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伟
(云南年鉴社,云南昆明650021)
提 要:年鉴稿件的审查修改,是决定年鉴质量的基础工作。因年鉴的稿件内容、体例行文等特性,审查修改应坚持“无错不改、有疑慎改、有错必改”的原则,对稿件中政治性问题、阅读价值、内容正确性、文字规范性等方面问题作恰到好处的审查修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作为年度资料性文献的年鉴在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5 年底,我国已编纂出版32 种770多部省级综合年鉴,338种4350 多部地市级综合年鉴,2300 多种1 万多部县区级年鉴,以及包括军事、武警年鉴在内的约3000 种各级各类专业年鉴。”①年鉴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年鉴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006 年,中央级年鉴的优秀率仅为26.67%,低于当年的平均优秀率29.28%;不合格率达20%,接近当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省级年鉴的优秀率为36.36%,略高于当年的平均优秀率29.28%;不合格率高达45.46%,远高于当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②“2017年举行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显示,当前年鉴成果在体例、资料、文字、出版等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③年鉴质量有下滑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问题还是在编校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年鉴编辑出版工作者,要从基础做起,把好稿件的审查修改关。
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年鉴编辑人员的主体意识,要用“工匠精神”开展稿件审查修改工作,把握好工作原则,精益求精,重点是从微观上检查、改进稿件,使其做到内容完善、知识准确、逻辑严密、语言通达、体例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要避免为了“审查修改”而“修改”的无效劳作,努力做好增值修改。因此,年鉴稿件的审查修改中应坚持“无错不改、有疑慎改、有错必改”的基本原则,处理好四个层面的工作,即政治性问题审查修改、阅读价值审查修改、内容正确性审查修改、语言规范性审查修改。
出版物政治性问题,是指稿件反映的政治立场、观念和倾向,包括涉及政党、国家、党政高级领导人、外交、民族、宗教等关系的现实政治问题,还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思想格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年鉴,在我国大多是由权威机构编辑出版发行的,特别是地方综合年鉴是由政府主管主办的出版物,有着一定的权威性,更是要严把政治性问题,否则会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出版单位和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含政治性错误的书刊属于内容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物,审查修改年鉴稿件首要的就是政治性问题。“年鉴稿件中的政治性问题,不是指内容整体性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方面的错误,而多指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技术上的疏忽、文字表述不当等造成的涉及政治性内容的个别差错。”④年鉴稿件中常见的政治性问题,多出现在局部表述层面,稿件中个别语句、图片等处会出现政治性差错,在审查修改中必须高度重视,消除隐患。年鉴稿件政治性问题审查主要涉及政党、政府和国家制度,价值观和道德,民族、宗教,香港、澳门、台湾,国际关系,邪教、迷信和伪科学等方面的表述。涉及以上几方面表述的用语一定要准确规范,如“省市自治区”应规范称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区”不能简称为“省”;少数民族分支不能称为民族,不能随意把少数民族名称简化,“蒙古族”不能简称“蒙族”,“维吾尔族”不能简称“维族”等;“藏区”“藏民”,应称为“藏族聚居区”“藏族群众”;“喇嘛庙”,是对藏传佛教寺院的旧称,应称为“藏传佛教寺院”或“寺庙”,等等。在年鉴稿件审查修改中,还要特别注意对“已出现问题”的各级领导人物的表述,一定要谨慎处理,尽量不要用这些人的图片,防止出现错误的宣传。
年鉴是资料性文献,使用者大多不会进行长篇幅的阅读,但从方便使用的角度上,年鉴稿件的审查修改也应进行内容取舍、深浅侧重、结构布局、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把关审查和修改。年鉴稿件审查修改中,内容上应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事、要事、特事、新事,记述要坚持以事件为主体,表达要客观准确,语言要精炼简洁。
