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露 曾英坚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六经传变指的是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在六经上的发展。现六经传变规律尚无统一定论,《素问·热论》中记载:“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指出六经传变规律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中没有明确条文论述六经传变规律,《素问》与《伤寒论》中传变的争议点在于太阳病先传于阳明还是先传于少阳。《伤寒论》中记载:“阳明居中, 主土也, 万物所归, 无所复传”;阳明病为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俱盛阶段,多属里实燥热,如阳明白虎汤证及大承气汤证。少阳病为外感热病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阶段。因此,大多数医家认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规律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1]。通过整理归纳文献资料及临床上的应用,笔者倾向于后一种传变方式,并结合具体病例从《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规律来论述其在血癌病诊治中的应用。
患者黄某,女,50岁,农民。以“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年余,发热1天”来就诊。患者2年前于体检时发现全血细胞减少,经骨髓穿刺等检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高危);于2019年6月28日行地西他滨20 mgd1-5化疗方案化疗;2019年7月20日因发热恶寒于我院住院治疗,先后出现发热,恶寒,精神软,乏力,头痛,连及项背,稍有咳嗽,咳白痰,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差,寐欠佳,小便数。舌淡,苔白,脉浮细。经抗生素及先后使用中药葛根汤加减、小柴胡汤加减等,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稍有好转,但仍反复。
2019年8月20日查房见患者感乏力,发热恶寒,头微痛,无咳嗽咳痰,腹痛,以脐周为主,腹泻,见有黏液脓血便,伴肛门灼热,泻后痛减,日10余次,里急后重感;纳差,寐欠佳,小便黄,短数。舌淡,苔黄白厚腻,脉沉细。诊断为血癌病,属太阳阳明合病证,治以解表清里。治疗方药以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四妙散加减;组方:粉葛15 g,黄芩10 g,黄连6 g,炙甘草6 g,白头翁10 g,关黄柏6 g,木香12 g厚朴10 g,薏苡仁15 g,炒白术15 g,牛膝10 g,西洋参15 g。3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患者诉服用中药后腹痛腹泻等症状日渐减轻。
2019年9月3日查房见患者脐周腹痛、腹泻基本消失,但胃脘部疼痛,以胀痛为主,按则痛甚;头痛复重,时胀痛难忍,以前额为主,连及双目,拒按,伴头汗出,如油状,黏腻;无发热恶寒,无恶心呕吐,小便稍短,色黄,纳欠佳,寐一般,舌淡,苔黄白厚腻,脉沉细。辨证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治法以寒热平调,泻实补虚;治疗以半夏泻心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组方:半夏15 g,白术15 g,天麻30 g,陈皮9 g,生姜3 g,大枣6 g,干姜3 g,黄连6 g,党参15 g,甘草6 g,柴胡9 g,肉豆蔻3 g,黄柏10 g,川芎6 g,炒枳实30 g,薏苡仁15 g,白芨20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患者尽服中药后诸症好转。
按语:血癌病为肿瘤性疾病,本为体虚,极易感受外邪,诸症迁延1月余,虽时可缓解,但易反复,且易生变证。此为外感邪气,邪犯太阳而不解,传入少阳、阳明所致。患者发热恶寒,头微痛,无咳嗽咳痰,腹痛,以脐周为主,腹泻,见有黏液脓血便,伴肛门灼热,泻后痛减,日10余次,里急后重感等症状,舌淡,苔黄白厚腻,脉沉细。此为太阳表邪未清趁正虚脾弱,内传阳明,蕴湿化热,为太阳阳明合病之证,方中葛根芩连汤加减解表清里,《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指出桂枝汤证误下可致表邪入里,传于阳明,致太阳阳明合病;患者久病体虚,邪亦可趁虚入里,致太阳阳明合病,故使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解表清里;患者出现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等湿热阻滞大肠之症,故合用白头翁及四妙散加强祛肠中湿热之力;患者本病为虚,出现脉沉细等,佐以西洋参清补。三方合用,达到解表清里,兼补益之功,并取得良好疗效。
本病病程长,久病致虚,加上外感邪气,现为正虚邪实证,正虚难复,邪实难除。现邪气入里,传于阳明,化湿化热,此前邪留于肠腑,故下痢脓血便,现肠腑湿热除,胃腑湿热复重,阻滞气机,气机不利,故出现胃脘部疼痛,以胀痛为主,按之痛甚。湿热阻滞阳明之经,经气循行不利,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循行前额部,旁行入目内眦,经气欲行而不得行,不通则痛,从而导致头痛复重,时胀痛难忍,以前额为主,连及双目,拒按;头为诸阳之会,湿热之邪熏蒸于上,两阳相合,迫津液外出,故出现头汗出如油。方选半夏泻心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痰浊上扰清窍之头痛症,两方合用,切中病机。《伤寒论》中指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证误下后出现的痞证,在此患者症状暂未出现明显痞证,但是符合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机理,同样适用半夏泻心汤,并取得良好疗效。
在疾病初期,邪犯太阳,出现恶寒发热等症状,表证不解,传而入里,从而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葛根汤加减、小柴胡汤加减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反复。后患者下痢脓血与恶寒发热兼见,为太阳、少阳邪气未解或是未全解,传而入里至阳明,致太阳少阳合病,治以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后期患者出现前额疼痛、连及双目,胃脘部胀痛,此乃阳明病证,结合患者本虚的基础病上选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泻实补虚;合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头痛症。可见,六经传变规律不仅在患者现有的病情发展及诊治上有着重要作用,对患者的预后判断也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伤寒论》中“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厥阴病中“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等条文都指出三阴病为危重病症,需及时治疗,否则将成为死证[2]。患者现处于阳明病阶段,虽有太阴脾及少阴肾之本虚,但尚未进入三阴病范畴;因此我们有理由判断现患者病情尚不属危重阶段。
六经辨证规律在治疗外感病及传变和某些杂病方面有着显著优势,长期以来一直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诊治疾病中,大部分患者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基础病,但辨证只要符合六经传变规律的,均可用六经辨证规律来诊治。血液病尤其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本虚,卫气虚,抵抗外邪能力差,更易感受外邪,因此,六经传变规律对血液病患者的治疗有着指导性意义。临床上在诊治外感病时,不能拘泥于患者的现症,应该注重病情发展过程,从患者的病情发展中寻找治疗思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基于临床,本于经典,观其脉证,知犯和逆,随证治之,以平为期,方能治病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