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伊洪彬
(黑龙江省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伊春 153106)
玛咖(LepidiummeyeniiWalp)是一种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独行菜属(Lepidium)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部海拔3500~4500 m的寒冷山区[1]。玛咖肉质根形似小萝卜,外表皮呈黄色、白色、紫色或黑色,以黄色和白色较为常见。玛咖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药用植物,以玛咖烯(Maceaene)、玛咖酰胺(Macamide)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已在市场上全面推广开来,具有抗疲劳、改善性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2]。
近年来,我国云南、新疆、西藏、河南、山东和吉林等省相继成功实现了玛咖引种栽培,所产玛咖的营养成分与秘鲁原产地基本一致[3]。一系列成功的引种试验表明,影响玛咖培育成功的关键是当地的温度和水分,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土壤、施肥等,这为玛咖在低海拔、特殊冷凉气候区域的种植和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4]。
本文针对玛咖生长的特性,结合小兴安岭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本地区的玛咖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处理与选择、育苗方式、苗床管理、大田栽培管理与采收等内容,先将其介绍如下:
选择发芽率≥85%,千粒重在0.5~0.7 g的种子,播种前用25~30 ℃的温水浸种24~48 h,再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15~30 min杀菌,取出晾干水分后备用。
于2月底在大棚温室内育苗,基质土选用小兴安岭地区常见的微酸性暗棕壤,喷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消毒;将基质土筛装入育苗盘内,压实整平,浇足底水,将种子均匀的撒播在营养盘上,每个育苗盘播种500粒左右,然后覆盖0.3~0.5 cm厚的基质土,少量浇水,淋湿基质土即可[5]。
大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 ℃、夜间10~20 ℃,湿度保持在60%~70%,早晚对苗盘微喷浇水,5~7 d开始出苗,育苗期为50~60 d。
幼苗长到2~3片叶时,要及时拔除杂草。用手压住根部轻轻将杂草拨除,切忌将基质土和幼苗一起拔出。集中出苗的地方需要及时间苗,去弱留强。
幼苗长到3~5片叶时进行追肥,用腐熟有机肥或磷酸二氢钾500倍液,分2~3次进行叶面喷施,可酌情多次喷施多菌灵和敌杀死防病防虫。
移栽前7~10 d进行炼苗,将育苗盘移出大棚,傍晚前浇透水。
移栽需选择近年来没有种植过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移栽前耕翻2次,第二次耕翻前,施腐熟农家肥2000~2500 kg/667 m2,将肥料均匀撒于地表,反复耕翻埋入,地表耙平。
5月中旬,将幼苗带土取出,拉线挖塘移栽,株行距20 cm×30 cm,每塘1株,栽植9500~10000株/667 m2;移栽时务必将幼苗心叶露出土表,压实根部,浇透水。
定植后5~7 d及时查苗补缺,需在10 d内完成间苗、补苗工作,对每塘多余的苗进行间苗,对缺塘及死亡苗株要及时补苗。每隔10 d手工除草一次,严禁使用除草剂。
定植成活后视墒情干湿程度,在晴天早晨或傍晚前浇水,整个生长期注意排涝。追肥应视苗情生长情况,追肥2~3次,可施N、P、K三元复合肥100~150 kg/667 m2或98%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根腐病为本地区玛咖植株常见病害,初期植株顶端萎蔫,后期主根部分腐烂,整株枯黄死亡,需及时拔出染病植株,可使用铜制剂或甲霜恶毒灵进行防治。虫害主要为蚜虫,每667 m2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兑水喷雾防治[6]。
玛咖在小兴安岭地区10月下旬进入成熟期,在土壤封冻前采挖即可。采收后及时清除叶片、块茎上的泥土和须根,切片晒干后储存或加工。
本文针对玛咖生长的特性,结合小兴安岭地区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研究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的玛咖栽培技术,旨在为小兴安岭地区玛咖引种栽培乃至发展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