在实际工作中,年鉴撰稿者大多会站在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撰稿,稿件中难免会出现以本单位本部门甚至是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为主体的现象。年鉴的客观性是其作为资料性文献的本质属性,编辑加工者应具备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实录精神,努力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如此,其内容客观真实才有可读性、可用性,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年鉴稿件审查修改中,会遇到主题偏离的稿件。如记述会议的条目释文,“2012 年5 月14-17日,国家民委在昆明市举办首次部分省(区、市)民委(民宗委)外事处长座谈会。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司长俸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外交部外管司副司长宋敬武在会上作专题辅导。云南、宁夏、上海、甘肃、湖南、新疆、贵州、四川、内蒙古、青海、广西、西藏、湖北、重庆等14个省区市民委外事部门负责人共30 余人参加会议。”稿件内容只记述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而对会议内容、决定等只字未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官本位”思想的作祟,导致了一些稿件内容在记述中只强调领导的个人行为而忽视事件本身,失去记录的真正价值。有些稿件中会出现这样的条目标题,如“省委书记某某某为某某重大工程动工剪彩”“省长某某某出席某某活动启动仪式”等。这种以领导为主语、主体的记述方式,使重大事件被淹没,也是没有正确区分主体的现象,可以改为“某某重大工程动工”“某某活动启动”。条目释文中也会出现忽视事件主体性的现象,如“8月25 日,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秦丰受中央委派宣布中央关于云南省委主要领导职务调整的决定:某某某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某某某不再担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此条中的事件应是中央的决定内容,并不是全省领导干部会议,更不是宣布决定的人,如此写法有些不知所云。如“18日,西南林学院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的庆典大会在昆明举行。”事件应该是“更名”,不是“庆典大会的举行”,故应改为“18日,西南林学院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此类记述方法,在年鉴稿件中时有出现,乍看不觉有何不妥,仔细推敲就有发现大有问题,稿件内容不以事件本身为核心就完全丧失了记述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编辑加工中对这种问题做好妥善处理。年鉴稿件审查修改中要屏除“领导的级别决定事件重大性”的错误观念,坚持以事件为主体,客观表述。
年鉴的主体内容就是记录大事、要事,如果在行文中处理不好语言上的详略问题,就会使整部年鉴冗长、繁琐,大大降低年鉴的实用性。强调年鉴的资料性、实用性,条目释文就应追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含义,做到言简意赅,以较少的文字记载尽可能多的信息;要求文字凝练集中,不要冗长拉杂,尤忌长话、套话、空话。行文上的多余现象,多表现在使用“穿靴戴帽”性的文字,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主题”“教师通过‘国防日’活动,增强国防意识,增进军民情谊”,此类文字纯属“戴帽”性质,在稿件审查修改中就必须要删掉。
另外,要把年鉴与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区别开来,不要把年鉴写成工作报告、工作总结。二者的相异之处是很明显的:写工作总结,可以回顾以往工作过程,用典型事例分析论说,以反映工作进展的规律、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而年鉴的格式和要求,却截然不同,它记载各方面的事实而不限于典型事例,寓议论褒贬于事实的叙述之中而不另作分析论说,要求言之有征,能取信于后,事明理显,善否自见;不能像写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那样,记述某一阶段的情况之后,经验教训、存在问题、改进意见等,一点一点地概括议论,写上一大堆专论文字。年鉴可取材于工作报告、工作总结,但绝不能把工作报告和工作总结材料,简单地搬用拼凑,而置年鉴体例于不顾。因此,在年鉴稿件阅读价值审查修改时,要严把年鉴的体例和行文要求,避免年鉴“工作报告化”“工作总结化”。
语言文字精练,是编写年鉴稿件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审查修改中,经常会遇到“内容如不展开,事情就讲不到位”的困惑,其实年鉴本身就是记录大事、要事的,只要把握住条目应该记述的核心内容,按照核心内容要素规范撰稿,逐项罗致,既能保证条目释文核心内容相对完整,有效信息高度密集,又能防止条目释文写作的随意性,提高条目释文的质量。
对出版物内容正确性的审查,一般包括审查知识数据是否准确陈旧、概念是否有误、化学结构式是否有错、表格插图是否有错等。年鉴内容正确性的审查也同样包括这些方面,但也有其特别之处。年鉴内容正确性审查还应包括对重大主题内容的取舍、对遗漏的重要内容的补充等。
