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情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下行业、经济、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背景与底色。对于各勘察设计企业而言,我们一直在思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来应对当下的局面?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谋划之年。在过去几年里,勘察设计行业遇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许多单位也面临着新挑战、新压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行业企业也进行了很多新尝试、新探索,发现了很多新机遇、新空间。所以,应该暂时把疫情的影响放一放,理性地回顾和思考审视一下行业当下的实际情况。
首先,整个行业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出增速放缓、利润率下滑的特点。近几年以来,行业更是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终止了过去一直存在的普遍性增长,逐渐走向行业分化,行业内各单位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据住建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营业收入为51915亿元,同比增长19%。单纯地从设计类企业来看,2018年全国设计类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是17407.7亿元,同比下滑1.2%,市场空间在逐渐缩减。
总体来看,回顾2019年,整个行业面临冷静期、淡漠期、沉寂期的大形势。过去一年,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是2019年对整个设计行业而言,呈现出平淡无奇的状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其中更多是一种积蓄、一种力量,更像是一种突破的前夜。2019年,行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新压力,设计企业的资质“护城河”正在变窄、变浅,新政策与当前企业经营突围、创新发展之间的错位以及行业所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矛盾依然存在。行业面临很多新的需求场景,在这些需求场景下,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新业务缺乏不确定性,难以找到一种很好的商业盈利模式,传统业务缺乏成长性;内部的管理变革阻碍重重,行业的发展节奏无法跟上整个市场的需要,依然难以突破内部组织模式、经营模式、人才激励模式等方面的原有路径。
从细分行业来看,2019年不同细分行业转型发展之路呈现显著的差异性特征。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普遍面临回款、人才招聘方面的困境。部分企业呈现了一些较好的发展态势,相对而言,这些企业都会具备以下共性:发展模式新,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备独特优势,能够打造差异化能力。多数工业工程设计院由于转型升级比较早,在2019年整个市场大环境放缓之时,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尤其是围绕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已初具雏形。很多工业院的服务模式以及产品已经突破了原有传统的设计领域,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19年,对于土木工程设计企业而言,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响应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趋势,在数字化以及智能化运营方面开始寻求新的突破。
未来,“行业转型周期”和“新冠疫情冲击”的叠加影响,将从广度、深度上,对行业变革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行业新格局将会加速到来。根据过去很多的预判,行业新格局可能会在三五年实现,现在看来,可能会在未来的一两年乃至更短的时间就会实现。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行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面对这次疫情带来的“大考”,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交出了各种各样的“答卷”。针对此次突发疫情的影响,天强公司从2020年2月3日就开始策划推进了多种类型的调研工作。先后联合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协会以及4家细分行业协会,组织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影响”调研活动,截至2月29日,共回收了3117份问卷。
从调研情况来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交出的“答卷”不尽如人意。疫情带来的流动受阻,给企业复工复岗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难以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于市场开拓受阻,多数企业在手合同额低于正常经营的30%;因为业主服务推迟,多数企业现金流仅能支撑至多3个月。相比较而言,建筑设计和工程勘察类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从调研结果来看,疫情还带给企业很多生存经营的压力。与此同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逆势发展、实现了较好发展与增长的企业。从行业归属来看,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省级的水利设计、电力设计、交通领域,尤其以电力设计企业居多。通过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发现,主要是因为电力设计院通过开展BOT业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能够有效化解风险。这一做法,将对后疫情时代勘察设计企业开展产品升级、业务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宏观经济层面
