是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应重在“育”,而非“造”。早在2016年《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就已明确指出,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依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培育对象。在2018年《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中也将“立足各地区发展阶段,遵循经济规律和城镇化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使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作为第一原则。由此可见,从特色小镇培育对象的科学确定到特色小镇的自然发展过程,顶层设计都始终强调“育”,而非现实中出现的“造”小镇现象。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对于具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础的内生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而言,培育是运动休闲项目和生活方式的契合、共生与发展的过程;而对于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的外生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而言,培育既是运动休闲项目根植于小镇的过程,也是小镇对运动休闲项目认可、接纳、支持、参与、建设的过程,更是小镇居民生活融入的过程。而现实中,一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急于求成,热衷于“造”小镇。“造”小镇的“短视”与“逐利”现象,使得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缺乏人文底蕴涵养与特色运动休闲产业支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昙花一现”,并由此引发了房地产化、债务风险加大、土地浪费、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强调,应避免把精力重点放在凭空造镇。以往经验显示,凡是扎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与当地产业经济联系密切的项目,虽然发展较慢,但是较为持久,反之则失败的案例较多[4]。

1.2 缺乏本土文化的支撑与融合

特色体育文化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灵魂,小镇的文化特色不是仅局限于运动休闲产业的自身特色,更重要的是一种由小镇当地的风貌、风俗、风情等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与运动休闲产业文化历经时间洗礼融合而成的生活形态[5-6]。在《关于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主体要制定与当地自然资源、人文传统、体育氛围相结合的产业规划”,即强调本土文化的支撑与融合。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是在正确认知小镇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小镇发展需要,融合运动休闲产业文化,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共筑与时俱进的特色体育文化的动态过程。如冰雪小镇达沃斯,不但建有体现冰雪文化的冬季体育运动博物馆,也有展示阿尔卑斯地区传统民俗生活的乡土博物馆,以及具有现代元素的达沃斯博彩中心,还建有曾在达沃斯居住过的德国画家基尔西纳美术馆,充分体现了达沃斯小镇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

国内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而浙江的灵感则来自于国外。就目前国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情况看,一些小镇在规划建设中,简单模仿欧美小镇、生搬硬套浙江做法,单纯考虑项目规划、空间布局、资本投入与产出,而忽视了对地域文化元素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7]。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使大量本土文化被表述、被创造,造成运动休闲产业与本土文化的割裂,更谈不上融合创新,致使小镇运动休闲文化内涵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文化特色。这种做法,可能获一时之利,但却极易使小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脱离了当地居民的长远需求,也丧失了对外来消费的吸引力,最终难逃“逐利性”覆灭的命运。

1.3 产业创新思维与消费引领不足

以运动休闲产业为先导,进而带动小镇关联产业的整体发展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6]。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立镇之本是特色运动休闲产业,但产业单一对小镇的可持续发展驱动乏力。特色运动休闲产业不仅要作为小镇产业的主体,更要成为产业延伸、集聚与衍生的载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要强化运动休闲产业主体与载体的“双重性”,以形成关联产业的集聚与衍生产业的融合。如著名的瑞士小镇达沃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建成欧洲最大的天然冰场,成为世界级选手训练的理想之地,国际赛事不断,达沃斯成为体育旅游胜地。而小镇举世闻名,倒不是因为它作为“欧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的头衔,而是因为在小镇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小镇不但是体育旅游的“冰雪小镇”,也是宜居养生的“康养小镇”,同时,达沃斯优良的环境与高端服务更使其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会客厅”。同时,达沃斯还建有展示阿尔卑斯地区本土文化、冰雪文化以及现代运动休闲文化的各类博物馆。实现了文化、体育、旅游、康养、商务会谈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

目前,一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中,由于缺乏产业的集聚与融合的创新思维,致使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缺乏品牌吸引力与带动力,关联产业成长乏力,丧失产业集聚竞争优势。而对于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生活服务、文化艺术等不同业态的融合则更成其发展的短板,难以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圈。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集聚不明显、衍生产业融合缺失致使小镇产业结构失衡,整体功能不强,难以对运动休闲体验性、文化性、服务性的综合消费需求形成持续吸引,消费引领则更为欠缺。

1.4 忽视“人的城镇化”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目标,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8]。中国传统的城镇化重心多聚焦于“物的城镇化”,其外延式的发展思维呈现出“土地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发展模式。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作为城镇化主体的人若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入与市民化,这样的城镇化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含义已成为学界共识[9]。在传统模式下,特色小镇的衰败源于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轻视,亦即对“人与城市是命运共同体”的漠视[10]。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中物质建设往往受到重视,却忽视了人的核心位置,即忽视了作为城镇化主体的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现代文明素养的形成。如在东部某省会城市,准备在人口密集的城乡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镇”,而当地居民却觉得,无论是“足球”还是“小镇”都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11]。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12]。重视“人的城镇化”建设,是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10]。

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对策

2.1 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关联产业集聚与衍生产业融合的整体布局

特色小镇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而小镇的特色是由特色产业的聚集来体现的[13]。第一,聚焦特色运动休闲产业,凸显比较优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要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等条件,做好特色运动休闲产业定位,打造具有比较优势、最具潜力和持续竞争力的特色运动休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趋势,围绕主导特色运动休闲产业,做好产业规划。第二,打造特色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要积极引入关联运动休闲项目和运营主体,紧紧围绕优势主导特色运动休闲项目,打造运动休闲地域文化品牌,并积极推动运动休闲品牌的展示、销售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的集聚,凭借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品牌的影响力,吸引知名体育企业、项目以及高端要素集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耦合,以此打造特色鲜明的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进而形成运动休闲产业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第三,积极推动产业融合,扩大体育消费。以优势主导特色运动休闲产业积极带动体育旅游、体育康养、文化艺术、商务会谈等多种业态的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体育+”产业生态圈,完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整体功能,夯实小镇多元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适时发挥高端专业体育赛事活动的引领作用,并着力增加群众体育赛事、民族特色体育休闲活动及节庆假日赛事供给,培养体育消费习惯,扩大体育消费规模。

