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欲补泻理论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

2020-01-15 04:57任献青霍桢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甘味邪气五脏

张 凯,任献青,霍桢毅,丁 樱,张 博,张 霞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 450000;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in children,以下简称NS)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且明显水肿,其中肾炎性肾病还可伴随血尿症状,严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1]。该病从发病症状看属于中医肾病范畴。中医认为肾病发病常有诱因,除肾脏外与他脏相关还可传变,所以在治疗时应考虑与他脏之间的联系。“夫五脏之苦欲补泻, 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 不足以言医”[2],苦欲补泻理论是研究五脏所苦及所欲之味,根据其所喜恶之性味来补泻的理论,通过调整脏腑之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试从苦欲补泻理论论治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1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NS在中医多根据疾病表现的主要症状命名,如水肿、尿浊、尿血等,属于中医学“肾”病范畴。中医的“肾”与其他脏腑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1]。肾者水脏主津液,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以脏而言属水,其气寒;以经而言属少阴,主火,其气化燥热。肾为先天之本,盖真阳藏之于肾, 故并主火也,水中藏火,火中寓精,此人之生生之本也,花萼之荣在根底,灶釜之用在柴薪[3]。小儿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感受外邪、入里内侵肺脾肾三脏是其发作或复发的最常见诱因[4],需首辨虚实。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全而未壮,肾本虚故儿童肾病本证多虚,常兼夹外邪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次辨寒热。《医宗金鉴》曰:“肾为水火之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表明肾病亦有寒热之辨,寒者肿之为多,热者尿血为甚[3]。

NS常见中医病证主要为水肿、尿浊、尿血等。中医认为水肿外因风寒、风热、风湿或疮毒等邪气侵袭,内因正气不足、邪气入侵使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紊乱,气机阻滞,水湿潴留。如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力,故聚水而从其类”,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证。尿血多为热,病位以心肾膀胱为主,辨证首分虚实。实者,外来者有余或阳热之体是也;虚者,内发者不足或阳亢伤阴,壮火食气矣。病程中又常夹湿、瘀、虚等兼证或变证。尿浊主因热湿毒瘀等外邪侵袭、肾气不固、精微物质下陷排出所致[3]。

2 苦欲补泻理论的内涵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篇》[5], 是指导临证遣方用药的基本法则[6]。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所言:“夫五脏者, 违其性则苦, 遂其性则欲。 本脏所恶, 即名为泻。 本脏所喜, 即名为补”[7],补泻系乎苦欲, 苦欲因乎脏性。

肾脏苦欲补泻理论原文曰:“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用苦补之,以咸泻之。[8]”因肾一脏具水火二气,水火既济,始能蒸发津液,泽润周身。肾主冬,是水的时令为水脏,故喜润而恶燥。若肾中阳虚,则不能蒸化津液而形成燥象,气化功能受限。要实现“开腠致津、通气化燥”,则需食用辛味食物或药物。辛味有发散之功,辛味可使郁闭之气得畅,津液自能通行四布,使肾水归于常道,故宜食辛以润之。肾主闭藏而欲充实,故欲坚。且若受邪气困扰,肾主闭藏之功受损,无论伤及阳气、阴分,都会造成肾不闭藏而失坚,故曰肾“不坚”。以苦味燥之化之,邪去则肾闭藏而自坚,故曰“用苦补之,以苦坚之”。肾主封藏,若受邪气侵袭致封藏太过亦属病态。咸味有软坚的作用, 可疏泻肾太过之封藏, 违“肾欲坚”之性,故谓之“咸泻之”。

五脏生理病理关系密切,某一脏之病常可影响及传变他脏。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肾病发病常与肺脾两脏关系密切,故肺脾两脏的苦欲补泻也需重视。五行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肺为肾之母脏。肾病发病常有外感病史,外邪首先犯肺金,肺母传及肾子即发病。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 辛泻之[8]。脾属土,因土克水,若土病不能治水,致肾水泛滥成灾致病。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用苦泻之, 甘补之[8]。因肺脾两脏对肾脏发病及预后至关重要,遂其两脏亦不容忽视。

3 苦欲补泻理论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药物治疗的指导作用

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缪希雍曰:“气味互兼, 性质各异, 参合多少, 制用全殊, 所以穷五味之变, 明药物之能, 厥有旨哉”[9],指出药的五味变化对于药物功效的影响。利用中药五味药性之偏,调节机体阴阳之偏性,以平衡阴阳,治愈疾病。

3.1 标证重在祛邪

NS常因邪气侵袭而发病,主要有“风、湿、热”等邪气,常两两相兼为病,早期表现为实证。

3.1.1 风水相合 患儿感受外邪急性起病致风水水肿,头面一身尽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常以越婢加术汤治疗,以辛凉之石膏配合辛温之麻黄、生姜,主用辛以散风通络,佐以白术之苦,为辛苦行气之意。再合甘草、大枣之甘味,以辛甘发散为阳、甘苦生津养阴之意。

