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晓菲 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1],主要对建筑分部分项工程的工序操作、技术要点进行介绍,旨在让学习者对建筑施工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而,将建筑施工技术投入具体的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技术所面临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才得以体现。管理者除了需要掌握准确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要点,更需要从管理者的角度把握每一个重要技术节点的管理纲领和重点难点,以期实现“技术先行、技术服务于生产”目标。建筑施工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如下。
工程投标阶段和中标后需要开展的第一项技术管理工作是工程的技术调查工作。技术调查分为3 个维度:地上、地下及周边。建议将技术调查所获取的所有信息以调查报告、照片、视频、图纸等有形化资料的形式存档,翔实的技术调查成果将为投标报价、工程开工及工程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调查工程场地地形地貌,有无围墙、道口、临时设施(道路、临时加工区、库房、堆场、办公区、生活区、取水点、排污和临时用电等)及其位置,有无需要移除的树木、构筑物等。
调查有无地下管线、地下水位情况、有无地下构筑物等(要求建设方提供地勘报告、地下管线相关图纸资料)。
调查场地周边是否有高压线、河道、地铁、居民用房和医院等;调查大型机械设备、材料进场运输路线;走访主管部门(建设局/建委、质量安全监督站、人防办、管委会、环保、市政、城管、公安和派出所等),了解对本工程实施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走访附近已施工的总承包单位等。
工程中标后,需要立即组织开展图纸会审工作。施工单位可以按照“四个全”的要求来开展图纸会审工作。
开工建设前各专业、各岗位可采用分别识图记录→集中讨论定稿的形式来完成对图纸的充分研读。各岗位应充分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
施工单位必须打破按图施工的固化思维,充分了解设计意图,以使用功能的充分满足为前提,结合施工经验、施工规范和图集,提出高效的洽商与变更意见,以期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 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设计单位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涉及危大工程的重点部位和环节,提出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意见。因此,全面了解设计意图更关乎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需要施工技术管理人员高度重视。
图纸研读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图纸问题,保障施工顺利实施。图纸问题的查找,可以从对比总说明与其他图纸说明的偏差,查找结构与建筑、综合管线表达上的冲突,查找平面与立面、墙身节点、节点详图之间的偏差以及查找土建与其他专业(机电、装饰、总平等)的偏差等层面由浅入深地开展。近年来,BIM 技术的应用是施工技术管理手段的一大进步,为专业间的碰撞冲突查找以及复杂节点的形象化展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值得在建筑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除了解决图纸描述不清、专业设计冲突等问题,还应通过对图纸的研读、图纸信息的提取,综合判断所涉材料设备、构配件、工序工艺对施工生产的影响;明确工程技术、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等管理的重点和方向,推进工程管理思路向纵深发展。
在翔实的技术调查、图纸研读、图纸会审后,应进一步梳理相关技术资料、企业资源组织能力、企业生产能力、机具设备状况和技术水平等相关信息,随即进入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编制。
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编制内容应凸显其全面性、指导性。专项施工方案作为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措施项目实施的依据,应就如何实施进行详细的说明,编制内容细节具体、可操作性强。其中,危大工程专项方案编制应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强调验收流程及责任等相关内容。
管理者应重视施工组织和方案的动态管理,确保内业文件资料与现场实施情况有机统一。具体编制应根据《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 50502—2009)以及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
技术交底工作贯穿于工程施工全过程,践行三级交底制度,是施工技术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但由于技术交底责任不明、交底内容枯燥且重点不突出、交底形式单一等原因,致使工程技术交底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明确各级交底者的责任并落实到人,是推动技术交底工作落地的关键。推荐技术交底的流程为企业总工对项目班子进行技术交底(技术总交底)→项目技术负责人对管理人员进行交底(方案交底)→施工员对班组进行交底(分部分项技术交底)。另外,为了有效推进技术交底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每日晨会利用10 分钟召集工人进行当日工作重难点讲解及安排。