如以探险著称的新西兰皇后小镇,虽然以极限运动为主导产业,但也积极拓展了包括家庭户外板块、当地居民运动板块及运动休闲板块等其他3大板块内容,并且不同运动板块又有具体的细分板块,涉及户外探险、自行车骑游、徒步旅行、水上运动等多项运动休闲体验,形成了以极限、户外为鲜明特色的产业集聚。此外,小镇以极限运动为载体,积极扩展与旅游、度假、生活服务等衍生产业的融合,设计了背包客、露营、家庭旅游等多项内容,并针对不同季节,设计了不同的运动休闲内容。小镇以极限运动带动小镇关联产业集聚与衍生产业融合,强化了极限运动产业主体与载体的“双重性”,当地居民运动板块的设计更是培养了小镇居民的消费习惯,扩大了体育消费规模,为小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2.2 强化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推动运动休闲文化生活化

挖掘和培育各具特色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文化,是保持和彰显小镇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第一,制定运动休闲文化发展规划,推动小镇本土文化与运动休闲产业文化的融合共生。深耕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民俗体育、传统节庆娱乐活动等文化资源,促进小镇本土文化与运动休闲产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充分体现区域文化差异性,形成小镇运动休闲产业文化标识,进而构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文化形象体系,以此提升运动休闲产业文化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爱尔兰香侬高尔夫球小镇即是文化传统秉承的典范,高尔夫球场内身着紫绿色服装的捡球小童、着装整齐的球迷等都成为爱尔兰香侬小镇传统文化的标识,使小镇独具文化魅力[14]。 第二,创新运动休闲文化,推动运动休闲文化生活化。融入现代、人文等文化元素,提高运动休闲文化的思辨力、策划力、执行力,特别要提高运动休闲文化的创新能力,将运动休闲文化元素融入小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以此提高小镇文化辨识度,进而提升小镇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运动休闲文化生活化,要让运动休闲文化更加贴近小镇居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让小镇居民在闲暇之余能够关注、谈论、参与运动休闲。让运动休闲真正成为小镇居民一种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如此,运动休闲文化才能根植于小镇,才能实现运动休闲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如美国布鲁明顿小镇的自行车运动很普及,是特色赛事“小五百”自行车赛举办地,该赛事有着“世界最棒大学周末”的美誉,“小五百”赛事通过时间积累,依托小镇的自行车运动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行车文化和体育文化,借助赛事形成的慈善文化以及校友互动的文化传统,成为小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行车运动亦成为布鲁明顿小镇居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3 加强机制政策创新,完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重要内容[15],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一,加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的内部治理。以“小政府、大服务”为政府定位,政府要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资本力量的主体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过多干预。政府要将自己定位于政策的制定者、平台的搭建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的角色。把精力重点放在研判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趋势、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和统筹制度性设计、全局性事项管理等方面,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指导、督促、评价等作用,从宏观层面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精细化治理。第二,加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的外部治理。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边界,要充分尊重市场、社会、个人等治理主体地位与价值, 积极培育、壮大市场、社会主体的力量、培养多元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提升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能力,营造多元主体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治理的良好环境,积极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多元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以及良性互动,并不断加强对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监督与管理。第三,加强机制政策创新供给,重视动态评估。积极搭建投融资、人力资源、信息互动等服务平台,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优化供地用地模式,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实施“以奖代补”的财政支持政策,形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创建达标与财政支持相结合的制度。主动对接文化、旅游产业的税费优惠政策,以文体旅融合争取税费减免,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依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独特性,创新发展和评价标准,考核时长与标准应考虑与当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特点相匹配,应当允许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立足长远、因地、因时发展,应注重衡量与检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创建的可行性与成长性,注重小镇“培育”过程的动态评估。避免为考核而搞政绩工程,以及急于求成、盲目发展的产业虚无现象。

2.4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人的城镇化”建设进程

人的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解构与超越,是重质量、重内涵的城镇化,是构筑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积极路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应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第一,强化消费需求体验的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休闲小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平台的作用,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满足人们对运动休闲高品质的体验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对运动休闲市场需求调研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把对消费者的全方位体验和尊重凝结在运动休闲产品层面。体验不仅是运动休闲产品本身的内容体验,亦包括对运动休闲基础设施、服务、组织以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自然风光、地域文化的体验,是多元体验的综合呈现。第二,积极推动小镇居民的参与与融入。依托互联网平台积极拓展市场资源,将运动休闲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并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在差异定位和细分领域中构建小城镇大产业[16],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动小镇居民进入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实现居民参与、惠及群众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之路。此外,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小镇居民的社会与政治参与,提升小镇居民社会与政治参与的意识与水平,强化社会与政治参与的可操作性,推动小镇治理民主化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

2.5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既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基本诉求[17],亦是运动休闲消费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全程融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小镇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树立科学发展的小镇生态观。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及增强运动休闲消费体验为目标,统筹土地集约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有机结合,系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实现产业、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发展。第二,强化绿色生态小镇建设。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原则。坚持运动休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并举,保护小镇特色景观资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加强制度建设与教育引导,完善各类环境法规,深化环评制度改革,推进绿色发展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多元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理念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以此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要遵循城镇化规律,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要强化“本土文化”的支撑、融合与创新,积极推动小镇居民生产生活的主动融入。要加强机制政策创新,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在小镇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全面融入,以完善运动休闲小镇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规范、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化小镇特色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