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三维论析

2020-01-15 21:56郝佳婧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郝佳婧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人类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生态问题,逐渐严重化、扩大化的生态文明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发展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现象,雾霾天气、土壤污染、饮水安全等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这种现实状况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催逼着人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要从整体上有效提升人类的环境意识,离不开教育这一重要手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也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高度重视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曾鲜明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这一铿锵有力的论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保障,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是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分析,可以从发展历程、内容安排和方法理路三个方面入手.

1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教育由国际社会率先提出,而后传入中国.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分为孕育阶段(1949年—1978年)、萌芽阶段(1978年—2002年)、发展阶段(2002年—2012年)以及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

第一,孕育阶段(1949年—1978年).这一阶段,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处在孕育阶段.当时虽然没有特别体系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但当时的领导人对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毛泽东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并倡导植树造林,正确改造和利用自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项事业都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毛泽东认为,人应当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利用自然.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从来都反对铺张浪费,主张勤俭节约,一直用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要求自己、影响他人、教导后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毛泽东曾说:“勤俭节约和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什么时候都不能改变”[2].同时,毛泽东也在全国进行植树造林,实行绿化,进行水利建设等,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当时,我国开展了江河治理的建设,通过修水利的方式抵御洪涝灾害,建立了荆江分洪工程.毛泽东还主张大力进行植树造林,解决当时我国森林面积较小、林业发展薄弱的问题.通过落实毛泽东植树造林的思想,我国的荒地荒山得到了绿化,林业、农业和工业得到了发展.毛泽东还要求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保护环境,无论是兴修水利、保护环境、植树造林都需要依靠人民.总的来讲,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已经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作出了思考,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阶段,我国的环境教育尚处在孕育和探索探索阶段,毛泽东的生态环境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二,萌芽阶段(1978年—2002年).这一阶段,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逐渐萌芽,但当时的提法是“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1978年,中共中央下发了《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该通知要求要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增加环境保护的内容.至此,我国中小学的教材中增加了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并与相关的课程相联系,增强对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1983年,我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此次会议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对环保问题加以重视,增强对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培养.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改草案)》颁布实施,我国环境教育逐渐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颁布了《21世纪议程》,对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1994年,中国也适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加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相关课程相结合,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环境教育,不仅对人们传授知识,也注重对人们价值观、环境伦理的教育.在党中央颁布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的部署.1997年,国际教育与发展大会在希腊召开,展望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可持续发展在我国逐渐落地生根,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日渐深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环境教育加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环境教育也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变.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环境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塑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做出了考量,即可持续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作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特征之一,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战略.这一阶段,我国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面向21世纪,与其它学科相交叉、相融合,并借助新媒体技术实施环境教育进行了探索,对国外环境教育的经验借鉴也在持续深入.

第三,发展阶段(2002年—2012年).胡锦涛将人、自然和社会视为有机统一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至此,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迅速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胡锦涛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科学发展不光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同样也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使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不再一昧追求经济的发展,而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更健康、更长远的发展提供自然基础.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的论断.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人均资源占有率较少,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能源,更加促使我们要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对此,胡锦涛还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并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力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4].这一阶段,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得以进一步发展,在公民的生态文明教育上加大了力度.

第四,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逐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揆诸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并加强对公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4].如今,生态文明教育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经过了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在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西方科学生态思想并结合中国环境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并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我国已经形成了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教育是提升中国公民环境素养、增强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必然要诉诸教育这一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5],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做出了重要部署.这一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对象涉及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具有广泛性,尤其以大学生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对象.生态文明教育力度大幅加强,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多样性途径的研究逐渐深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逐步深入.未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还将进一步加强.

2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安排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遵循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从知、情、意、信、行几个环节和步骤谋篇布局,主要包含了意识、知识、情感、道德、法治和行为教育,以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为起点,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为基础,生态文明情感教育为滋养,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为引导,生态文明法治教育为保障,生态文明行为教育为目标.

第一,以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为起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支配和控制着行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行为能否符合持续发展理念,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生态文明意识是人对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应当使人民群众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教育需要让公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和意义.生态文明教育还应帮助人民群众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加强人民群众了解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明确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等.促进人们明白如果忽视生态文明建设,人类面临的问题和危机是不可想象.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化,还需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容的了解、学习、认同和践行,学习“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等,促使人民群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第二,以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为基础.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基础,只有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才能够为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提供前提.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的运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主要方针政策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节日、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做法等.关于生态文明相关的节日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内容较广,如世界湿地日、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动物日等.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本身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但从根本上明确哪些行为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要求的,那些行为是建设生态文明所不提倡的,需要在理论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进行知识性的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

第三,以生态文明情感教育为滋养.生态文明教育还应当激发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情感,运用情感因素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要激发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最真实的情感态度,体验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态家园的魅力.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将人民群众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在生态文明情感的滋养下,转化为生态文明习惯,促进人民群众由理论向实践、思想到行为的转化.人们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需要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情感,养成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热爱之情,以生态文明情感教育促进人民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的形成.通过生态文明情感教育,人们能够更加乐于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正确认识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强人的生态文明素养,更加践行人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信心,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情感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驱动力,每个公民都需要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义务和责任,积极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主动培养生态文明情感,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为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身的力量.

