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
成都成华区青龙街道致强社区居民罗秀花自2009年搬进电梯房后,邻里之间走动少了,她十分想念以前住大院时大家相互串门的日子。
杨剑鸿2012年初离开部队自主择业定居成华区,对成都不熟悉,也没有归属感,“经常感觉我是个过客,车从这个城市过,人从别人的窗外过”。
退休后的朱新蓉2012年年底搬入成华区保和街道首创小区,那时候治安条件很差,“女儿都劝我赶紧把房子卖了,搬回市中心住”。
近年来,入住高楼大厦带来物质生活条件升级,但传统意义上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却随之消失殆尽。面对新时代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深刻转型,社区该如何回应居民的现实需求?
? 党建引领 构建新时代治理体系
“作为物业方,因为你们采取的是包干制形式约定物业服务费用,所以公共能源费应该由你们先行垫付……”2019年12月19日,“马克公馆业主与物业纠纷专题研判会”在成华区青龙街道致强社区举行,在座的除了马克公馆的开发商、物业、业主代表,还有社区党委专门请来的全国有名的物业专家。“在这起纠纷中,开发商、物业、业主的矛盾错杂,我们党组织作为党建引领者,就是为大家搭建平台,通过联结、整合让专业角色进入来解决问题,引导群众自治。”致强社区党委书记刘平说。
刘平的底气在于2017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市委统筹之前分散在20多個部门的“社区发展治理、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市民服务供给、共建共治共享”职责,实现对基层治理体制的“适应性重构”,建立起以党建为引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城市工作领导体系和适应新发展阶段需要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
新的治理体系理顺后随即授权,将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有了更强的治理权力和治理职责,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
前不久,罗秀花被评为“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原来,在2016年12月致强社区组建成立后,热心肠的她积极响应社区“两委”班子号召,自愿组织社区居民成立了“豫府自治志愿队”,带头上街去捡垃圾、规范共享单车停放、进行文明劝导等,把志愿队发展为促进社区与居民之间联系的“纽带”。如今,这支队伍已有180余名队员。
? 主体多元 强化社区治理能力
在建设路街道培华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因为不少植物的盆破裂了。“你们志愿者养护的花长得太好了,根都把盆给撑破了。”
“这名志愿者涂某以前可是我们社区的‘老大难。他从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辞职后到处碰壁,身体又有残疾,生活困难,天天就到医院、社区闹。”已经从“路人”逐渐成长为培华路社区党委书记的杨剑鸿笑着说,“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培华路社区党委‘兼职委员郑光全找到我们大吐苦水,我们就一起商量为他解决难题”。
现在,每天街面巡逻、整理共享单车、为植物浇水等杂事涂某一并承担,他逐渐有了存在感,干劲十足。
“以前见到涂某我们都要躲着走,害怕他胡搅蛮缠。现在好了,涂某见着我们就很热情地打招呼。”郑光全很感激区域化大党建组织体系起到的作用。原来,成华区“打破壁垒、建强堡垒”,在全区14个街道和113个社区成立了区域党工委,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出资人等作为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区域化大党建组织体系。
从2013年进入社区上班至今,一心想为民服务的杨剑鸿早已成为培华路社区名副其实的主人翁。他始终坚持抓党建、抓班子队伍建设,不仅将后进社区变为先进社区,如今更是将社区范围内的各类党组织牢牢团聚在社区党委周围,从而共同为社区居民打造一个温暖的家。
? 党建带社建 温暖聚人心
前不久,一个满身臭味的流浪汉来到和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坐在沙发上发呆。见此情景,几位居民自发回家带来一件件衣服,社区工作人员又耐心劝导并带他去社区洗了澡。“我们就只做过这一件事,没想到后来他来中心均衣着整洁,而且还经常主动帮中心整理物品。”社区工作人员孙玲感叹道。
对此,朱新蓉却认为很正常,“社区越来越温暖,每个人都会受感染的”。现在的朱新蓉整天面带笑容,她以生活在和美社区为荣,并担任了和美社区首创居民小组组长。
成华区坚持党建带社建,积极用区域化党组织体系整合各类资源,所有街道和社区全面开放活动阵地,300余家单位无偿将自身党建场地向社区和群众开放。
朱新蓉最近刚和团队在和美社区党委指导下,将位于首创小区内开发商移交的船体建筑打造完毕,又风风火火地投入小区活动中——在“船上”,请专业人士讲解紧急救护知识,开展相亲活动让三对年轻人牵手成功……朱新蓉很有成就感。(责编/陈艾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