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王娟娟,翟传明,吴晓媛,张超
(中电投工程研究检测评定中心有限公司)
智慧养老的模式、技术和实施,目前已经成为养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养老行业的技术创新也亟待不断发展升级,使养老行业逐步提升智能化、智慧化、信息化水平。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大力发展养老行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各政府部门已发布20多项相关政策,促进养老产业“互联网+”,加快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推动低能耗、微型化、高性能等智慧养老关键技术研发。
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型社会,且近年来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现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应对老龄化任务最重的国家。2018年底我国拥有2.49亿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7.9%。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接近5亿。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对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预测数据如图1所示。预测到2020年,全国共需729万张养老床位,2025年,该数据将达900万以上。由此可见,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将十分严峻,健康养老产业市场巨大。
当前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不断创新、融合发展,智能健康终端对人体指标的精准量化奠定了健康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云计算成为互联网健康服务发展的重要基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医疗健康服务潜力充分释放,推动智慧医疗健康向高效率、高层次发展[1]。随着健康养老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将逐步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促进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高健康养老服务水平。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薄弱,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健康养老资源供给不足,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相关需求[2]。目前,我国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为所有地区都配备完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特别是偏远地区严重缺乏配套的养老服务;绝大多数老人没有足够的养老资金,甚至部分人没有资金为自己养老。总之,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现状不容乐观。
图1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趋势预测数据
目前,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如下[3,4]。
1)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不够
目前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研究主要局限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领域;系统平台虽然由政府主导,但多为分而建之,缺少全局规划设计,存在重复建设、多头管理、沟通不畅等问题。
2)智能化建设滞后,规范化管理机制及相关标准缺失
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刚起步,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还处于萌芽期,智慧健康养老体系建设是一个多领域系统工程,终端端口及信息化标准、规范化管理机制的缺失将导致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系统搭建困难、重复建设等问题。
3)适老性、智能性功能不足
大部分养老服务场所,由于资金等限制,没有充分考虑适老性,例如地面无高差、防滑地板、动线扶手、轮椅空间、紧急呼救等老人特殊生理需求,针对老人容易走丢的问题也多是采用简单粗暴的关闭机构大门的方式,无法满足健康养老所要求的适老性和智能性需求。
4)普遍缺乏专业团队
目前推进的智慧健康养老项目,普遍缺乏专业团队进行持续推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很多专业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5)缺乏检测评定机制
目前我国针对智慧健康养老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检测、评价、评定、咨询机制,政府监管、市场监督制度均不完善,面对逐步放开的市场,亟待建立相应的检测评定机制去规范市场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相继建立起老年学,并兴建了大量健康养老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一般而言,健康养老服务是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所需照料的程度进行分类的,同时由于老人经济水平、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导致养老服务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欧美等国家依靠经济实力支撑,老人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福利、服务及居住环境等方面,也有不同层级的设计,从而逐步实现了机构养老到家庭社区养老的转变。老人在享有专业并及时的老年服务的同时,其子女也从家庭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形成养老社区与度假休闲区相结合的家庭养老社区,弥补家庭养老功能不足的同时,也给老人提供了居住休闲、观光旅游、沟通交流的场所和氛围。
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很多门诊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服务对象中老人占3成,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降低护理费用;英国则为居家或社区老人提供机器人护士服务,既可以完成日常护理,还能和老人互动,为老人提供咨询建议;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打造智慧老年公寓,通过在公寓的家具、地板中植入芯片等方式远程监控老人生活;日本一所大学为行动困难、肌肉萎缩的老人研发了“机器外套”,并得到推广。
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根据政策要求,新建、改扩建养老机构将释放出490万㎡的建设用地,年平均增加61.3万㎡,占2015年全国建设用地10.3%,住宅和公共服务用地14.8%,市场巨大。
预计到2050年老人消费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由2014年的约8%提高至30%。养老服务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养老业。
2014年商务部、民政部等联合公告《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的公告》,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独立或合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参与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的企业化改制;发展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开发优质养老机构品牌。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放宽准入条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高的养老服务业品牌;促进民间资本规范有序参与加快制订和完善养老服务相关标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2019年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卫健委印发《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旨在推动普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增加,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示范带动作用和地方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面对逐步开放,且潜力巨大的健康养老市场,各类社会资本必将竞相涌入,只有控制好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手段,才能更好地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目标,并提出届时“养老服务产品将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要求。
