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开叙 陈月华 杨 意 张庆费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长沙 410004
2 上海辰山植物园 上海 201602
3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路管理署 上海 2012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满足车流的畅通,城市道路越修越宽阔,在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传输功能的同时,道路的安全感和人情味趋于淡薄,导致了道路的人性化缺失、行人体验感不佳,甚至影响城市活力。作为修复城市道路退化环境、修补城市人性缺失重要方面的路旁小游园,不仅要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质量,也应更加关注人在其中的互动体验,增强功能人性化。环境行为学注重研究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1],关注人的生活品质的提高[2]。国外已开展了环境行为学在园艺治疗、城市植被与审美偏爱以及对缓解紧张情绪作用的渗透研究[1]。近年来,环境行为学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城市环境建设研究,但更多关注的是公园[3]、居住区[4]、大学校园[5]等环境的研究,而对于在小游园中的应用还比较薄弱。
因此,在城市绿化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市民对身边绿地游憩和休闲需求不断增大的客观要求,本文借鉴环境行为学理论和方法,探讨将环境行为学应用于路旁小游园景观营造,突出人在小游园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为提高城市道路景观的人性化提供新的视角,促进城市生态宜居。
路旁小游园与城市街路相邻,一般处于交叉口或道路的一侧,是满足附近居民、过往行人的休憩、观赏需求的块状或带状绿地[6]。由于伴路而生,往往呈现线性的空间结构,空间使用的灵活性相对较大; 其在面积上相对于其他绿地类型更加精巧,与市民的关系也更密切。
1)串联贯通。由于路旁小游园特殊的伴路而生的地理位置,其景观也具有相应的延续性特征。通过植物或设施小品构建景观和组织空间,无论是设置多样的节点或是简单的植物配置,相比于一般的公园和居住区绿地,游人在小游园步道行进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延续的景观氛围。
2)多元融合。城市道路是连接城市各功能节点的纽带,小游园的景观环境也往往因为相邻节点的服务性质或建筑风格等灵活地产生变化。在景观的表达上,可以将优质的景观风貌加以利用,在秩序中有所改变,创造出有地域象征意义的多元化情感空间。
3)统筹整合。由于位置分布的特殊性,城市路旁小游园景观能有机地融合及调和人与路、人与水、人与围墙等各外部环境结构间的关系,改善建筑之间的空间以及人们的生活,形成建筑物与自然的和谐过渡。合理处理城市容量、用地范围、人口密度、交通结构等与城市景观的冲突,营建城市合理可持续的生态型城市景观[7]。
路旁小游园中的受众主要有行人以及周边的居民,到达场地的方式以步行为主,本文通过分析不同人群在路旁小游园的活动方式和类型,探讨其中的互动和影响机制,促进路旁小游园景观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建设。
1)活动类型。通过调研发现,人在路侧的小游园空间中的必要性活动主要有通勤、候车、等人、回家等。自发性活动如散步、遛狗、健身等多发生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宽阔绿带; 社会性活动常常伴随自发性活动发生,如老年人相约运动健身、儿童相约游戏,以及邻里间相互打招呼、话家常等[8]。从纵向的使用时间上看,由于城市居民工作日的关系,路旁小游园的使用总体呈工作日较少、周末较多,一天之中清晨和傍晚使用频率较多的规律[9]。
2)影响作用。路旁小游园环境影响行人行为的同时,也受到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景色以及景观配套设施等构成要素在使人感到舒适、放松的环境下,也能激起行人对环境的维护意识,加深行人对道路的认同感,从而使市民一起参与路旁小游园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等事务,使路旁小游园向更人性、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3)路旁小游园与人相互作用的行为机制。环境行为学主要研究人和环境的作用关系,契合路旁小游园与行人“有机互动”的特征。人作为路旁小游园的使用者,在小游园客观环境如植物、小品、景观设施、空间围合度等的影响下,产生舒朗、拥挤、愉悦、紧张等一系列心理,进一步反映在行为上,形成了人们在小游园中的步行、休息、交谈、游戏、锻炼等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对小游园本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人-环境-行为”的有机互动关系,如图1 所示。
环境行为学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环境知觉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认知地图理论等,从人的行为心理角度出发,探讨环境对人群心理的掌控,促进人与环境的互动。路旁小游园作为现象环境的物质环境,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有助于其景观、空间和文化等塑造。
结合路旁小游园的空间结构属性,其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开敞空间和半开敞空间。在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在个性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10]。