3.1.2 湿热浸淫 若为湿热邪气侵袭,如肾炎性肾病综合征患儿,除有水肿外还可伴随血尿症状。“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 佐以酸淡,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湿热邪气兼有,此主要表现为实证,需以寒水石等咸寒之品以泻肾,佐以苦寒之栀子、木通、小蓟等降肾火, 以甘寒之淡竹叶、滑石等防苦味伤阴,两者又皆含“淡”味,可甘淡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出。生地黄甘苦寒皆有,《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既能清热凉血又可养阴生津[10]。以甘辛温之当归,乘“辛甘发散以为阳”及“甘补和中而能缓”之意,可稍缓解前药之寒凉。

3.2 本证重在扶正

NS患儿长期使用激素,日久耗气伤津可致虚证,根据患儿体质及病情转化不同又可分为阴虚与阳虚。

3.2.1 虚热泻伏火 肾阴虚不能制阳亢,相火妄动,虽为虚火亦属有热。热者寒之,且此为虚证,应以苦味坚肾。常用苦寒之知母、黄柏、生地黄、牡丹皮入血分,苦味为热气之本味,以苦发之,起到“火郁发之”的作用,以泻血中伏火。但此火终属虚,遂应佐以甘寒养阴,酸甘化阴,给予甘寒之生地黄、知母、泽泻、茯苓及甘平之山药以化阴生津。另伍以酸涩微温之山茱萸酸甘化阴、 补阴, 酸能收敛上浮的虚火下潜于命门。

3.2.2 虚寒在温阳 若日久精气损耗过多,致肺脾肾气虚甚至阳虚,需用甘味药以补气升阳。 另“脾欲缓”,甘味具有缓和、柔缓的功效,用药多选人参、茯苓、山药、白术、龙眼肉、甘草等甘味之品以甘补之缓之[11],顺应脾性之缓,甚者阳虚用附子、肉桂、菟丝子、仙茅等甘温之品以温肾。

4 苦欲补泻理论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饮食预防的启发

民以食为天,“食”在历史进程中起到载舟覆舟的重要作用。《素问· 脏气法时论篇》指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5]”可见饮食辅助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作用。饮食亦有五味:“味, 滋味也”, 食物的五味最基本的含义在于其滋味的不同[12]。五味进入人体后,可使气有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耎的效果。因此,选用适宜之“味”的合理膳食,可达到五脏平衡、气血调和、防病健身的目的[13]。

患儿因未成年属稚阴稚阳之体,肾常不足,加之NS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平时饮食可用苦味食物坚肾,如茶叶、莲子心、苦瓜、香椿叶、莴笋、生菜、芹菜、萝卜叶、荸荠、杏仁等,勿多食紫菜、盐、海带、海蜇、鱼、蟹、虾等咸味食物,因《灵枢· 五味论》言“咸入于胃……血与咸相得,则凝”, 咸味走血可泻肾之封藏。平素肺气虚,易外感患儿可食用酸味食物收敛肺气,以防外邪犯肺,如山楂、乌梅、酸枣、石榴皮、马齿苋等。若已外感至肺,致肺气宣降失常之实证,为防肺病传及肾子,可稍食辛味食物以泻肺祛邪,如生姜、葱白、元荽、花椒、茴香等。若病邪在脾,表现为食积不化之实证,则需辅食以苦味食物燥湿运脾。若表现为脾气阴不足,无力运化精微的虚证,为防脾虚不能制水,肾水反侮脾土,可食用甘味缓补中焦,如饴糖、山药、大枣、甘草、蜂蜜等。现代甘被引申为甜味,但《说文解字·甘部》[14]曰: “甘者, 美也, 从口含一”,所谓“甘为五味之一,五味之可口皆曰甘”,口感好的食物都可归为甘味[15]。

虽选合适五味饮食可辅助预防疾病,但不可偏嗜过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言:酸伤筋,苦伤气,甘伤肉,辛伤皮毛,咸伤血。蛋糕、奶油、肉类等肥甘厚味亦属甘味但不可过食,肥则助阳生热, 甘者性缓留滞, 碍脾不运, 水谷精微留滞于脾

而不得转输。如五脏所欲, 脾之所欲为甘,过食甘味则脾土不运。如临床常见过食辛辣肥甘易导致患儿NS复发发为水肿,肿在皮在肉。遂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甘走肉, 肉病无多食甘。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以上可见过食五味损害五脏,NS日常调护虽可借助饮食五味调整脏腑之偏,但过犹不及,需掌握适量。

5 结语

本文运用苦欲补泻理论讨论NS的药物治疗及饮食预防,即从古法开新境,从古义裨新用。基于此选食用药仔细斟酌,必当效如桴鼓,临床实可资借鉴。

猜你喜欢
甘味邪气五脏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我和甘味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甘味”农产品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幸福来自感动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