顾名思义,相对于非联网型温控面板增加了联网的通信端口,通过联网线缆连接,组建系统平台,自成一套系统,可以通过本地面板和后台软件实现集中监视和控制功能。目前,该种控制方式运用较多,适用于对温度的舒适度要求较高的区域,可以实现通过内置/外置温度传感器实时调节风机盘管的风速的目的,使其控制在设定范围内。联网型可以实时监测现场面板控制状态,实现远程控制风机启停、风机调速、阀门控制以及各种状态的监测。联网型温控面板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2017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工信部、民政部、计生委三部委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提质增效支撑作用,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政企联动,开放融合,促进现有医疗、健康、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满足家庭和个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2017年和2018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卫健委联合发布两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对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的规划,为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行业自律;民政、质检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抓紧制定管理和服务标准;落实养老机构综合评估和报告制度,开展第三方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应与政府购买服务、发放建设运营补贴等挂钩。
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计生委三部委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制定智慧健康养老设备标准,建立统一的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检测计量等标准,实现不同设备间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完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流程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安全标准以及隐私数据管理和使用规范。
随着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以及养老居住模式的变革,养老机构也逐渐从福利性质向居住生活性质转变。根据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未来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智能化水平快速提高
在智慧健康养老的大背景下,远程医疗照护、在线监测、人工智能、数据共享等系统智能化手段,便携式、可穿戴、自助式、高灵敏度等装备智能化手段,人工记忆和提醒、简单便捷、人性化、可定制的服务智能化手段,及时性、全面性、集成化、可预测等管理智能化手段将成为未来养老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无线定位、监测、防走失、视频智能、门禁系统、移动定位等手段,以及后续的VR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手环、健康监测设备、智能管家等设备,结合第三方服务,建立综合性“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将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智能硬件设备相结合,将采集的数据传至大数据中心,进行整合、分析,打造云服务,为中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居家健康养老环境监测、远程看护、亲情关怀,互联网健康咨询,建立“互联网+”健康养老服务。并通过持续运营最终实现与医疗、生活、商业、保险、通讯、科技等各个行业领域实现动态互增长,打造一个“互联网+”养老生态圈,引领智慧健康养老新模式。当前,国内部分高端养老机构已经开始布局智能化系统,健康养老正往信息化、智能化、高效、节能方向不断发展。
2)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检测评估机制
近年来国家、行业及地方相继发布70多部相关标准,全国各省先后发布健康养老服务相关评价标准。但仍存在养老服务设计与老人特点需求脱节,市场管理缺乏规范等问题,成为当前智能系统与装备进入养老领域的瓶颈。为促进政策落地实施、规范健康养老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帮助智慧健康养老破局,亟需建立统一规范的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与制度框架,形成健康养老环境监测系统、远程看护系统、亲情关怀系统、互联网健康咨询系统、基于互联网平台生活照护系统以及智能健康养老装备、网络及数据中心等相关检测、鉴定、评估机制。健康养老服务标准是健康养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也是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的重点所在。健康养老产业的检测评估和质量监督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改进养老服务的重要手段。
3)居家养老仍将是主要的养老方式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观念以及老年人对家庭亲情和环境的眷恋,使得绝大多数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作为国内首个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建立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的具体目标。智慧家庭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将家庭内部的信息化融入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立居家健康养老环境监测、远程看护、亲情关怀、互联网健康咨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生活照护等智能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效率和水平。
4)社区养老服务方式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由于我国老人绝大多数选择居家养,同时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势必增加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并且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也逐步细化,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5)机构养老服务方式快速发展
目前全国养老院拥有的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与发达国家5-7%的比例差距很大。同时我国老年人口增速超过3%,加上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伦理观念等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弱化,社会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势必越来越大。综合利用无线定位、监测、防走失、视频智能、门禁系统、移动定位等智能化手段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必将成为机构养老的未来趋势。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但目前国内关于尚未形成规模,主要局限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领域相关产品上,与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的结合尚处于萌芽期,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仍相对空白。各级政府部门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健康养老产业依靠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等创新技术,实现远程、智慧、在线方式的养老照护与服务,加快提升养老行业智慧化水平,完善健康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立检测评估机体系,以及老龄社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快养老智能化建设进程,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及智能化程度,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快速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