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08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创新”往往生发于学科相交叉的领域,因此各大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开设跨学科课程。目前各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综合材料艺术设计”课程就是在保留传统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融入各种材料的综合利用方法,以此打破传统学科的封闭与固化,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史上,大的历史断代往往以某个时期人类发明的代表性材料来命名,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等等。由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艺术史就是一部材料的发展史。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艺术设计使用的材料愈加丰富,综合材料被艺术家广泛运用在作品中,极大地推动了艺术设计创作观念的改变。材料之间相互碰撞,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物质条件限制,也从物质的形而下层面激发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灵感。当代一些艺术家对材料成功的探索甚至会成为艺术设计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北京林业大学于2007年面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综合材料艺术设计”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一件小型实物作品,使学生了解由图纸到成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从中发现材料之美。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首先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1]于1866年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影响生物分布和丰度的过程、是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与能量和物质转换及流动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提出的,用以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学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逐步形成的,是生态学和美学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问题的结合点上生发而成的。当代的生态美学是基于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探究美的本质和确认美的价值,其宗旨是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审美观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尊重人生存的环境和尊重万物的态度上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推崇自然之势,改造并适应自然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蕴含的生态特征的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具备当代生态美学特征,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也是中国与西方开展对话的宝贵资源。
将生态美学融入“综合材料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如何以人文艺术的形式来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能使学生自豪地发现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崇高意义与使命感。当学生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除了要具有运用材料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外,如果还能综合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观以及现代生态学、生态伦理学、植物学、生态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学生掌握基于“中国的眼光和现代的立场”的生态艺术设计创作的方法论,进而为将来形成有社会担当的个人生态艺术设计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培养学生生态美学意识
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掌握生态美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是美学与生态学的有机结合,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观点吸收到美学中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美学理论。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生态审美关系,是强调符合生态规律的美学。
其次,应使学生了解目前生态恶化的现状。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南北极冰川融化、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危及着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所以,每一个人都应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第三,应让学生了解生态美学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生态美学反映出生命之间的共命运感,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和弦。同时生态美学可以塑造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感知能力,可以让人们带着生态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平凡事物,通过影响人的价值观引导科技向善。以生态美学为基本理念创作出的艺术设计作品将有助于重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亲和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的命运。
2.构建与生态学交叉融合的课程知识体系
今天人类的文明进程到了一个全球化时代,全球共同面对的生态危机使得各学科的研究有了共同的目标与契合点,而艺术设计发展到当代,其内容与形式的表述也呈现着多元综合的趋势,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所以学习与生态学及其交叉学科知识是时代的要求。例如,在课程教学中,笔者讲授了托马斯·门罗[2]的新自然主义美学。他认为“美学也应是一门自然科学,美感来自自然的或日常生活的经验感受,他主张运用生物进化论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美学,把美学建立在对个体审美经验的精细描述上,从大量经验描述中概括出科学的美学原则。”新自然主义美学还强调尊重感性材料,认为感性材料是知识的源泉。由此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物质材料的重视。
3.培养学生从生态学及其交叉学科中寻找艺术创作灵感的能力