目前,样板引路措施已在各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大量样板被束之高阁,观赏性大于实用性的情况也不在少数。除了集中样板展示,应将工序样板落实至楼层及户内。即使工程面临人员的更换,也能因工序样板流程和质量标准的坚持让工程施工免受影响。
目前,通过图片、三维动画、视频及实物样板等形式进行交底操作收效较好,建议在传统书面交底用以满足合规性审查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广泛开展技术交底,让技术管理日常化、渗透化。
施工测量与计量试验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一旦该环节出现问题,损失巨大且难以弥补,因此必须有能力过硬的操作者予以实施且把好复核、验收关。
施工测量分为3 个阶段,需要经验丰富的测量人员全程确保测量数据准确、有效。第一阶段是施工复测与控制测量,涉及图纸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等。第二阶段是施工放样及检查测量,涉及工程定位测量、基槽验线、楼层平面、楼层标高、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测量和沉降观测等。第三阶段是收尾配合测量,涉及规划测量、竣工测量等工作,施工单位应全面配合。
近年来,建设方委托第三方进行实测实量复核的做法,其实来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于GB 50300—2013)对工序验收的数据化体现,有助于施工技术的提升与工程质量的保障。但因实测数据与建设方工程管理绩效进行挂钩后,也有建设方一味追求实测数据的全覆盖和高合格率,让施工企业提前介入、过度介入剔凿、打磨和修补的情况,反而失去了实测的真正意义。
计量试验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从标养室、材料库房的设施建设到取样计划的编制、见证取样的实施到取得试验报告,都应严谨且及时。
技术员、质量员应协助取样员合理划分检验批,确定样本数量,编制取样送样计划;施工员配合取样员进行现场取样;技术员定期检查取样员台账,确保无遗漏、无错误;取样员及时收取各种原始凭证、复试报告报送至资料员处,技术员、质量员及时对混凝土进行强度评定与结构实体检测。针对复试不合格产品及试件分析原因,并组织双倍复试、退场、加固等措施。
从建筑业四新技术、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发布到预制装配式建筑市场占比的提升再到建筑工业化概念的深耕,建筑业处在一个急需变革的时代。但大量的新技术运用仍取决于工程本身的定位与设计意图,是施工企业无法左右的。施工企业只能以工程项目特、重、难点为依托,挖掘材料、设备、工艺、技术在当前水平下的有限突破口。
施工技术管理者深知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和成本管理的痛点和难点,从痛点的起因着手分析,通过施工观察、查阅资料、市场调研与集中研讨后所采取的包括组织调整、制度建设、技术创新、效果评价等手段都应纳入工程创新领域进行总结和分析。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并非每一个工程都具备科技创新的条件和实力。因此,比起“人无我有”的凤毛麟角,“人有我优”、以经验和试验为基础,从传统管理措施中谋求新的变量,激发施工技术管理活力的探索和勇气,更值得广大施工技术管理者学习和思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企业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工程所在地档案馆接收工程档案的相关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应做好技术文件和工程档案的编写、签章、装订、入册、录入及移交工作。
工程技术人员应着重管理八类文件:规范、图纸;施组及方案、技术交底;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纪要、技术核定;材料、构配件合格证、型式检验报告、复试报告;技术复核;分部分项、单位工程、专项工程竣工验收证书;通知单、联系单、会议纪要、获奖证书;反映施工主要节点的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等。所有文件同时留存纸质版与电子版。
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只是收发管理,还应对其有效性进行评审、分类、标识,重要文件应加密保管,及时清理报废文件,做好分类入册管理工作。
进入竣工阶段,技术人员既要做好迎接竣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还应对全过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形成总结材料,为后续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提供思路。
拟定竣工计划,编制整理竣工资料;与业主、档案馆、物业、质监站提前联系,明确竣工档案的编制要求及提交时间;积极参与竣工验收、竣工结算办理;创优及成果文件的整理、编制及上报;在充分自检的基础上对未完工作督促完成,对缺陷部位彻底整改,在合适的时间提请竣工验收。
技术总结可以从工程概况、项目管控的重难点、采取的措施以及实施效果,项目管控的特色、亮点及价值分析,项目应总结的经验教训,项目对后续工程施工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总结。好的技术总结是技术管理者自身价值的体现,可进一步向论文、工法、专利、技术成果等进行转化,发挥施工技术管理的最大价值。
本文重点论述了施工全过程技术管理[2]在工程管理中的实施要点。施工技术管理穿插于各种要素与工序之中,只有充分理解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踏实做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采用现代化的技术管理手段,重视总结与创新,才能让技术管理实现其最大价值,让企业生产实现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