在环境行为的关系探讨中,Robert Sommer 于1950 年通过在一所医院老年妇女病房的实验,发现桌椅的排布方式与使用率有很大关系,于是把只有私密性而缺乏公共性的家具布置形式称为社会离心式空间,而把具有良好公共性,能促进人际交流的家具布置形式称为社会向心式空间[11]。同样,空间类型划分也适合路旁小游园,路旁小游园空间的多样、交互式设计属于主观的选择与创造,如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需求,设置景观座椅的朝向,在人行道与绿带的交界处设置凹陷的边界,以及运用可移动景观设施营造多样化空间环境等。另外,小群生态是指人喜欢集中以2 ~5人的群体数量进行活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人的小群生态活动模式给予重视,并加强私密性的应用,合理凸显层次性以及多样化特征[12]。在小游园中应设置以提供2~3 人活动的空间为单元的组团空间,通过一些茂密且大枝叶景观植物的空间分割,营造更具安全感和私密感的空间,满足更多类人群的交往和休憩需求。
植物是路旁小游园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不同植物所具有的色、型、味等特点能带给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重体验。环境知觉是指有不同心理特点的人带着某种动机、期望、目的进入某一环境中,而对环境问题的直接感知、察觉涉及情感、意志、知觉意识,如留恋、烦恼、担忧等[13]。根据复杂性对意象影响的实验结果,发现成人喜欢变化程度最大但变化规律不确定的视觉刺激环境,且每个人都存在最佳感知率[11]。
根据环境知觉理论的观点,场地边界作为吸引行人的关键,植物配置以花色、花香、树姿等特点作为吸引要素。对于长路段的小游园空间,根据环境行为学中复杂性对人的意象影响,在一些重要节点处,植物配置应遵循多样性与多变性的原则,突出景观节点的作用; 而在一般的步行空间,应考虑视觉吸引点,合理营造变化的线性景观。如人行进在流动的景观中,新的视觉吸引点最好 5 ~10 min 出现一次,按照成人平均约1.5 m/s的步行速度,大约每隔450 m 出现景观变化较为合适[14]。
“千城一面” 的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建设常见的问题,人们置身于环境中却无法形成记忆点。认知地图是一个对自然环境中的空间格局进行部分表征的心理表象,是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环境的非常个性化的心理表征。认知地图理论认为人类的大脑记忆可以存储外在物质环境的形象,形成一定的 “意象”,之后通过一系列大脑感知和认识活动理解外部物质环境,体现了人与环境间的有机互动。
在构建路旁小游园景观时,以植物或是建筑小品等为载体,将地方历史特色、地域文化与绿带景观相融合能增强场所记忆,丰富人的文化体验。如通过植物景观叙事性的表达方式去创造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密切联系且有意义的景观空间,使之与人的情感故事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满足对空间认知的需求[15]。城市路旁小游园以其线性的特点,往往沿公园、住宅、河流而建,可连接一系列的城市休闲娱乐节点,形成具有文化价值的路旁小游园区域,增加文化的渲染,形成新的景点。易于识别的环境有利于形成区域感、控制感和认同感[16],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到此观赏游览,使人们得到更好的引导和教育,从精神层面得到满足。毗邻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龙源路,路旁运用了与遗址公园建筑色调和元素相似的景观柱作为装饰,同时,在绿带的边界,采用旧的墙体分隔空间,与园内的建筑隔湖相望。小游园的景观构造契合景区的文化气质,延伸了景点的文化气息,从而更好地达到保护文化遗址的目的。
在路旁小游园景观构建的应用中,应采用环境行为学的综合途径和手法。如绿带文化元素的融入,在纵向的需求层次应满足人们更高一层次的心理需求; 而在横向的布局方法上,开放式绿带应根据当地的风貌特色,在植物选择、小品构建等方面融入特有元素,使行人对绿带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地图。
景观设施是对行为场所的表达,强调场所的包容品质和舒适感。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反映在路旁小游园的建设中可以对应基础建设、安全建设、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根据大众游赏行为的需求,将景观设施划分为观景型景观设施、交往型景观设施、便利型景观设施3 种类型[17]。在空间维度上,绿带中不同组合朝向摆放的座椅、健身器械、凉亭、廊架等设施具有综合性功能以满足多样性需求; 在时间维度上,设置可变性景观设施满足使用者多种需求的变化,这种充分利用空间的设计方式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并能够调动有限空间的积极性[18]。开放式的路旁小游园通过景观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将艺术化的构想融入空间的形式和功能的契合互补中,增强了绿带小游园空间的游憩舒适度,并提升了社会服务功能。如典型的美丽街道案例——以色列埃米尔景观大道,其中的小黄圈在视觉上以其艺术的形式及色彩成为景观大道的标志性构筑物; 在功能上,其多变的座位角度体现了人性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和青睐。
随着城市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交通道路越来越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提高城市道路绿带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路旁小游园的休憩功能日益突显。文中通过理论与实例的结合,分析了环境行为学应用于城市路旁小游园景观设计的可行性。路旁小游园由于其特殊的位置结构具有景观延续性、服务灵活性、功能协调性等特点,将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应用于路旁小游园的植物、空间、设施、文化构建中,能很好地促进人性化功能的发挥,使景观的塑造更贴近人的日常生活,更具人性化。营造舒适的绿带景观环境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行人的体验感受也很大程度存在个体的差异,要让绿带更贴近人性化,还应对绿带中的各构成元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人的心理研究也还需做更深入的挖掘,探究从 “环境-行为” 到 “景观-行为” 的规律体系,以更好地指导人性化景观的构建与功能的提升。