第四,以生态文明道德教育为引导.生态文明道德教育是以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和道德准则为内容的教育.生态文明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从道德伦理的视角,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界,让人民群众对自然界进行道德关怀,以生态文明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升自身的生态素养,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确保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然界的生命本是平等的,虽然人拥有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但最终还是要依赖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确保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久之道.对人民群众进行生态文明道德教育,需要人民群众明确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对待自然应当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人是道德伦理的主体,与其他动物不同,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需要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促使人们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的伦理道德.

第五,以生态文明法治教育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诉诸法治,以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生态法治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法治教育需要提升人们的法制意识,提升人们的生态法治观念以及法律素养,学习和践行相关的法律政策,既提升自身的生态法律知识,也鞭策自身的行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6].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同样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教育.需要从人们的思想入手,对人们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基本前提.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如报纸、杂志、条幅、宣传板、公示栏、文化墙、网页、新媒体技术、虚拟现实、5G、区块链技术等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第六,以生态文明行为教育为目标.生态文明行为教育就是要引导人民群众从小事做起,付诸实践.每件小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也许是有限的,但是近十四亿人力量的汇聚则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如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到:“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5].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全面推动能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7]等重要战略部署,这些都是属于生态文明建设行为教育的范畴.生态文明行为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落脚点,只有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每位公民都是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中扮演好建设者、推动者、践行者的角色.

3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理路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主要包含了理论教育、实践养成、环境涵养以及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等方面.

第一,积极开展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法即灌输,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生态文明教育也不例外.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需要诉诸理论教育的手段,尤其是加强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理论培训班等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在运用理论教育法的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协同发力,共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在学校教育方面,应当注重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大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需要层级递进,过程上需要注重衔接性、连贯性.要加大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运用多种形式使生态文明课程切实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学有所获,真正树立生态文明观并付诸实践.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注重孩子正确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社会教育方面,应当积极选用宣传手段,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条幅、标语等手段,开展公益性的环保讲座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们在理论教育和环境熏陶的共同作用下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无论是哪个场域的生态文明教育,都需要首先对环保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每个人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向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法律、政策等,让公民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通过理论教育让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认识,通过理论教育增进人民群众对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引导人们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

第二,切实加强实践养成.生态文明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活动,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获取成效,需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相关的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需要在实践中完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展开需要诉诸实践,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属性要求积极开展实践锻炼.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升华,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民群众,需要多样的教育形式激发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可以开展相关的展览馆,参观自然景观,在实践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让人民群众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更加深入理解生态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和践行.要在全社会积极鼓励人民群众的生态政治参与,让人民群众充分意识到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中,要鼓励人民群众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往往就是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的小事中养成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做好点滴小事,将生态文明知识和价值理念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掌握理论,也需要诉诸实践,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升华.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理论灌输,也需要实践养成.依托于实践,人民群众才能更加直观的体会到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更直接的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情感,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的美丽,在实践中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开展人民群众能够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如公益性的绿植领养、生态环境保护使者活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爱鸟周、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宣讲和科普、讲座等活动,增强人民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体会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第三,高度重视环境涵养.在环境的涵养与熏陶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即运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让受教育者在环境的感染和浸润下达到教育的目的.环境熏陶能够激发起教育者的情感,促使教育者发自内心地认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生态文明教育的环境熏陶,就要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要运用好植树节、世界水日、地球日、世界动物日、世界湿地日等契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用社会风尚来感化人、鼓舞人、影响人、熏陶人.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讲,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显得尤为重要,要积极鼓励未成年人亲近大自然,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体验,形成热爱自然的情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未成年人生活在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中,受到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也能够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对于成年人来讲,环境熏陶同样是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在企业、事业单位中,应当加强文化的宣传,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促进人民群众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让人民群众在环境的涵养和熏陶中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促使人民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助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第四,适时运用新媒体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5].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媒体技术,如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人们在手机、PC端等随时随地能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在宣传上多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教育者应当提升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互联网宣传生态知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有所区别,它可以运用自身的技术手段实现最广泛的传播.人民群众也可以足不出户学习生态文明知识,运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进行自我教育.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较多,如运用搜索引擎、开发相关APP等,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朋友圈、抖音短视频等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亦可在适当的地点张贴二维码,扫码了解生态文明知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的危害;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使人民群众增强体验;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将图像与声音结合,做到声情并茂,实现了传统和现实的统一,具有灵活、快捷、便利的特点,提升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时效性.

4 结束语

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必然选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经历了孕育、萌芽、发展和完善等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逐渐充实、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日益多元.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引导人们养成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科学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观目标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这一渠道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积极力量.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