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锦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建 福州 350001)
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在ICU中应用最为广泛,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患者血氧维持在正常范围、防止或减少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等[1-2];其中吸痰操作是保证以上目标的重要护理措施,因此,近些年来对于吸痰方式的研究成为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热点。本文主要对传统密闭式吸痰方法与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进行比较,探讨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对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的研究影响。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入住我院ICU的84例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54~89岁,平均(67.56±12.54)岁,纳入标准:①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②血流动力学平稳;③年龄大于18岁。排除标准:①无自主呼吸的患者;②原有气道损伤的患者;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气管切开患者2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4例,两组患者在疾病种类、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都使用密闭式吸痰管给予吸痰,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吸痰护理措施,即患者出现明显的痰鸣音、血氧饱和度下降或气管插管内有明显的痰液等吸痰指征时给予吸痰,在吸痰的前后均给予纯氧2 min,连接吸痰管,调节压力在-150 mm Hg(1 mm Hg=0.133 3 kPa)左右,操作者一手控制吸痰管的负压开关,另一手持吸痰管送入气管遇明显阻力时退出1~2 cm,开始给予负压吸引,旋转上提的同时给予吸引,整个过程不得超出15 s,操作结束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吸痰装置的管路;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在吸痰管送入气管插管之前就给予负压,一边送入吸痰管一边负压吸引,遇痰液较多位置时延长此处吸痰时间,操作完成后同样负压退出吸痰管。
1.3观察指标: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2 min血氧饱和度、心率的改变程度;②观察两组患者痰液喷溅、气道损伤及VAP的发生情况。
2.1两组患者吸痰前后2 min SpO2、心率的上升程度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2 min SpO2、心率的上升程度比较
2.2两组患者吸痰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吸痰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例(%)]
吸痰是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预防肺部感染、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关键护理操作,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吸痰方法有了更多的创新和改进,从最开始的开放式吸痰到半开放式吸痰,再到现在的密闭式吸痰。有研究表明[3],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与密闭式吸痰方法相比,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几率更低;同样杨慧的研究[4]也表明密闭式吸痰方法比开放式吸痰方法临床表现更佳;因此,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都是在密闭式吸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而对于吸痰的负压选择,根据陈玉红等的研究[5]显示,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吸痰压力选择在-150 mm Hg时,无论是痰液清除效果还是吸痰前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效果均为最优。因此此次研究中负压选择在-150 mm Hg;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比传统密闭式吸痰方法在吸痰前后2 min内血氧饱和度、心率的改变效果更好,在气道损伤、痰液喷溅的发生情况比较上,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显著优于传统的吸痰方法,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吸痰方法在插入吸痰管时采取的时深部吸痰的方式,即送入气管内遇阻力后再后退1~2 cm开始给予负压吸引,深部的吸痰会明显增加气道损伤,而且吸痰管在插入气管内突然给予负压,对患者会造成明显的刺激,增加痰液喷溅的发生;改良后的方法是在吸痰管进入患者气管前就开始给负压,直至吸痰结束退出吸痰管后才停止负压,这样操作不但可以降低因在气道内突然给予负压对患者造成的强烈刺激和黏膜损伤,而且还可以避免吸痰管把气管插管前端的痰液带入到气道深部位置,因为是提前给予负压吸引,患者气道内浅部的痰液已先被吸出。而本次结果在VAP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主要在于VAP的防治需要多种措施共同进行,靠单一防治方法很难取得明显效果;而在其他方面无论是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还是气道损伤、痰液喷溅均优于传统的吸痰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