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学院在增强“五个认同”中的优势与路径探析

2020-01-16 12:40代小红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代小红

(新疆社会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民族团结的基础是认同,最核心的就是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社会主义学院在增强“五个认同”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也必将大有可为。

一、“五个认同”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认同”一词。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2015年5月党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二十条指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3],此次,在“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升华为“五个认同”。“五个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4],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前进方向。

“五个认同”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依次递进、相互论证,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进程中。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统一强大的祖国做后盾;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的集大成,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和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5]推进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都需要先进的引领者,都需要适合中国的实现路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这个先进的引领者就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适合中国的实现路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五个认同”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互为前提和基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有利于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二是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实现其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对伟大祖国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对伟大祖国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保障。三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五个认同”的初级阶段,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五个认同”的高级阶段。“只有实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后,才能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增强有利于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巩固和深化”[6],“五个认同”中,其中任何一个认同的增强都有利于其他认同的巩固。

二、增强“五个认同”,社会主义学院具有天然优势

(一)增强“五个认同”是社会主义学院的光荣传统

社会主义学院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起来的,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于1956年创办的。毛泽东同志亲自定校名。“1956年10月15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社会主义学院第一期学习班开学典礼”[7],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学院正式成立。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台湾、西藏外),相继创办了社会主义学院(有的称政治学校)。1992年9月,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爱国、团结、民主、求实”的八字院训。1992年、1996年、2006年,在中央社院建校36周年暨复校10周年,中央社院建院40周年、5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其他方面代表人士,促进统一战线工作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充分发挥学院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作用寄予希望”[8]。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统一战线代表人士,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作用给予充分肯定”[9],指明了新形势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坚持‘社院姓社’,突出政治培训,强化政治共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联合党校、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9]。

这些反映了社会主义学院的诞生及发展,是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做出的战略部署。从社会主义学院诞生的那一刻起,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共识,引导在社会主义学院参加培训的各类学员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热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牢固确立“四个自信”,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共同奋斗是社会主义学院与生俱来的使命,是一个光荣的传统。

(二)社会主义学院的政治使命与增强“五个认同”的终极价值高度契合

社会主义学院既不同于普通学校,也不同于一般的干部培训院校。“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概括地说,社会主义学院是一所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干部培训学校,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学院的立院之本。社会主义学院因统一战线而存在,为统一战线服务而发展。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长期以来,它承担着培训统一战线成员队伍、统一战线干部队伍和党内分管统战工作的领导干部队伍“三支队伍”的任务,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三个基地”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增进全体中华儿女的政治共识,实现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学院的政治使命。增强“五个认同”历来是巩固政治共识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增强“五个认同”的过程就是引导人们自觉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情感归属、统一社会关系的过程,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增进全体中华儿女的政治共识、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大同心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所以,社会主义学院的政治使命与增强“五个认同”的终极价值高度契合,都是为了实现大团结、大联合。

(三)社会主义学院在增强“五个认同”方面作用显著

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对象囊括了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方面和各领域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自身学历和专业素质较高。他们遍布在各行各业,而且还联系着一定的群众,具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代表和联系着特定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他们在增强“五个认同”中不仅是直接的参与者、推动者,还具有很强的引领力、影响力和带动辐射作用。从地位作用看,这些群体层次高、涉及领域广泛、辐射范围广,是各个领域的领头雁,在增强“五个认同”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从职业领域看,这些群体多分布于教育、文化、医疗、新闻、科技等部门,对增强这些领域群体的“五个认同”意识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从历史传统看,这些群体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巩固增强“五个认同”的积极因素,化解阻碍增强“五个认同”的消极因素。从社会主义学院与中华文化学院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学院与中华文化学院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97年初,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了中华文化学院。从全国范围看,目前除了极个别省(市、自治区)没有成立中华文化学院,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中华文化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对中华文化学院的宗旨和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即“以爱国主义为主旨,主要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研究和交流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推动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同时,充分利用学院的现有资源,面向社会培养人才”[11]。各地中华文化学院自成立以来,立足本职、结合本地实际,面向港澳台同胞和华人华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和研究活动,内容丰富,效果显著,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和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团结凝聚了爱我中华、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心。

三、社会主义学院在增强“五个认同”方面大有作为

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社会主义学院要始终牢记巩固政治共识的初心,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三个基地”的作用,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一) 教学培训从增强“五个认同”着眼

增进政治共识、不断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核心。因此,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要坚持围绕这个中心,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增强教育培训对象的“五个认同”意识。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学院从课程设置、学员管理、座谈讨论、学员论坛、后勤服务保障、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学员在学院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系统安排、精心设计,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追求效果最大化。首先,课程设置要有高度、有针对性、要成体系,不论培训对象是谁,最终的指向是“五个认同”,坚定政治共识,解决好学员为什么来学习、学什么、怎么画好同心圆问题。其次,师资力量要有充分保障。既要建立和培养本学院特色课的教师队伍,也要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聘用管理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目的是达到政治共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再次,关注学员的思想动态,及时正确引导。学员在课堂提问、专题讨论、座谈发言、日常交流等各种情景中都会流露出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论是社会主义学院的行政人员、教师,还是聘用的兼职教师,都要有责任意识,如果发现错误思想应及时耐心地教育引导,必要时可开展专题教育。最后,要从宣传标语、校园歌曲、实地考察、班级活动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的文化氛围。

(二)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科研在增强“五个认同”方面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行动上的自觉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研究要始终走在教育培训的前面,才能更好提升教育培训的效果。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全国各地情况各异,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群体在“五个认同”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社会主义学院要使增强“五个认同”教育培训效果最大化,必须要全面把握“三支队伍”在“五个认同”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学院要针对12个方面的统战成员、统一战线干部队伍和党内分管统战工作的领导干部队伍、统一战线理论人才队伍在“五个认同”方面的现状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他们在“五个认同”方面的现状,找准在“五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经验,为提升社会主义学院“五个认同”的教育效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从增进政治共识的高度为党委和政府提出可资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三)用好“三个”平台,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

作为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基地,社会主义学院在宣传“五个认同”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用好新媒体,推动新媒体释放最大正能量。社会主义学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系统安排、精心设计社会主义学院在新媒体上涉及“五个认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新媒体上关于“五个认同”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敢于同新媒体上的错误思想言论进行不懈斗争。二是开好研讨会,大力宣传研讨会内容和成果。围绕“五个认同”有计划地召开不同层级、不同专题的研讨会,不仅分析现状,找准问题,研究对策建议,而且探讨理论,交流思想,形成共识。三是用好传统宣传载体。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根据电子屏幕、宣传标语、宣传牌、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类载体的特点做好“五个认同”的宣传。

(四)树立大统战视野,充分发挥“智库”在增强“五个认同”中的作用

全国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兼职党内外、体制内外、国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丰富的学院资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资源,社会合作机构资源,在中华文化名义下所开发联系的海外学术资源等,都是宝贵的“智库”。这些“智库”各有特点和优势,社会主义学院要建立协作整合 “智库”的机制,充分发挥“智库”在深入开展增强“五个认同”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为凝聚党内外、体制内外、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政治共识,形成中华儿女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合力发挥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伟大祖国伴我成长”创意绘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创享空间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厚植爱国主义,建设伟大祖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