生态学作为研究有机体和其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现已细化出近200个学科,其中多数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在课程教学中,虽然不能涉猎所有生态学交叉学科知识,但生态美学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某些生态学知识。因为艺术设计经常是从自然科学学科中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与启发。例如,在教学中,笔者为调动学生的兴趣,播放了BBC的纪录片《生命》。这部纪录片力图展现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以及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的生存本领,其内容蕴含了许多新自然主义美学的观点。观看结束后,笔者会要求学生从中寻找各自最感兴趣的某种生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创作一件相关作品。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创意以PPT的形式在课上进行介绍,笔者再通过探讨的方式将其设计创意引向深入。当设计创意通过后,再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制作。
1.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开展课程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是反映美学理论的应用学科,北京林业大学的主流学科都是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学科,所以如能引导学生从这些学科中汲取营养与灵感自然会创作出体现生态美学的艺术设计作品。
例如,针对将有生命的动植物作为材料成为生态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后,其如何存活和生长的问题,笔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本校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去寻找解决方案;同时邀请相关学科专家以讲座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相关的自然科学,如植物学、昆虫学、环境保护学等,以充实学生的生态学知识;为了在艺术作品中充分展现木材的美,笔者带学生去材料学院直接感受各种木材的性能与质地,从而使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自觉地将生态美融入设计作品。
2.注重在艺术设计中体现生态特色
(1)将教师的生态艺术创作成果引入课程教学
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围绕材质、形态、趣味、主题、美学、空间、环境等因素突出艺术设计作品生态特色的创作方法。为了在指导学生创作时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与信服,笔者还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讲解笔者创作的作品让学生鲜活地了解一件生态艺术设计作品的具体制作过程。例如,笔者创作了大型生态雕塑装置作品《欲·舍》,这件作品以牧草作为创作材料,其理念是天地万物同体共生,等无分别,这件作品展出后,获得了公众的喜爱及业内的认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发现他们在创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才能用自己的作品时刻提醒他们在设计中不忘体现生态特色。
2.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生态美学作为艺术设计的基本要素
中国艺术精神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美学理念,从中汲取营养不但能使作品体现生态特色,还有助于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艺术设计作品。所以在课程教学中,笔者着重强调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生态美学的基本要素融入艺术设计中。在作品的造型上,可以将其塑造成为具有中国独特生态意味指向的形态,例如山水画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态度,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陶泥将山水画与现代都市景观混搭成三维形态,上釉烧成陶瓷后再配以其他辅助材料,从而形成对比强烈的设计作品,以此激发观众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反思;在作品材料的选择上,笔者提倡“用可再生材料以体现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中的惜物精神”[3]“同时将有生命的生物、植物作为材料引入到作品中,以体现生生不息的艺术精神”[4];在作品的技术加工上,不但要注意一般的工艺美,还应通过融合一些中国独特的传统工艺使材料的生态文化属性更加彰显,如中国传统的竹编工艺等;在作品空间尺度的规划上,不但要注意与空间环境的比例,还要注意与环境内在生态的和谐关系,因为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无疑会体现出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生态特色作品。
近年来,笔者多次带领学生赴雄安考察,建立了实习展览基地,鼓励学生运用综合材料创作具有生态美学特色的作品,先后为雄安新区研发设计了多款结合当地文化与生态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还在实习展览基地组织了两次生态艺术设计活动以促进当地文化艺术产业的交流和发展。雄安新区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大自然中、从社会实际中获取丰富的设计灵感与创作素材,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从事生态美学艺术创作的信念。
在课程教学中,笔者还采取了以赛促学的教学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学术平台,也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所蕴含的生态创作理念为大众带去了启发和反思。2019年笔者指导学生创作的10件生态主题作品入选成为了“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的展品。这些具有生态美学特色的综合材料作品不仅得到了的社会认可,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因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设计作品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通过学习植物学、昆虫学,学生将活的草、花、种子、蝴蝶、蚕引入到设计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设计作品入选了国内外多个艺术展,并获得了奖项。2018年,我国举办了首届“彩塑中国”全国雕塑作品邀请展,经严格的初评和复评,最终北京林业大学有6名学生创作的作品因运用了新颖的植物材料而入选。
生态美学引入课程教学后,师生的设计成果也受到了一些国外机构及院校的关注。笔者曾被邀请赴英国、美国进行访学交流,在布鲁塞尔举办了个人展。这些交流不但开阔了笔者的国际视野,同时通过给学生放映笔者在国外拍摄的大量现场生态艺术作品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在国外交流期间,笔者结识了一些从事生态艺术设计的艺术家和教授,并邀请了其中几位教授到学校举办讲座或开设工作坊,指导学生创作以生态美学为理念的生态艺术设计作品。2018年,创作出优秀生态艺术作品的学生还前往哈佛大学参与了“未来城市环境”设计项目,并在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设计论坛上做了相关的学术汇报。这些国际交流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艺术设计风格,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生态观。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18年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在艺术设计中直接引进动植物因素的特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BJFU2018JY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