经济下行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地方债务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整个宏观层面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的矛盾,可能会产生进一步的交织影响。此次疫情,基本上已经将当前以及下一步面对的不确定性调整到了极限位置,以基础设施建设稳增长的探索仍有较大的可能性。近期湖北之外的部分省区已经陆续公布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计划。
行业新格局将会加速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城市公共卫生领域的设计建设、城市运营管理领域以及装配式等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各个方面,都将面临新的爆发点。生产生活业态,将进一步向智能化、线上化方向加速发展。风险中同样酝酿着新的机遇,新商业场景将进一步深化。“新基建”领域,将是行业企业需要关注的增量市场。
2.中观行业层面
根据现有信息判断,未来可能出现以下四个趋势。第一,疫情之后,区域市场的地方保护可能会呈现抬头趋势;第二,行业单位的分化将会进一步加剧,两极化的趋势也将进一步演进;第三,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将进一步加速迭代,业务服务领域、业务服务模式、组织模式、人才管理模式也将加速优化升级;第四,产业链的整合会进一步加剧。在疫情影响下,无论是2019年底出台的工程总承包政策,还是原有并购重组的大趋势,都会进一步加速行业变革,提升产业链整合效率。
3.微观企业层面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熬得过冬天。那些缺乏核心竞争能力,任务型、项目型的运作特征非常明显,管理粗放、治理体系松散的中小型企业,可能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发展挑战,甚至部分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目前,少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取裁员措施,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整个市场大环境的恶化。因此,只有“进化型的企业”才能够走出困境,迎来春天。这类企业往往具备开放式发展、业务层次鲜明、内部管理共识度高、开放灵活有效的人才使用、生态链接广泛、对不确定行业未来有预见性、集中资源重点突破能够抓手机遇等方面的特点。
从企业运作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运作管理的逻辑会加速更新:发展理念从“规模增长”转向“有机生长”;运作模式从“任务式项目式”真正转向“组织化、企业化”;资源整合从“松散利益联系”转向“共生赋能链接”;发展模式从“内生主导”真正走向“开放生态”。
此次疫情不仅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冲击,也给社会各界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冲击。对于企业而言,此次疫情是对企业治理体系、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力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系统体检,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放大了原有模式的缺陷。面对新商业生态的要求,行业企业需要坚持“生态化、集成化、立体化、产品化、资本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发展理念,创新价值逻辑,革新发展逻辑,树立全新的制胜逻辑。
首先,要积极主动地谋划,争取化“危”为“机”,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机会不会凭空降临,必须主动拥抱。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逆境可以使人成长,但是绝境可能会让人真正醒悟。所以,行业企业千万不能再抱有机会主义的想法。
其次,驱动“资本性增长”转向“运营性增长”。过去的“资本性增长”,实际上是一个“投资+劳动”的模式;“运营性增长”是一个以场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更加关注“模式+产品+场景”的价值创造逻辑。
再次,正视生态竞合关系的转变,重视“链接和共生”,创新与员工、生态合作伙伴的共生关系。整个行业除了市场的变化,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我们曾说:60后、70后、80后、90后各有各的特点,需要分类管理,但是这次疫情之后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界限和鸿沟了。所有人都是同一个战壕里面共同抵抗疫情的战友,这就意味着企业和员工之间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
最后,要加强企业组织的自衍生性、开放性和自适应性。自衍生性主要关注如何通过企业内部组织的活力,有效地来实现企业自我成长;开放性探讨如何与开放的生态环境,实现有效的双向赋能;自适应性是指怎么才能积极适应环境,并且有效地加速迭代。这三个性质,是企业可持续生长能力的根本体现,由此确立了自身的逻辑。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每家企业几乎都经过了一场极限测试。从“疫情防控”到“恢复性发展”,这条路未来该如何走?自然的春天,已随着四季交替而来。经济的春天尽管受制于外部的宏观环境和中观的经济政策,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企业的自身发展。只有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穿越冬天,找到春天。惟有危中求机,以理性思考谋划驱动变革,打造“生长型企业”,才能够推动韧性发展,破解“路径依赖”。
