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侨宏
巴洛克,在葡萄牙语中意为“畸形的珍珠”。
16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萌芽,告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与桎梏,迎来了新古典主义的创新与浮夸。在大航海时代的浪潮下,西班牙人远赴重洋,在菲律宾马尼拉建起了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随着殖民运动的扩张,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畸形珍珠”不断堆砌,成就了又一个的“东方梵蒂冈”。
“石祖”教堂,圣奥古斯丁
巴洛克教堂本质上是17世纪罗马哥特式教堂建筑和资产阶级运动的化学反应,同时也代表了神学古典与人文自由间的矛盾。因此,当巴洛克建筑漂洋过海来到菲律宾时,其根基不稳的建筑形式也会受到当地自然因素的深刻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石造教堂。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居住的城中城的心脏位置,屹立着一座历经地震、台风和战火而始终不倒的教堂——圣奥古斯丁教堂。
拥有400年历史的圣奥古斯丁教堂,也是菲律宾现存最古老的石头建筑教堂。由产自本土的材料和资源建成的圣奥古斯丁教堂,结合了欧洲巴洛克和菲律宾式的图案和美学。同时,教堂的设计与建造完美地适应了当地的热带气候。
走进圣奥古斯丁教堂,会发现教堂内部的天花板和墙壁上都有绘画,特别是教堂穹顶,《圣经》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颇具立体感,据说是由技艺高超的意大利艺术家绘制。教堂的显著特征是石块上的浮雕、枝型灯和彩色玻璃,十分细致逼真又美丽。
四周高大的柱子,从顶部到底座都雕刻着玫瑰形饰物,唱诗班阁楼的顶部装饰着天使图案,巨大枝形吊灯从穹顶上垂下来,显得庄重又肃穆。教堂曾经收藏了大量的法衣、黄金圣杯、 白銀十字架、象牙雕像、金线绣花的丝绸披风和油画。可惜的是,这些珍贵藏品大都在历次战争中丢失了。
据说二战期间,城中城内唯一没有在炮火中倒下的高大建筑就是圣奥古斯丁教堂。这座典型的欧洲巴洛克教堂却摆着四只中国特有的狮子把门,因此有人称是中国的小狮子保佑了大教堂免遭灭顶之灾。
但实际上,奥古斯丁教堂也经历过几次修缮。由于初建时用的材料是易燃材料竹子、泥巴及椰树叶子,所以1574年和1583年曾发生过两次火灾。1599年重建,1661年竣工,其中用珊瑚和砖修筑的墙壁就厚达1.7米。一并建成的还有第一修道院,此后又修建了第二修道院。经不断扩建,圣奥古斯丁教堂逐渐成为马尼拉乃至整个菲律宾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马尼拉大教堂
马尼拉大教堂是菲律宾最大和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最初的教堂建于1581年,在以后的岁月中教堂因台风、地震和战争的火焰不断被损毁,不断重建。现在的教堂已是第六次修建的成果。
教堂外观十分庄严有气派,彩色玻璃窗因有天窗而放出异彩。正面墙壁上雕刻着6个白色的天主教人物和各种精致的装饰,顶部雕刻着两个可爱的小天使和庄严的十字架,散发着浓厚的天主教气息。
进入教堂,金黄色的色调让人觉得温暖,教堂屋顶没有金碧辉煌的壁画,却也散发出一股肃穆的气氛,单调又不失典雅庄重。教堂门口时不时经过马车,更是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古朴的味道,整座教堂为意大利风格,规模宏伟,气势不凡。马尼拉大教堂中有一些诸如弥撒,告解,洗礼等宗教活动,也提供婚礼服务。
抱威教堂,地震巴洛克
形状有如金字塔的三角建筑,静静矗立在抱威街头的,是以砖头、沙和蔗糖混合作为建筑主体的抱威教堂。数百年的风霜,使抱威教堂的外墙斑驳凋落,不少地方都裸出了砖头,但它依然屹立着。
抱威教堂历经过二次世界大战,曾在1706年和1927年先后两次遭遇地震侵害,虽然失去了屋顶,但大致上保存完好,现在教堂用铁皮遮盖着,被大家称为“地震巴洛克”。
抱威教堂几米远处有一个由珊瑚岩建成的三层钟塔,也是教堂的一部分,这个钟塔曾在1896年菲律宾与西班牙战争和二战中被当作观察哨使用,钟楼的雕刻大胆求新、精雕细刻,在钟塔顶能把抱威市的景色一览无余。历史学家认为它是区分当地人社会地位的工具,例如当地富贵家族举行婚礼时钟声响亮。数百年的时光里,它陪着抱威教堂屹立在风雨中,像一位默默守护的骑士。
抱威市的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抱威教堂是当地居民的精神支柱。站在它面前,感受着历史的流动,感受着它坚毅的灵魂,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教堂的保护
2018年,马尼拉推进首都友谊大桥建设工程,但外界担心这座拟建大桥可能穿过城中的几个遗址,破坏西班牙王城内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圣奥古斯丁教堂,万一古迹受损,将有可能被世界遗产名单除名,导致旅游业的投资者或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济损失和不良贷款增加。
而菲律宾采取保护为先的做法。政府及时叫停了当地的桥梁建设项目,邀请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考古和遗产影响评估,同时在做出任何重大设计变更之前决定暂停修建王城大桥, 保护了巴洛克式教堂群及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