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经济困难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实现顺利就业,关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成才以及学生家庭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困难毕业生容易在遇到挫折、困难与困境时产生不良心理状态,出现应对挫折能力不足、环境适应性不强、自我认同缺乏,从而产生如自卑、抑郁、敏感、焦虑、情绪波动较大和心理负担较重等,如何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问题,因此提升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1]。
目前高校就业帮扶中越发的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普遍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定期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并加入心理辅导、座谈等教育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处理环境适应、自主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其抗逆力水平。于此同时,高校也逐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质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抗逆力的提升也起到促进作用。但因大学生的资助、就业和心理健康分管于不同的科室,侧重点各有不同,其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抗逆力深入水平与针对性教育还不够,缺少抗逆力的专题教育。
目前高校逐步重视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危机排查,心理记录与档案逐步建立。同时,高校也积极开展资助诚信、励志成才典型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参与资助微电影、资助演讲竞赛等组织工作,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但在抗逆力的培养中更多的是从德育教育的视角出发,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欠缺。高校虽建立突出心理问题的经济困难毕业生心理咨询记录,对其进行重点管理,但由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不足,造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跟踪与帮扶。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仍是心理工作的基石,高校目前会以网络、宣传窗等多种形式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但针对贫困生的抗逆力的宣传题材欠缺。高校需定期由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心理知识解疑,不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解,普及心理健康及抗逆力提升的知识[3]。
高校目前重视就业信息员的选拔和培养,但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从而达到学生心理信息畅通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就业信息员的心理培训还比较欠缺,更多的是针对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的发布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只有经过规范管理和科学指导,就业信息员才能成为多面手,既能服务与就业工作,也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抗逆力提升最得力的助手。
高校就业帮扶进行贫困生的抗逆力提升工作时,可以利用心理学的相关技术,从心理帮扶的视角探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抗逆力提升的措施如下:
首先与出现抗逆力问题的家庭贫困学生主动约谈,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抗逆力问题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这是进一步进行谈话的先决条件。通过交流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引导其树立战胜自身心理问题的信心,敞开心扉,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与建议。
鉴于出现抗逆力问题的家庭贫困学生常有的焦虑、恐惧和自我防御等情感和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工作的立足点和最终目标都在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在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尝试建立安全的、稳定的关系。首先,设身处地体验家庭贫困学生的处境,对他们的情绪情感感受和理解。约谈时,表示能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他们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同时,积极地关注、专注的倾听以及准确的认同,让来访者有一种被关怀、被深刻理解的感受。
心理发育机制评估中,出现抗逆力问题的家庭贫困学生与他人亲密关系的建立方面存在很大障碍,这反映了他们在心理发展的童年期中“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阶段未完善,尤其是家庭环境作为童年的创伤对其人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防御机制评估中,出现抗逆力问题的家庭贫困学生容易出现投射性认同和退行防御机制突出的现象。家庭贫困学生经常会以各种不合理理由出现投射性认同;同时,当出现冲突矛盾时,出现幼稚的退行行为,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出现抗逆力问题的家庭贫困学生有时在体验到被拒绝、贬低时会以暴力的行为来防御自己的无助和恐惧,其反常行为的核心在于人际冲突、角色转变困难和自我保护防御机制的极端化,出现被认同危机状态。
在分析其心理防御机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直接和间接询问技术,使出现抗逆力问题的家庭贫困学生正视自身问题;其次,通过情感鼓励技术,达到情感的共鸣;再次,利用澄清角色、认知定位的方式,从而达到行为的矫正[4]。
出现抗逆力问题的家庭贫困学生经常使用理智化的防御机制。他们在与异性和朋友的关系中如果不满意,不是主动解决问题,而是退缩。我们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向他们指出其思维方式和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其合理认知,主动改变。遇到学习困难时,还要通过耐心的开导,帮助他们制订分步骤、分时间完成的方案,最终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建议他们通过参加身边的集体活动,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通过树立良好的心态战胜挫折,平时与人多交往,拓展自己的心胸。使家庭贫困学生的自卑、恐惧、愤怒、孤独等不合理化的心理状态有所缓解,对人和事物的认识趋于理性,积极融入班级和学院这个大家庭。
学生工作人员在处理出现抗逆力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不要戴有色眼镜,每名学生都有自身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身的短处和劣势。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其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培养贫困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这是帮助这部分同学克服心理问题的关键。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由传统的物质扶贫转向关注内心发展的心理扶贫,成为高校新时期帮扶工作的关注重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对贫困生的管理不仅关注经济上扶贫,更要关注心灵的成长。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心和社会服务精神,助人“筑”心,形成爱的正循环,并通过教育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的建设。
高校就业帮扶工作要坚持为广大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宗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积极的抗逆力的引导和教育,从关注消极问题取向模式向注重积极发展取向模式转变,同时引导同学们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思考人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同时,协同育人的观点也应带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抗逆力的提升中。首先,学校各部门、科室的分工与协作并进,设立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小组,开设抗逆力心理健康课程[5];其次,学校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抗逆力的教育引导,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模式,通过多样化帮扶,协同配合开展教育。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应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同时,创新方法,养成积极思维方式和增进积极心理体验入手,构建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的多元化协同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