1.以在线协同为抓手的新开工模式
2.3 两组身长净增值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在身长净增值上的对比显示出生至42 d、42 d~2个月、2~3个月,3~6个月4个阶段,且干预组婴儿的身长净增值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行以在线协同为抓手的新开工模式,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关于“在线协同”,要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做好统筹协调:
第一,围绕企业年度计划的整体策划统筹。虽然当前疫情需要重视和防控,但是一年的整体布局和部署依然不能耽误,年初的战略布局对整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面临两个战场:一是疫情防控的战场;二是经济发展的战场。
第二,做好适应线上工作协同特点的工作策划分解。对于管理类、经营类、项目生产类、科研类等不同类型的工作需要不同的工作策划。这同时也意味着以前线下的工作逻辑需要发生改变,包括对运作逻辑、运作流程、展示工作成果的各工作节点的管控,都需要发生改变。
第三,创新工作推进的组织模式。积极有效地探索跨部门、跨区域的工作团组,为组织深度的协同探索积累经验。过去,很多企业采取的还是分部门、分块、分板块的组织模式,便于责任分解。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内部的任务量、饱和度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可以借此机会,有条件地推动更大的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
2.应对特殊时期的管理创新探索
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对于管理的创新探索,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开展一些以往难以进行的创新探索。
第二,人员管理探索。一是需要重新思考人才价值。工作价值是以结果为导向,线上协同致使当前企业无法关注过程,因此需要更多的去以结果为导向。二是需要探索“精益管理”的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共享人才等新型人才的管理方式。三是加强组织内部优化。在这一特殊时期,还需要重新优化内部组织,减少传统冗长的组织模式,对于区域机构而言,更需要加强对区域机构尤其是在湖北地区有分支结构的支持,建立应对特殊风险的薪酬支付体系。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家企业积极采取“自救”措施,尽量减轻疫情带来的影响。但是疫情也让企业看见了当前自身“免疫力”方面的不足,以及未来商业生态的改变。除了要抓好复工方面的举措,还需要筹划推进后续产品升级、服务模式创新,深入思考未来发展的中长期策略。部分企业已经在危机中找到了转型升级的方向,及时调整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积极寻求弯道超车的机会。
1.数字化升级部署
从近中期的角度来看,2020年会是数字化升级部署的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定程度上2020年将成为行业在线协同办公元年。在线协同工作支撑平台的有效建立、精益运营等要求,将有力地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在应对疫情的当下及之后的一段时间,目前所进行的一些积极的探索都会对未来的业务、服务等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设计+数字化”推进服务产品的创新、交互的服务模式和体验模式等,在今年都会是一个起点,未来将对行业产生长远的影响。
2.“十四五”战略筹划:在变量中寻找未来增量
整个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需求、服务场景也随之变化,面对不确定的变量环境,企业需要真正地寻求自我的差异化战略定位,布局多样化商业生态。在细分市场爆发增长的预期下,需要持续推进业务创新,升级价值创造能力。企业需要重视对新型价值场景的洞察,需要重视对多专业、多种能力构成的集合组合,打造客户视角的服务产品。服务产品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技术、运营等多方面的复合价值,实现产品价值从“单一”走向“综合”。同时,需要重视与客户的交互方式创新,特别是在线协同与交互体验。
3.推进组织能力升级,提升企业的敏捷适应力与持续创新力
在组织运营体系方面,需要建立真正的以客户、产品、价值为导向的组织运营体系;在市场经营方面,需要形成新形势下的市场经营策划;在平台建设方面,需要真正的打造共享平台能力,用以支撑企业发展;在人才发展方面,需要创造性的挖掘创新人才,发挥人才的真正效用;在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支撑各项创新工作的文化氛围。
4.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2020年是国有企业综合改革深化的关键之年,随着“双百”行动的深入和“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国有企业的综合改革必然引来一波新的高潮。2020年作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收官之年,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市场化的现代企业运营体系,以有效推进转企后的生存发展。同时,长效激励机制对于体制改革也至关重要。无论是股权与分红权激励,还是事业合伙人制度,都是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加以考虑的重点。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曾经说过:“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刻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面对全新的商业生态,企业变革没有完成时,只有不停地追问与探索,才能形成具有面向未来的能力。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只有立足生态、深化协同与共生、保持危机感、持续创新,才能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