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父母

2020-01-15 10:09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肖像权三观事情

1.孩子被小伙伴家长“报复”了

Q:5岁儿子在公园玩耍时不小心撞倒一个小女孩,他把她扶起来,说了“对不起”。但女孩母亲还是将我儿子推倒,并用脏话骂他。我没跟对方理论,直接带儿子回家了。这事儿发生后我觉得应该跟孩子聊聊,但不知道怎么聊……

A:5岁是幼儿期最美好的年龄,因为开始带着“自我”,带着娇嫩开放的“内心”,迈着稚嫩的步伐走向大千世界,接触世间万物,以及形态各异的人性。这个时期也是考验父母三观的重要阶段,父母如何认识人与世界、如何给孩子解读遇到的事,都关系到孩子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底色。

100多年前,著名哲学家鲁道夫·史坦纳就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当父母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时,不妨提醒自己“教育的时机来了”。而当时当刻,最先要做的就是控制好情绪。这个问题中的家长值得点赞,因为你没有被对方家长的情绪化激怒进而失控,而是带着孩子离开了现场。

就像你所说的,接下来应该和孩子聊聊。怎么聊?

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对方家长粗暴的行径,一定会让孩子不安和害怕。可以将孩子抱进怀里,告诉他,“刚才阿姨推倒了你,让我看看有没有伤着,疼吗?”要让孩子从内心知晓:遇到事情我不害怕,因为有爸爸妈妈在,他们会保护我。

其次,肯定孩子行为中好的一面。可以说:“妈妈看到你撞倒了小朋友后,立刻扶他起来,还说了‘对不起,你是个有礼貌、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妈妈觉得你很勇敢。”这么做是因为对方家長的反应,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做法。父母的肯定,可以让孩子区分哪种行为方式是被认可的。

最后,和孩子一起用讲故事的方式“复盘”这件事情,和他讨论怎么做可以不发生这种“不小心”的事情。带着孩子学会从每一件“遇挫”的事情中去总结经验,养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如果父母将关注点放在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滋养的前半部分,而非给孩子带来负面垃圾的后半部分,那么孩子就会被家长良好的三观引领。这就是所谓的:不被关注,就不被强化,就无影响。

2.女儿偷拍心仪男生后

Q:初一女儿喜欢上一名初三男生,偷拍了对方照片发在朋友圈(屏蔽了家长和老师),结果她朋友跟班主任说了,班主任说女儿侵犯了对方肖像权,逼她跟男孩道了歉。女儿觉得朋友背叛了她,对班主任也有很大意见。我是否该做点什么?

A:初一的女孩儿正处在情窦初开的青春期,好奇、欣喜,也难以自制。尤其是在这种泛娱乐化的年代,我们会看见各种花式表白、土味情话、暗恋了不起等观点,公开“晒”出来更是成为“个性化”的标签。被围观后获得点赞和认可,会吸引青春期极度需要关注的孩子们,尤其是女孩子。

父母的确要做点什么,但不是马上。

要给孩子消化情绪的时间。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为大,这和身体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如果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暂时不影响健康与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先不要急着评判和干预。每个人都是拥有自我权利的主体,有权为自己的所有行为与情绪负责。就像这个女孩觉得朋友背叛了她,对班主任也有很大的意见,这些都只代表她当下的情绪,孩子有权先体验这些情绪,但不代表她不懂相关的道理。所以父母要给她时间去沉淀和思考。

等孩子从激愤的情绪中平复后,父母需要为孩子补上一课,那就是法律意识。可以用站在孩子一边的方式,去激起她的自尊与兴趣,比如“我也觉得老师有点儿小题大做了,什么叫触犯了肖像权?我倒想知道到底哪些行为是触犯了肖像权?”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查阅,学习一下最新的民法典,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查阅和了解。孩子借此懂得相关的法律知识,这件事对她来说就不是坏事。

猜你喜欢
肖像权三观事情
三观壁画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人文街拍马上就要违法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影视剧照中肖像权的界限
关于肖像权商业利用法律问题探讨
把事情写具体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象征意义
一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