年鉴稿件大多由相对专业的单位部门提供,但对内容正确性的审查修改也绝不能大意。“年鉴权威性的显著标志是出版者的社会地位和编纂者的声望,但构成权威性基础的却是年鉴内容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⑤年鉴应以客观真实性为生命,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其这一性质和功能,强调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所记述的事实要完全符合事情的本来面貌,并且要做到前后照应,首尾相连,避免以假乱真、以讹传讹的事项记载在年鉴中。因此,年鉴内容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情况和事物,就必须在稿件审查修改中严格审核,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无误。由于年鉴综合性较强,涉及材料、数据常出现交叉现象,如同一材料是不同单位部门不同作者提供,常会隐藏很多问题。如同一事件,由不同部门撰稿从不同角度记述,就会有不同说法,甚至有不同的统计数据。对于这类问题,在审查修改中就要仔细核实,尽量使用相对权威部门的表述、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等。年鉴内容正确性方面的问题,在文字表述上常见的是地方特色情况的失实。以《云南年鉴》稿件为例,对跨境河流、民族、山脉的表述,经常会出现混淆乱用的现象;对“世居民族”“世民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等也会出现错误表述,对诸多少数民族节日、地方特产的表述也会出现不够精准现象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在审查修改中进行仔细核实修正。
年鉴稿件一般由多个单位部门提供,有“众手成书”的特点,由于工作上的领属、分工不同,很多工作是多部门共同协作完成,这就会造成同一主题的内容在整部年鉴中多次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在地方综合年鉴较为常见,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类的条目,地震、民政、武警部队等部门都会对同一事件做记录,如不注意角度、侧重点就会出现重复现象;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等内容的记录也会多次出现。对这些以同一个主题词多次出现的条目,我们要进行仔细甄别,区别对待。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重大事件,在综合性年鉴中还是可以保留的,但要注意把握好条目主体内容的角度以免重复,还要注意相同要素的准确统一;而对于如会议类的“单线性”事件就没必要多次记述了。
年鉴内容选材的要求,“从题材的社会价值和存查价值出发,着重择新择特、择大择要、求真求实,力求可查可用。”⑥年鉴内容选材要全面,要有存史价值;应该做到既记工作成绩、建设成就、好人好事,也记存在问题、重大失误、灾害事故;既记发展,也记挫折;既记经验,也记教训。任何偏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而缺载另一方面或另几个方面内容的年鉴,都是片面性和单一化的表现,是不可取的,应当防止。同时,也要避免中心不突出,记述无重点,所载泛且杂,因为这样也不可能显示一方历史发展的轴线和概貌,不符合年鉴的宗旨和要求。因此,在审查年鉴内容时,必须要核实主体内容的缺失遗漏问题。这就要求年鉴编辑人员要注重做好日常资料、信息的捕捉、搜集工作,对所审查修改的年鉴应记录的大事、要事有全面的掌握,在具体审查修改中处理内容的缺失遗漏问题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年鉴文字规范性审查修改,主要包括汉语拼音差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外文、数字、标点符号用法差错,词语使用不当,专业名词术语使用不规范,语法、修辞、逻辑差错,表达不贴切等问题。在稿件审查修改的实际工作中,年鉴行文中的主要错误现象是语句的歧义、缺少句子成分等,稿件中常会出现一些修饰成分过长、过多的句子,如“进一步健全以社会面、社区(村)、单位内部、复杂场所、区域协作为依托,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公安机关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为基础、科技手段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起来、覆盖城乡的全方位的治安防控体系”。此类长句就应尽量改为简短的句子,以免出现歧义。因年鉴的大多数稿件由相关各单位部门提供,行文上经常会出现缺少内容主体或主语的现象。如某一条目开头如此表述“2013年,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教育收费的项目和标准清理工作。”此句没有主语,作为条目的开头语就使整个条目没有了主体。此类问题的出现多因稿件大部分是各相关单位部门的年度工作总结,在年鉴的行文中出现此类句子就会使人摸不着头脑了,审查修改中就一定要进行补充完善。
客观性、权威性是年鉴重要属性,这就要求年鉴行文用语要准确,不使用“大概”“可能”“差不多”“似乎”等含糊不清、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还有一些情况,也是年鉴字词使用上的重复多余。如“对全省3.9万多个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规范”,此句中的“多”字是多余的;“3.9万”本身就是一个小数并不是精确数字,在其后面再加上“多”字属多余。年鉴稿件中常见的字词错误,与其他出版物的大同小异。但由于年鉴内容的特殊性也会导致的一些高频错误字词的出现,以《云南年鉴》为例,地名上的高频错误有“丘北县”误为“邱北县”、“香格里拉市”误为“中甸县”等,特产上的高频错误有“草果”误为“苹果”、“水豆豉”误为“水豆鼓”等,民族名称上的高频错误有“傣族”误为“泰族”、“傈僳族”误为“傈傈族”、“怒族”误为“恕族”等。
审查修改就是要通读全稿,规范体例,改正明显的文字差错,兼顾内容检查。年鉴稿件的审查修改也不例外,要坚持“无错不改、有疑慎改、有错必改”,要审查修改稿件中的各种差错,弄清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核对最新的标准规范,考虑使用者的合理诉求,对稿件中政治性问题、阅读价值、内容正确性、文字规范性等四方面问题做恰到好处的修改,真正做到“增值修改”,为把整部年鉴打造成为精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