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佳妤
(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进步的高度,为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表达了中国对建立和平、安全的国际秩序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过去的冷战思维、单边主义政策早已不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国家之间以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时代潮流。20 世纪80 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性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全球的经济发展依旧缓慢。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始终站在全球发展繁荣的角度,承担大国责任,贡献大国智慧与力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享发展机遇,以此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虽然在各个层面都更加需要相互依存,保持密切的联系,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此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峻挑战。在此国际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发展安全及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与世界紧密相连,国际上发生任何大事,都会影响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发展。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必须有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开放的国际市场,协调好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主题,倡导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构建世界各国机会均等、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国家之间形成一种不可分割、命运相连的状态,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促进全人类共同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利益观、行动观、安全观、治理观、文明观、发展观等方面的内容。
包容普惠的共同利益观。既然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那么所有国家的公民也都是地球上的公民,世界的利益同时也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的政策既要满足自身的利益,也要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利益。
勇担责任、积极有为的行动观。对于国际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承诺,中国将始终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开放共赢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始终尊重和坚持联合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事务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并配合联合国促进多边合作事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新型安全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提出世界各国要重视安全合作,这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制度和行动基石之一。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之间一律平等,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全球治理不归属于任何国家独自掌控,各国之间应平等参与协商和决策,分享经验成果,共同治理全球事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共生相亲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促进文明之间和平、包容的交流。面对不同的文明,我们应以尊重、平等、互鉴的态度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观。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生态问题,人类应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自然法则,寻求永恒的发展之路,提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具有依存性、平等性、共赢性、包容性的整体。
依存性。世界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利益纽带,国家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任何国家都不能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他国利益和公共利益。
平等性。在国际交往中国家不分强弱大小,一律平等,任何一国都不能对他国提出强权要求,也不能以损害对方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互惠互利。这一原则是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交往指导准则。每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成员,应平等参与决策,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共赢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若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身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1]在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挑战面前,需要世界各国的相互合作、同舟共济,实现共同发展。
包容性。世界上的众多文明都是经过时代的变迁与洗礼沉淀下来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文明。不同文明之间虽存在差异,但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将推动凝聚发展共识,进一步增进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互信互谅,使每个国家从人类的共同发展中受益,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结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自身的发展作出的战略判断,这一理念符合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与利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2]针对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2015 年在联大讲话时提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就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3]中国的主张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和创新,必将对未来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这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宗旨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世界好,中国才会好。[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大局,大力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外交理论创新的核心成果,也是对发展前景深入思考和判断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的自身繁荣强盛与世界的和平发展联系起来,全面提升了中国外交思想的目标定位,成为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面旗帜。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践行正确义利观,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外交理念,将中国外交理论的发展推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把巩固周边友好外交置于全局的首要位置;提倡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在对外合作的各个方面;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反对武力威胁,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分歧;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加全面、深入、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等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蕴含开放包容、富有远见卓识的外交战略,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回应。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也将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更加突显其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